顧 菲
(青島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論功能主義目的論對英語翻譯碩士(MTI)口譯教學的指引
顧 菲
(青島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交流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受到各國的重視。本文嘗試通過從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三個基本法則的解讀,分析,探討目的論視角下的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口譯培養(yǎng)應用及策略,以期更好的培養(yǎng)英語翻譯碩士人才。
功能主義;目的論;英語翻譯;培養(yǎng)模式
在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社會格局中,英語在國際上的使用頻率比較高,而我國對于英語翻譯碩士學位的培養(yǎng)目標,是為以培養(yǎng)專業(yè)口筆譯能力的高級英語翻譯人才為目的,與筆譯相比,口譯要求即時、現(xiàn)場、無障礙的迅速作出翻譯反應,這無疑比筆譯要求更高,更具挑戰(zhàn)性,是英語翻譯碩士培養(yǎng)中的難中之難,也是英語翻譯碩士培養(yǎng)中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在英語翻譯碩士的口譯培養(yǎng)不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精力,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及策略。
(一) 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的概念
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是在目的論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以語言翻譯功能為目的的理論。這一理論產生于上世紀70年代,認為翻譯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不能只單單依靠語言學解決翻譯活動中所有問題,而應該遵從翻譯目的在翻譯實踐過程中采用并實施一定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二) 理論綜述
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最早是德國人賴斯提出來的,她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有目的的, 是目的語與源語文本在概念內容、語言模式和交際功能上達到對等的一種活動。賴斯的這一理論不僅率先提出了文本功能的策略問題,同時也提出了翻譯活動的策略問題,賴斯認為,無論是文本功能策略還是翻譯活動策略都是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的,并根據語言功能的三種分法提出了針對這三種方法而特別實施的三種翻譯教學策略,三種教學策略雖然方法各不同,但是都是針對文本外因素與語言外因素而言的,是根據文本分析而提出的翻譯策略。
我國翻譯教授周樹強也在其創(chuàng)作的《口譯中有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研究》一文中提出,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下的英語翻譯的本質過程是在理解源文本或源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意義抽離的加工過程,以可讀性、可接受性譯文表達目標文本或目標語言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定位為文化交流的過程。
(一) 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口譯難點
在翻譯教學中有句不成文的說法,口譯是一門艱難的藝術教學,因為與其他教學相比,口譯教學不但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記憶力與語言能力,在領悟力與反應能力上也有很高的要求。一個合格的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學生,只有通過了三大口譯難關才有可能順利獲得學位。
1.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口譯中的語音培養(yǎng)
語音字面的意義,就是語言的聲音,眾所周知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本質的一個區(qū)別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語言,可以借助語言功能相互交流、溝通,語言功能的實現(xiàn)是通過聲音完成的。一般動物都能發(fā)出聲音,比如鳥會嘰嘰喳喳叫,老虎會嗷嗷嗷叫,但這些聲音只是聲音,不能稱之為語音,更不能稱之為語言。語音不僅僅是聲音,更負載著一定的語言意義,表現(xiàn)在英語中就是由48個單位音素組成的符號。英語單詞的拼寫與發(fā)音變化多端,一個單位音素發(fā)音不準就極可能導致翻譯失敗。
2.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口譯中的聽力培養(yǎng)原則
在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口譯培養(yǎng)中,聽力是口譯培養(yǎng)的第二道培養(yǎng)難關,也是其中最重要且最難攻克的,同時也是衡量一名英語翻譯碩士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與筆譯不同,筆譯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反復思索、推敲貼切的詞句,甚至還可以通過請教別人、查閱翻譯辭典、使用翻譯工具等辦法獲得最合適的翻譯語言,口譯是現(xiàn)場進行的,有時間限制,不但不可能有請教別人、查閱翻譯辭典等行為,思索、推敲的時間也沒有,這就要求在口譯培養(yǎng)中能夠真正聽懂英語,就好像聽漢語一樣過耳就能準備把握語音中的語言意義。
(二) 功能主義目的論在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口譯培養(yǎng)中的應用原則
功能主義目的論在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口譯培養(yǎng)中的靈活性原則對應的是功能主義目的論中的連貫性法則。社會是在不斷發(fā)展不斷繁衍的,英語作為英國的語音在其社會發(fā)展與繁衍中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豐富的內涵,而中國文化原就博大精深,隨著漢語語音的發(fā)展不但衍生出更多新的詞匯,原有的很多詞匯也都被賦予了新的語音意義。而且,中、英兩國的語音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英語口譯過程中要保證信息交流的通暢、流利,就必須遵循一定的靈活性原則,靈活處理不同意義的語音信息,靈活應對,靈活翻譯。比如“自強不息”是中國成語,語音雖然簡短,語意卻豐富,若按字意翻譯可譯為“diligently talented”,準確性是有了,結構上卻不怎么相稱,且英國語音文化有些沖突,可靈活譯為“persistent in self-development”,翻譯成漢語就是“堅持自我發(fā)展”,不但結構對稱了,聽起來也更加清晰明白,也不繁瑣、啰嗦。
(一)目的論視角下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中的準確性策略
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中的準確性策略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直譯加注法、借代法和轉換法。
1.目的論視角下英語翻譯碩士口譯準確性培養(yǎng)中的直譯加注法
直譯加注法是功能主義目的論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策略中最常見的策略之一,當目的語受眾講出具有一定行業(yè)文化內涵或專業(yè)性較強的語音時,為了保證語音的準確性,這類語音是不能隨意更換的,因此,應該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盡可能地將詞語中隱含的本意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直譯策略與論文中的腳注形式是不一樣的,需要將其隱含的本意有機地融合到整篇譯文過程。
比如漢語“從金絲雀碼頭乘出盤車到英格蘭銀行”,口譯成英語應該是“From the canary wharf acquired bus to the bank of England”,這很容易引起誤會,因為金絲雀碼頭是并不是金絲雀建造的,而是具有一定行業(yè)文化的術語,需要在金絲雀碼頭后加注倫敦重要的金融區(qū)來特別注釋才能保證口譯的準確性,正確的口譯應該為“A ride in a London taxi from Canary Wharf to the Bank of England sounds like an inimitably British experience.”
2.目的論視角下英語翻譯碩士口譯準確性培養(yǎng)中的借代法
功能主義目的論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策略中最常見的策略方法之二為借代法,借代法顧名思義就是以目的語受眾語言中提到的某個詞替代其詞意,以一個國家的首腦的名字借代表示這個國家所在的政府,或以某些著名的地方借代某個結構等,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傳達目的語受眾的語境。
比如口譯“在過去的十年里,美國欠下了大量的外債,我們不得不找到更多的儲蓄資金來擺脫財政赤字,”如果硬性譯為“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owes a great deal of foreign debt, we have to find out more Saving money to get rid of the fiscal deficit”不但生硬了,也有欠準確,但如果譯為“After a decade in which Washington ran up the country’ s credit card,we’ ve got to find more savings to get out of the red“he said”,以Washington來代替美國政府,不但可以避開后面的“the country”一詞,也更準確地說明了美國在過去的十年中雖然欠下了很多的外債,但是這些不是華盛頓欠下的,而且英國也有足夠的能力和存款解除這一財政赤字問題。
(二)目的論視角下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的靈活性策略
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中的靈活性策略是針對目的論中的連貫性提出來的,要保證口譯活動中的語音連貫性,可靈活使用減詞法策略和拆釋法策略。
1.目的論視角下英語翻譯碩士口譯靈活性培養(yǎng)中的減詞法
與漢語不同,英語是重形合的語言形式,不同詞態(tài)的的關聯(lián)詞在句子中的作用是紐帶式的,清晰、清楚地表明、區(qū)分著各部分的之間關系。因此,在漢譯過程中不能生搬硬移,可適當靈活刪減。比如“Why Are Smart People Some of the Most Gullible People Around?”中“Around”翻譯成中文是“周圍、一起”的意思,如果一起硬翻譯成中文,就成了“為什么聰明的人往往最容易一起受騙?”這顯然啰嗦了,也與漢語的表達習慣不合,不如刪減掉“Around”,直接譯為“為什么聰明的人往往最容易一起受騙?”
2.目的論視角下英語翻譯碩士口譯靈活性培養(yǎng)中的拆譯法
在英語的語音習慣中習慣大量的關系代詞以維持句子結構,這與漢語語音習慣有著天差地別,在漢語語音習慣中,對這類連接詞的使用原則是能不用就不用,因此,目的論視角下的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中的第二個靈活性策略就是使用靈活拆譯。比如“It was Tim’ s 1995 report,on Aprile Pazzo’ s discovery of a strange little mammal called the hotheaded naked ice borer, that became the most celebrated hoax at Discovery.”原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強調句,用以強調熱祼體鉆冰蟲的奇怪,但用于強調部分的結構十分復雜,不但有介詞“on”及其引導的介詞短語“Aprile Pazzo‘ s”,還運用了“called”以及其后的定語從句修辭,如果原文照譯完全參照原文結構,不但艱澀聽起來也十分費勁,可直接通過化長為短、切斷句子的拆譯法譯為“1995年蒂姆報道,稱愛普里爾.帕左發(fā)現(xiàn)一種名為熱裸體鉆冰蟲的奇怪小哺乳動物,這成為《探索》雜志最著名的惡作劇。”
功能主義目的論英語翻譯碩士口譯培養(yǎng)是一項學術性活動,也是高等院校的學位規(guī)制,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世界格局的發(fā)展以及各國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化,對于英語翻譯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大,高級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語口譯翻譯不單單是中英兩種語言與語言文化的交流與轉換,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轉換,而每一種語言文化都是其獨特的文化底蘊與文化風格,在進行口譯轉換過程中只有采用合適、恰當的翻譯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兩種語言的交流與轉換。以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為基礎,依托其目的性原則與連貫性原則、忠實性原則,系統(tǒng)、科學、策略地進行英語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口譯培養(yǎng)不失為英語翻譯碩士教學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2]Vermeer.Didactics of Translation[M].Mona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2001.
[3]Nord.Translating as a Text-Production Activity, atalk at the Universitat de Vic[R].Catalonia, Spain,1999.
[4]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劉宓慶.翻譯教學:務實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3.
[6]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095-4654(2015)06-0128-03
2015-03-18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