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麗
(湖北民族學院 科技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應用語言學理論在少數民族預科基礎寫作教學中的意義
廖正麗
(湖北民族學院 科技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針對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基礎寫作水平及現狀,以應用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對少數民族學生基礎寫作課程的學習進行整體規(guī)劃,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并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實踐與訓練,從而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及教學質量。
應用語言學;基礎寫作教學;興趣;實踐訓練
少數民族預科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階段,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相關課程,著重提高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其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為高等院校進行專業(yè)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所開設的一種教學制度。
近年來少數民族預科生的人數越來越多,以湖北民族學院及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為例,自筆者2012年秋季來校任教以來,每年的預科生招收人數都在1000以上,且文科生人數大大多于理科生。在本校一年制的預科教學中,基礎寫作課程開設時間為春秋兩個學期,課時為2學時/周,且不分文理均開設有該課程。預科教育教學的師資隊伍也隨著預科教育的發(fā)展不斷壯大,預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對于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現階段對于少數民族預科生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研究相對較少,且大多數還停留在感性的經驗層,至于運用應用學語言學理論來分析和指導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基礎寫作課程,從而形成比較完善的適用于少數民族預科生基礎寫作的教學模式,則少之又少。
基礎寫作課程是少數民族預科教學的基礎課程,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語言綜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寫作能力的提升依賴于語言表達、文化知識、邏輯思維能力、個人修養(yǎng)等各個方面的綜合運用。同時,寫作水平的提高也是預科學生在預科學習結束后為專業(yè)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方面,是任何專業(yè)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是學生大學畢業(yè)后成為有用之才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從目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基礎和寫作的水平來看,學生們的知識基礎非常薄弱,漢語寫作水平較低,尤其是理科學生,甚至對于寫作的基礎常識及基本的應用文寫作格式和要領都沒有掌握,這種現狀給寫作教學帶來了極大困難,長期以來寫作教學的質量及效率都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據筆者分析,教學過程中所探索和運用的理論大都是針對某些局部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教學階段的研究,應該運用應用語言學理論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基礎寫作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整體規(guī)劃與指導。
第一,以應用語言學中的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理論為根據,尊重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提高預科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學的整體環(huán)節(jié)中,選取或編纂適合預科學生的基礎寫作教材和參考書,以寫為核心,以聽、說、讀為基礎合理安排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的制定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出發(fā)點,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讓學生多多閱讀名家經典著作,并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通過閱讀、講演等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對于寫作課程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教學和學生實踐中應結合應用語言學理論,不斷進行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新,揭示寫作教學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并逐步形成完整的體系,以適應和指導寫作教學活動??傊?,以應用語言學的一般理論為指導,立足于當下預科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最終使預科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第二,以應用語言學理論為指導,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改革,關注當下漢語寫作教學的人文內涵,適當拓寬漢語寫作課程的授課廣度,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教學中,將知識與文化相結合,在教授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漢語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對文化層面的理解,二者有機結合。脫離文化內涵理解的語言學習活動是不符合科學的、落后的,漢語學習過程中脫離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要準確理解和運用一個民族的語言是不切合實際的。尤其是對于來自新疆、西藏等地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更要運用應用語言學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寫作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階段,將文化知識學習滲透其中,使少數民族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啟發(fā)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源流、特點及現狀進行思考與研究,從而也能夠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各個民族的語言具有不同特點,包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少數民族預科漢語寫作教學必然會出現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差異、沖突甚至矛盾,對少數民學生漢語寫作學習帶來消極影響。所以,在少數民族預科漢語寫作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不同語言之間的關系、不同語言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內涵,充分調動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漢語寫作的興趣和主動性。
第一,在制定基礎寫作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應用語言學理論為指導,以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為依據,并在教學中通過訪談或者問卷調查等方法準確了解學生在學習中、今后所選的專業(yè)以及未來的工作中想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生的語言知識基礎和寫作水平,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基礎差異很大,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預科的學習中倍感吃力,從而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對于基礎寫作課程的積極性不高。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分層次教學,針對不同基礎、不同需求的學生實行分層目標管理,減輕他們的壓力,掃除學習的障礙,樹立漢語寫作的信心,激發(fā)漢語寫作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內因是影響事物發(fā)展的關鍵,對于少數民族預科基礎寫作教學中,有外因的影響,但是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學生這一內部因素,且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怎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教學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于學生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中。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文理科差異等實際情況,以應用語言學理論為指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課堂上插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音頻、視頻文件,生動形象地再現抽象而枯燥的教學內容;或者以課堂內的學生個體或真實的物體為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由教師或者學生尋找一些優(yōu)秀的文章詞句一起品讀賞析,增強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或者提前預約學生準備一個話題在課堂上進行講演和分享,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或者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口頭或書面調查,收集各種資料,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格遵守寫作教學的規(guī)律,通過聽、說、讀的訓練加強學生對語言感知的能力以及豐富漢語詞匯,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都應該有實踐訓練的環(huán)節(jié),而實踐訓練的題目大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取,從而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活躍課堂氛圍,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在少數民族預科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應用語言學理論,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以學生興趣濃度高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導入點,使課堂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學生這一內部因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對教師的教學產生積極影響,促使教學相長,從而達到教與學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少數民族預科基礎寫作教學的目標在于通過對學生寫作理論的教授,提高學生漢語寫作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社會交際、溝通的能力。然而,自筆者任教以來,發(fā)現漢語寫作教學一直是預科教學中十分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許多教師只注重對學生基本寫作理論的講解,比如作者素養(yǎng)、表達方式、應用文的基本范式等等,無論學生是否主動接受,是否能夠靈活運用。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教育教學,以加強民族間的團結與融合,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與進步。但是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來看,并沒有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習寫作課程的學生與教授寫作課程的教師互不滿意,形成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認真學習,學生覺得寫作課程枯燥難懂。原因何在?總的來說,主要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形成滿堂灌的脫離現實的授課模式,學生積極性不高,實用性不強,可操作性不大。因此,提高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漢語書面寫作、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是當下預科寫作教師亟待解決的一個緊急而重大的問題。
第一,按照應用語言學中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論,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的宗旨在于實現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也就是能夠運用該種語言完成各種社會活動。然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綜合漢語的各項技能,比如詞匯、語法、邏輯思維、文化等各種因素。通過寫作課程的學習,逐漸具備漢語寫作的能力,并最終轉換為社會交際能力,為今后的專業(yè)學習和將來的工作奠定基礎。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的最高目標在于培養(yǎng)預科學生的語言交流與表達、社會交際與溝通的能力。那么,寫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漢語語言知識只是基礎,與此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寫作實踐的訓練,包括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yè)和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寫作理論來指導寫作實踐。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尊重教學規(guī)律,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指導,讓學生敢于開口、敢于動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再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在應用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之下,積極分析研究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是如何轉換為寫作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社會交際能力的,進而創(chuàng)作出新的教學方法。
第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把不斷革新發(fā)展的應用語言學理論成果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用語言學中的語言教學理論就是在教學中指導教師發(fā)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認識,創(chuàng)造更為科學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努力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積極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寫作課程教材、寫作課程教學目標、寫作課程教學計劃、寫作課程教學效果、寫作課程結業(yè)方式等各個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從而構建一套適合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寫作課程學習的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找準立足點和切入點,積極鼓勵和引導預科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在生活中選取豐富有趣的素材和話題,開設一些課外活動,比如征文大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大賽等等,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不斷提高預科學生的漢語運用能力。
綜上,應用語言學中的語言教學對少數民族預科基礎寫作課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運用應用語言學理論規(guī)劃和指導寫作教學的全過程及各個環(huán)節(jié),能使寫作教學這項活動更具科學性,能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深化民族預科漢語教學改革,使少數民族預科寫作教學不斷向前發(fā)展。
[1]鄭雪松.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2]周有光.應用語言學的三大應用[J].語言文字應用,1992,(1).
[3]龔千炎,馮志偉.應用語言學研究芻議[J].語文建設,1991,(6).
[4]郭美玲.淺談預科漢語寫作課的教學[J].理論研究,2012,(10).
2095-4654(2015)02-0064-03
2014-12-13
應用語言學在民族預科基礎寫作課程教學中的作用(KJY201326)
H193.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