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泰市青云中學 張清健
新課程改革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發(fā)展應該是多領域的發(fā)展。以學生的幸福情感為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優(yōu)化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幸福,提高他們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這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初衷。根植于這個理念,我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打造幸福課堂。
讓學生感受課堂幸福,教師首先應該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確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以學定教,因材施教。主要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從學生的“學”的實情出發(fā),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中可能產生的難點和障礙;設想學生提出的問題,并設計好解決方案;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備課,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分析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經歷、學習機會和學習經驗;根據學的需要設計教的過程和教的策略。
為此,在每一節(jié)課前,我都做到分析好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是已有的知識技能情感和心理發(fā)展對新學習的適合度、學生的起點、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分析好學習內容和學習經歷。在課堂中,我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感受,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從而讓學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
有時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我甚至提前幾天讓學生自主選擇新授課的教學方法,參與教學資料的查找。在教學中,我把預習中的事情全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背景,自主理解事理,并引導他們體驗在籌備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幸福指數和理解能力。
這樣,學生通過全程參與教學活動,不僅通過自學掌握了每一節(jié)課應掌握的知識要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收獲更多幸福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交流、互動、分享的過程。說到根本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要讓思品課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就應該牢牢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摒棄填鴨式、強行灌輸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在教學中始終做到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第一,轉換角色,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yōu)橐龑д?,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閷W習的主人。在此,教師的引導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選取典型材料、設計學生活動以及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形式來發(fā)揮作用,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遵循問題解決式的思路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充分相信學生,全方位放權。學生能自學的知識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有能力回答的問題留給學生自主思考作答,學生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放給學生合作探究。總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精神和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結概括的能力。
第三,豐富教學形式。通過采用自主式、討論式、辯論式,記者采訪、小品表演等形式,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小品表演、記者采訪等活動形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增強了參與意識和成就感,興致勃勃,樂在其中。
這樣,通過學生的的積極參與,不僅掌握了學習的知識要點,更重要的是分享到了學習過程中成功的幸福感。
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課堂“應當是快樂的場所”,所以“幸福課堂”應該是師生和諧、合作共享的課堂。它有自由的表達和展示,而沒有學生的提心吊膽和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就要求課堂上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營造和諧的生本課堂,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為此,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教學目標向多維目標轉變,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二是采用平等對話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師生互動,其樂融融。三是從生活中取材,豐富教學內容。把生活中各種有益的素材資源引進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的氣息、生活的脈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小課堂”與“大社會”的密切結合。四是密切聯系時事政治,在教學中把新聞和政治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學會了用政治觀點進行評價分析,從而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的教學不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啟示,那就是每堂課結束后,都要引導學生做到按規(guī)律反思提高,解決問題。
第一,具體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如對初中政治中考中材料分析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一審,審問題,抓關鍵信息。二讀,讀材料,抓關鍵詞句,確定“主題、中心、方向”。三聯,聯系課本,回扣教材,找到相關的原理或觀點,確定“結合點、知識點”。四寫,精心組織答案。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遇到問題才能從容應對,解決問題方能得心應手。
第二,通過典型訓練題的典型示范作用,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學生只有在總結反思中掌握了解題的技巧、方法,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在知識的海洋中如魚得水,回味幸福。
思想品德是一門社會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币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在課前或課后,我經常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一課后,我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你所生活的村莊或小區(qū)有哪些衛(wèi)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讓學生與社會相融,不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教材知識,而且使學生思想覺悟有所升華,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喜歡思想品德課。
幸福無止境??涿兰~斯說:課堂應當是快樂的場所。讓我們更加努力,推進幸福課堂建設,用嶄新的理念、飽滿的激情、無窮的智慧、去實踐幸福的課堂,助力學生擁抱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