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市容縣容州鎮(zhèn)中心學校 黃瓊炎
任教30年書,曾接觸過不少的學生,他們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良習慣及問題,因此成為了我們心中的所謂學困生。
作為一名教師,要轉變他們,引導他們,首先應該分析一下這些所謂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臨床表現”。我覺得他們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因智力等身體因素,在學習上處于下游的學生。一類是思想不上進,學習與生活都不盡如人意的學生。
第一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因智力等自身因素,在學習上差人一步,這就形成了一種比不上別人的心理誤區(qū),他們會因害怕別人笑自己笨,就本能地避開了與學習相關的活動及討論。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不懂,又不敢問,就更不懂。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喪失學習的信心與興趣了。學困生就這樣形成了他們的“臨床表現”就是自卑、膽小,不想參與學習討論,不敢向同學或老師討教,上課聽不進去等。
第二類學困生就相當棘手,因為他們的形成原因很多,他們以前可能是脾氣差、紀律性低,甚至連打架斗毆也干過的小混混!他們的“臨床表現”就是不愿守紀律、不想讀書、善于無謂的口舌之爭(就是嘴刁),有逆反心理,受不得氣也挨不得批評(就是軟硬不吃)還常與臭味相投的同學拉幫結派混日子。
幫助他們改正過來、學好,傳統(tǒng)的方法不外于:視不同類型用不同的方法,對于學習差的要多鼓勵、多扶助、多關心他的學習生活細節(jié);對于學習差、思想更差的要多進行思想前途教育,管嚴一點,要加強政治攻勢等。
不錯,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也很應該,但收效似乎不是很大。其實他們在心里面已經有了一道門,鎖住他們的內心世界,也隔絕了與我的溝通,我們的話他們已很難聽進去了。所以我的方法是從原來的先老師再朋友,轉過來,換成先朋友再老師。也就是說先跟他們打成一片,放下師長的架子,做朋友,成為知己或可以信賴的兄長,這樣的話我們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有了提升,說起話來就有威信與說服力,而且在相處中言傳身教來感染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學習老師的優(yōu)點,屏棄自己的不良習慣與作風。
那么怎樣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了?僅以我為例,文體活動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如,打球,在球場上大家沒有師生之分,很容易拉近距離;而且打球還能培養(yǎng)一種上進、拼搏的競爭意識,當然還有運動的快樂。如果你球技好的話能讓他們崇拜你,更喜歡你。又比如,搞一個晚會,別的不說,就是激進他們出點子搞策劃,布置舞臺就能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向你靠攏,任你調度。而且重用他們會消除他們心里學困生的自卑心理。因為有人尊重賞識他們了嘛!所以文體活動既能提高老師的威信力,又能改善學生的精神意識,一舉多得。
所以,我認為,轉變學困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