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鼓山苑小學 連勝國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一門課。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教師教數學知識,學生學數學課本上的知識,在紙上計算、解決問題。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覺得它是一門枯燥的學科。
實際上,數學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生活離不開數學。引導學生主動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尋找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讓他們在學習數學中聯系生活,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出發(fā),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與課本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對課本上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質疑和解決方案,甚至對課本的知識進行補充,學生就會發(fā)現,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這樣學生對數學才會不再抵觸,會喜歡數學,愛上數學。
如何讓學生主動用“火眼金睛”去發(fā)現去尋找身邊的數學呢?要在課堂上以教材為基礎,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拓展學生的知識點,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布置學生預習,到超市中去查找商品的價格,并且說出它們表示的意思。在學生完成預習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接著學生小組匯報,通過多媒體展示他們的調查結果并說出小數的意義。這樣很容易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覺得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它也是“有血有肉”的。
密切聯系生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所處的生活中,把課本上的知識和內容進行加工,把生活和數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強了對數學的認同感。
生活中生動的的情景,能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到數學與平時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入手,使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因此,我們要抓住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進行比較,從而進行質疑、探討。從多角度解決問題,優(yōu)化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讓學生把學習和具體的生活結合起來,如在教學估算中,先要讓學生明白估算的意義,從大的方面來說,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種經濟活動需要估算,從小的方面來說估算能力在生活中,特別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作用,如去超市買東西估算要帶得錢,從家到學校大約的時間,還有怎樣估算比較合理,更加接近實際。因此,教學中與生活中的事例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入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到超市買東西時,可以大約的估計需要的錢數,這樣既可以知道帶的錢夠不夠,又可以知道超市算賬的準確性,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問學生這價格該怎么估?學生通過聯系實際,就會說應該往高估,而不能往低估,因為估算是有誤差的,往低估可能比實際的小,造成錢不夠的尷尬。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中有這樣的例題:小紅爸爸去商城買三樣東西,空調扇558元,學習機225元,護眼燈166元,(1)收銀員應收多少錢?(2)小紅的爸爸應準備多少錢?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列式:558+225+166=949,計算得到949元,第二個問題應準備多少錢時,教材呈現的是560+230+170=560+400=960(元),由于第一個問題已經得到是949元,學生認為950元就夠了。這樣就與課本起了沖突,這時,我就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這樣的情況?學生就會說是由于估算的誤差造成的,接著追問:根據估算的結果怎樣得到準確值?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到答案:560比558多2,230比225多5,170比166多4,這樣,2+5+4=11,多算了11元,把估算的結果960-11=949。學生明確知道估算的誤差在于多加了,要想得到準確值,只要把估算的結果減去多加的,就可以得到準確值。
估算習慣的養(yǎng)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其中的一個標準就是能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以致用。
現代教學就是把學生變?yōu)檎n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的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如果能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參與學習,參與課堂活動。取得的效果是很明顯的。這樣教學有一個結果會造成課堂結果的不可控性,如果教師能因勢利導,也會有許多意外的驚喜,抓住這些“驚喜”,讓學生探究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是大有益處的。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有這么一道題:3位老師帶50名學生參觀植物園,票價成人10元,學生5元,團體票(10人及以上)6元,怎樣買票最合算?
在我們的生活常識中,大家都有一種思維慣性,都認為買團體票比買個人票便宜。商家也是這樣宣傳的。所以,有的學生就不假思索的說:“買團體票合算。”并很快得到答案(50+3)×6=318(元)但馬上就有學生說應該是買個人票比較合算,因為學生票5元,比買團體票合算,而且學生的人數比較多,老師雖然便宜了,但老師的人數只有3人,便宜12元,學生貴了50元,這樣反而貴了38元。列式:10×3+50×5=280(元)。這時,“意外”發(fā)生了,有個學生說:“既然10人就可以買團體票,我們能不能吧7個學生先和3個老師湊足10人買團體票,老師買團體票便宜12元,學生只貴7元,這樣反而便宜了5元。10×6=60(元)43×5=215(元)60+215=275(元)”這樣的結果是沒有想到的,我及時肯定了這種買票的方法,但第二天就有一位學生的爺爺反饋說,第三種方法是不行的,書上只有兩種方法,沒有第三種。到底這樣行不行呢?還是讓生活說話,于是我就布置學生回家調查,去風景區(qū)的售票處,去離家附件的旅行社去咨詢。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就能夠把枯燥的數學變成生動有趣的數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同時也給學生一雙生活的眼睛,讓他們結合生活的情景,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chuàng)造,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