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云
(龍巖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黃鑫云
(龍巖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不僅僅是單純的社交工具,更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立足實際,闡述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并提出了措施和建議,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具有借鑒價值。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的概念,是由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于1967年首次提出,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書信、電話、報刊、電影、電視等)而言,新媒體(門戶網站、電子郵件、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博客/播客/維客、虛擬社區(qū)、即時通訊群組等),依托于數字、移動通信、互聯網絡等技術向受眾傳播信息,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即時性和虛擬性等特點。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之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機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研究“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有機結合,有利于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
“新媒體時代”一方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一)“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拓寬學生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架構高校與社會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即使生活在校園這個象牙塔中也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同時也讓社會更加融入高校?!靶旅襟w時代” 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不再是局限于校園,使得校園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與頻繁。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對社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與了解。例如:通過“新媒體”可以了解社會熱點、國家大事、時事熱點、每日新聞、就業(yè)信息等。增加了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拓了學生視野。學生也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好的創(chuàng)意通過新媒體實現它的價值。
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靶旅襟w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優(yōu)勢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實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努力成為學生的朋友的要求。只有和學生的距離近了,他們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傳遞的信息更容易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特點以圖片、視頻、有趣的文字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更加快速地向同學們推送有價值的信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想的引導及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影響。同時,由于網絡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通過“新媒體”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時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及其思想動態(tài),讓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針對性。
(二)“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西方海量腐朽文化信息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少數西方國家掌控“新媒體”信息傳遞的話語權。“新媒體時代”信息的更新速度更快,少數西方國家憑借著對“新媒體”的掌控,往往會通過“新媒體”傳遞腐朽的文化和思想。通過向其它國家的文化滲透,進而改變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通過所謂的“民主”、“公平”、“人權”等思想的傳遞,達到顛覆社會主義政權的目的。大學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熟的關鍵時期。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心理發(fā)育的不夠成熟,容易導致他們產生政治信仰上的動搖,如果長期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容易產生錯誤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久而久之,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對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也阻礙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
“新媒體時代”傳遞的信息往往難以辨別真?zhèn)?。在“新媒體”上傳播的海量信息中,諸多信息極為不真實,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個別“新媒體”發(fā)布的信息由于在發(fā)布前缺乏完備的信息發(fā)布機制,加之人力物力有限,無法對發(fā)布的所有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經濟利益驅使,甚至為引起”轟動效應”、滿足個人利益而故意傳播虛假信息。上述種種原因使“新媒體”所發(fā)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大打折扣?!靶旅襟w”又可使信息匿名、假名地多渠道隨意而不經過審查的快捷發(fā)布,虛假信息的傳播就成為極容易之事。對于網絡上出現的一些事情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前一段時間出現的成都女司機被暴打事件。輿論對于這件事件就出現了反轉。開始對于打人者的譴責到后期對于女司機的人肉。輿論的反轉再一次說明了信息傳遞的方式及角度將直接影響人們對于事件的認識。然而,心理不成熟的原因將導致學生因個人辨別能力比較弱而輕信謠言,這種情況下容易被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而且這些謠言很容易令大學生心中充滿負能量,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式。隨著我國經濟持續(xù)水平的穩(wěn)定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所必需的通訊工具之一,也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手機的使用上幾乎基本做到人手一部,同時,也將手機的功能與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由于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相對于高中階段略顯寬松,加上對學生使用手機并沒有過多限制,老師一般不會干預和制約學生的活動,與此同時,很多學生在自我約束和控制方面的能力有比較大的欠缺,再加上沒有明確的目標取向,許多學生也就變得肆無忌憚起來。到處都可以見到所謂的低頭族,他們不但在課余時間玩手機,甚至在課堂明目張膽的玩手機,而且部分同學可以不抬頭的玩一節(jié)課,真正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上課期間也會不停使用“新媒體”與別人交流或者在不停的刷著微博。一些大學生過度沉迷于“新媒體”,稍微遇到自己不懂問題就上網查找。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大為降低。也對大學生今后的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呈上升趨勢,這樣不僅影響大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而且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一)搭建平臺,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從傳統(tǒng)的過度強化管理轉向到強調為學生提供服務,強調內容供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的結合社會的發(fā)展,主動搭建年輕人喜歡的、樂于接受的平臺。然后主動通過平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當然搭建的平臺必須具有很好的頂層設計,必須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在涵蓋全方位的基礎上打造服務學生的平臺。例如:福建師范大學生的五微五陣地的建設。通過團學組織微博體系打造成為思想引領、成長服務、組織動員、答疑解惑、工作創(chuàng)新五大新陣地。高校應重視“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可以利用好搭建的平臺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主流價值觀教育等在無形中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高校應該重視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的搭建。積極發(fā)揮網絡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利用網絡平臺傳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遞社會正能量。使主流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巧妙的通過網絡平臺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線上線下齊頭并進,提高大學生應對的“新媒體”綜合素質
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面對來自網絡中的眾多紛繁雜亂的信息時,大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去辨別信息的真?zhèn)?,缺乏對信息進行有效判斷和合理處理的能力。長期于此,將導致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逐漸喪失。高校應該提高學生識別和篩選的能力。線上,通過構建的“新媒體”信息傳遞平臺,盡量把經過篩選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告訴大學生如何在網絡中進行信息的過濾。同時積極通過平臺讓主流的價值文化可以傳遞到各個角落。線下,將“新媒體”素質提高的內容和方法融入到形式政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課程中。引導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有客觀的認識。也可以通過課程載體傳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文化,樹立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樹立他們強烈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識別和抵御消極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構建保護大學生的屏障。
(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內涵建設
為了更好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強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讓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發(fā)展觀等科學理論有較高的造詣。能夠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他們終生學習的意識,善于接受新鮮事物。讓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信息傳播規(guī)律和技巧。能夠運用各種“新媒體”來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氣。
“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高校應該積極搭建“新媒體”的平臺,化被動為主動。發(fā)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強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內涵建設,努力提升大學生應對“新媒體”的綜合素質。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個新高度。
[1]鄧娜.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8).
[2] 吳華.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 [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8).
[3] 蘭海龍,任艷麗.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析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7).
[4] 李燕,周守寧.微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和思考 [J].實踐與經驗,2014,(18).
[5] 陳偉祥.微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 [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14,(7).
[6] 陳強.福建師大借微博構建“五微五陣地” [N].中國青年報,2012-12-09( 02 ).
2095-4654(2015)09-0039-03
2015-04-15
龍巖學院2014年“百名青年教師攀登項目”資助項目( LQ2014029)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