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明,鄭 梅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襄陽醫(y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血常規(guī)、CRP和PCT在嬰幼兒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張愛明,鄭 梅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襄陽醫(y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目的 探討血常規(guī)、C反應(yīng)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在嬰幼兒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檢索患感染性疾病的嬰幼兒110例,根據(jù)感染類型分為A、B、C共3組。A組40例為細菌感染,其中A1組18例為嚴重膿毒癥(血培養(yǎng)陽性),A2組22例為局部細菌感染(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單純泌尿系感染);B組35例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僅以阿奇霉素治愈并在病程中查MP-IgM陽性,細菌培養(yǎng)及常見病毒抗體均為陰性;C組35例為病毒感染,明確輪狀病毒性腸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或皰疹性咽峽炎,細菌培養(yǎng)、肺炎支原體及衣原體IgM陰性。患兒入院時均進行血常規(guī)、CRP及PCT測定,比較各組白細胞計數(shù)(WBC)、CRP及PCT水平差異;并對B、C 2組血常規(guī)的單核細胞比例升高(>10%)陽性率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 嬰幼兒細菌感染時WBC、CRP和PCT水平升高,A組與B組及C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B、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1組與A2組WBC、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PCT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與C組單核細胞升高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血常規(guī)、CRP在嬰幼兒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有重要臨床意義,而PCT對嚴重膿毒癥的早期診斷具有極高價值。
嬰幼兒;感染性疾?。谎R?guī);C反應(yīng)蛋白;降鈣素原
在基層醫(yī)院兒科,嬰幼兒感染性疾病為最常見疾病,早期診斷對減少抗生素的濫用、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重癥病例的發(fā)生均有重要意義。血常規(guī)作為傳統(tǒng)檢查,對區(qū)分細菌、肺炎支原體及病毒感染有一定意義;C反應(yīng)蛋白(CRP)作為急性時相反應(yīng)蛋白,對嬰幼兒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具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度;近年來,降鈣素原(PCT)被認為是診斷全身細菌性感染的重要標志物,有極高靈敏度及特異度,感染3 h即可檢測到[1]。本文對110例已明確臨床診斷并入院后立即檢測了血常規(guī)、CRP和PCT的嬰幼兒感染性疾病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血常規(guī)及CRP和PCT水平在嬰幼兒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檢索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病歷中已臨床確診患感染性疾病的嬰幼兒臨床資料,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輪狀病毒性腸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的診斷標準參照第7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嚴重膿毒癥診斷標準參考2012版兒童嚴重膿毒癥與膿毒性休克治療國際指南[2]。共納入符合標準的患兒110例,男62例,女48例;年齡6個月~3歲。將患兒按感染情況分為A、B、C 3組。A組40例為細菌感染,其中A1組18例為嚴重膿毒癥(血培養(yǎng)陽性),A2組22例為局部細菌感染(如單純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單純泌尿系感染)。B組35例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僅以阿奇霉素治愈并在病程中查MP-IgM陽性,細菌培養(yǎng)及常見病毒抗體均為陰性。C組35例為病毒感染,明確輪狀病毒性腸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或皰疹性咽峽炎等,且細菌培養(yǎng)、肺炎支原體及衣原體IgM均陰性。
1.2方法 入院后治療前采空腹靜脈血當日檢測。血常規(guī)WBC正常參考值(4.0~12)×109L-1;單核細胞比例正常參考值0%~8%;CRP正常參考值為0~8 mg/L;PCT正常參考值為0~0.49 μg/L;檢測結(jié)果超出臨界值視為陽性。
2.1檢測結(jié)果 A組40例,其中嚴重膿毒癥18例,血培養(yǎng)均陽性;局部細菌感染22例,單純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16例,咽拭子培養(yǎng)陽性;泌尿系統(tǒng)感染6例,尿培養(yǎng)均陽性。B組35例,均為呼吸道感染。C組35例,其中輪狀病毒性腸炎18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6例,皰疹性咽峽炎11例。
2.23組WBC、CRP、PCT水平比較 A組WBC、CRP、PCT水平與B組和C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但B、C 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A1組WBC、CRP水平與A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PCT水平較A2組明顯升高(P<0.01)。見表1。
2.3單核細胞比例比較 B組單核細胞比例升高25例占83%,C組部分(主要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升高18例占51%,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7.83,P<0.01)。
在嬰幼期白細胞分類中淋巴細胞比例在60%左右,中性粒細胞比例在35%左右。通常在細菌感染時WBC計數(shù)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而在病毒感染時白細胞計數(shù)多不升高,而以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為主。血常規(guī)是鑒別細菌與病毒感染的傳統(tǒng)檢查項目之一。本研究顯示,WBC、CRP及PCT水平3項指標在鑒別細菌感染與肺炎支原體、病毒感染時有臨床意義,靈敏度高;但WBC、CRP在3組中重疊較多,提示二者在鑒別細菌、肺炎支原體、病毒感染時缺乏特異性。CRP是由肝臟產(chǎn)生的非特異性急時相反應(yīng)蛋白,常用于鑒別細菌與病毒感染,在細菌感染中顯著升高;但除細菌感染外,CRP在部分病毒感染、急性排異反應(yīng)、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風濕性疾病活動期、手術(shù)、組織損傷時都可升高,對細菌感染的診斷特異性受到影響[3]。
表1 3組WBC、CRP、PCT水平比較
注:①與A2組比較,P<0.01;②與A組比較,P<0.05;③與A組比較,P<0.01。
血常規(guī)及CRP兩者聯(lián)合檢測在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鑒別意義明顯增大;目前大多醫(yī)院可通過末梢指血快速檢測;加之結(jié)合臨床癥狀及其他相關(guān)檢查,可增加其特異性;故在臨床中應(yīng)用仍十分廣泛,在指導(dǎo)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早期診斷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PCT是降鈣素的前肽,由甲狀腺C細胞產(chǎn)生,其增高與細菌內(nèi)毒素和一些炎癥因子密切相關(guān)。PCT在健康人群中含量極低,當機體在細菌感染3 h后就可檢測到,12 h達到峰值,并且PCT增高程度與炎癥程度成正比。全身細菌感染時,PCT明顯升高,而單純病毒感染,即使是嚴重病毒感染,PCT水平也不升高或僅輕度升高[4],單純呼吸道病毒感染PCT水平不超過0.1 μg/L[5]。 PCT已被視為嚴重細菌感染的預(yù)警[6-7],是目前最好的“膿毒癥標記物”;而在局部細菌感染時,PCT則處于低水平。全身性感染往往是局部感染進展的結(jié)果。但在早期,局部和全身性感染都表現(xiàn)為發(fā)熱,臨床很難鑒別。本研究顯示:WBC計數(shù)及CRP水平作為細菌感染的重要指標,在與肺炎支原體感染、病毒感染鑒別時有重要臨床意義,而在區(qū)分局部感染與嚴重膿毒癥時卻無臨床意義;PCT在嚴重膿毒癥早期即有明顯升高,而在肺炎支原體及病毒感染時不升高,在局部細菌感染時也僅輕微升高。故PCT可作為嚴重膿毒癥的早期識別指標,對于全身細菌感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
肺炎支原體已成為嬰幼兒感染性疾病中的常見病原體之一;它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為已知能獨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全年均有發(fā)病,以冬季較多;而特異性檢查MP-IgM多在感染后5~7 d、部分10 d后才能檢測到,少數(shù)始終不能檢測,早期診斷較困難,極易漏診。本資料顯示,CRP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時大多不升高,少數(shù)輕度升高,與王欣明等[8]報道一致;肺炎支原體感染早期WBC計數(shù)多正常、少數(shù)輕度下降或升高,而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比例絕大多升高,與寧芳等[9]報道一致。病毒感染時多以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僅少部分有單核細胞比例升高,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由此可見,單核細胞比例升高可作為二者鑒別的指標之一,也因此增加了血常規(guī)在細菌、肺炎支原體及病毒早期感染鑒別中的臨床價值。此外,在統(tǒng)計時發(fā)現(xiàn),肺炎衣原體感染時血常規(guī)與病毒感染相近,但單核細胞比例升高陽性率更高,因與肺炎支原體近似,在本研究中未作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的病例雖經(jīng)嚴格篩選,但仍存在不足之處:①目前抗生素濫用仍嚴重,大部分患兒入院前曾使用過抗生素,可能對WBC、CRP、PCT產(chǎn)生一定影響;②基層醫(yī)院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技術(shù)較局限,大多病毒尚不能檢測,可能存在假陰性的混合感染,對結(jié)果也可能產(chǎn)生一定影響。
[1] 馮嘩,陳大慶,徐英美,等. 降鈣素原測定在診斷新生兒感染性疾中的意義[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0(8):765-766
[2] Dellinger RP,Levy MM,Rhodes A,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m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12[J]. Intensive Care Med,2013,39(2):165-228
[3] Gendrel D,Bohuon C. Procalcitonin as a marker of bacterial infection[J]. Pediatr Infect Dis J,2009,19:679
[4] Ray P,Badarou-Acossi G,Viallon A,et al. Accuracy of cerebrospinal fluid results to differentiate bacterial from non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case of negative gram-stained smear[J]. Am J Emerg Med,2007,25(2):179-184
[5] Gilbert DN. Procalcitonin as a biomarker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 Clin Infect Dis,2011,52(S4):346-350
[6] Maniaci V,Dauber A,Weiss S,et al. Procalcitonin in young febrile infants for the detection of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J]. Pediatrics,2008,122(4):701-710
[7] Lacour AG,Zamora SA,Gervaix A. A score identifying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fever without source[J]. Pediatr Infect Dis,2008,27(7):654-656
[8] 王欣明,藍曉光,李梅. C反應(yīng)蛋白在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中檢測的臨床意義[J]. 臨床軍醫(yī)雜志,2008,36(1):75
[9] 寧芳,張劍白,王亞君. 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小兒血常規(guī)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國急救醫(yī)學,2005,25(1):73-74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2.028
R722.1
B
1008-8849(2015)02-0187-02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