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數(shù)題求解的幾個注意點
——以一道壓軸題為例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新壩初級中學張小龍
圖1
題目如圖1,已知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經過點A(6,0),B(-2,0)和點C(0,-8).
(1)求該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2)設該二次函數(shù)圖像的頂點為M,若點K為x軸上的動點,當△KCM的周長最小時,點K的坐標為_______;
(3)連接AC,有兩個動點P、Q同時從點O出發(fā),其中點P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折線OAC按O→A→C的路線運動,點Q以每秒8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折線OCA按O→C→A的路線運動,當P、Q兩點相遇時,它們都停止運動,設點P、Q同時從點O出發(fā)t秒時,△OPQ的面積為S.請求出S關于t的函數(shù)關系式,并寫出自變量t的取值范圍.
分析:本題該編自2013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卷,原題共三小題,五小問.在入卷時,命題者將原來的第(3)問第1小題和第3小題刪去,將第2小題文字進行調整,形成了這里的第(3)問.改編前的試題為呼和浩特卷的壓軸題,改編后,保留了原來試題的“精華”,為全卷最后一題.新題重點考查了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二次函數(shù)和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軸對稱、三角形的面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及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識.此外,還考查了分類討論、數(shù)形結合和方程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具體解法,這里不作贅述了.
這道題出現(xiàn)在我校近期進行的中考模擬考試中,絕大多數(shù)同學沒能給出這道題完整的解題過程,而且近乎一致地認為原因是“時間太緊,來不及解答”.按理來說,命題者對考試內容與考試時間都會進行認真的“匹配”,本不該出現(xiàn)這種“大面積”來不及求解的情形.為了一探究竟,筆者將這道題的解答情況進行了分析,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逐一梳理,以問題討論的形式進行了專題交流.現(xiàn)將筆者梳理出的提綱與您做個交流,希望能給您的解題與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形式多樣,既有源于概念的一般式y(tǒng)=ax2+bx+c(a≠0),又有在探究性質過程中獲得的頂點式y(tǒng)=a(x-h)2+k(a≠0),還有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歸納得到的交點式y(tǒng)=a(x-x1)(x-x2)(a≠0).不同的表達式,具有不同的特點,這就為解決求函數(shù)解析式、求拋物線的頂點坐標、求拋物線與坐標軸的交點等數(shù)學問題提供了多種選擇.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選擇出最適合的表達式,將會簡化求解過程,節(jié)約解題時間.以文頭的這道題為例,所給的三個點中,A、B是拋物線與x軸的交點.所以,我們可以“設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a(x-6)(x+2)”,然后再將點C代入即可求得a=,耗時1分鐘左右.而事實上,很多同學看到了三個點就想到了一般式y(tǒng)=ax2+bx+c(a≠ 0),列出了一個三元一次方程組再去解這個方程組,顯然,沒有個三五分鐘是得不到答案的.再如,問題(2)中要求二次函數(shù)的頂點M,如何求?是不是一定要用頂點式?以筆者來看未必,抓住A、B兩點的對稱性,先求出對稱軸x=2,這實際上就是M的橫坐標,將其代入到y(tǒng)=x-6)(x+2)中,會非常順利地得到縱坐標-.假如我們不用此法,而是將y=x-6)(x+2)變形為一般式y(tǒng),然后再配方成去求頂點M,這樣的耗時不會少于3分鐘,實在不值.顯然,解析式的優(yōu)選還是能夠節(jié)約不少時間的.
在模擬考試及中考中,會出現(xiàn)一些“填空型”綜合問題.之所以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讓分值便于分配,更是為了節(jié)約答題空間.所以,在解答“解答題中的填空題”時,是不需要給出解題過程的,所有求解步驟一律簡寫在自己的草稿紙上.實際上,在這次模擬考試中,很多學生將第(2)問的過程在答題紙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得十分詳細.由于在答題紙上書寫要比在稿紙上書寫要認真不少,所以學生耗費了不少的解題時間.同時,認真的書寫讓答題區(qū)域“充實”了很多,讓該寫的解題過程無處可寫.網上閱卷時,那些寫在規(guī)定區(qū)域外面的“必寫過程”自然無法進入老師的視野,失分也就不可避免了.
再來說說第(2)問,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十分清晰.根據(jù)對稱性可求得點C關于x軸的對稱點C′的坐標,然后求出直線C′M的解析式,在此基礎上,求直線C′M與x軸的交點,這也就是題中要求的點K.顯然,這里的解法是純粹的代數(shù)方法,在思路分析過程中,圖形基本沒有參與其中,也就是說,是否作出點C′、直線C′M和點K對解題思路的分析和解題過程的呈現(xiàn)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在這次??贾校芏嗤瑢W在圖1中作出了相應的點和線,在他們給出這一小題的正確答案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效應.與不作圖相比,耗時較多自不必說,由于點和線的增加,讓圖形復雜了不少,這給他們的下一步求解產生了很大的干擾,失誤頻出.所以,筆者認為,在解答這類“無圖能解”的考題時,不作圖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在壓軸題的求解進程中,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很多條件和結論已經不再需要了.此時,就應該對文字和圖形進行必要的調整.圖形重建,簡化了求解的情境,強化了必備條件,讓問題的探究更為順利.那么,該如何實現(xiàn)“簡化”和“強化”呢?筆者認為,對“無用”圖形的刪減足以讓有用信息凸顯,這就是一種強化.所以,新建圖形前,我們應對原有圖形進行徹底“掃描”,發(fā)現(xiàn)“無用”的點、線,在建構新圖時讓它們徹底“消失”.解答上面的第(3)問,只要學生認真分析,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圖1中的拋物線、點B、點M都是“無用”的,這些點和線大可不必出現(xiàn).事實上,在這次考試中,很多同學都在新圖中將這些“無用”的點和線進行了認真地“描繪”.在講評時,筆者呈現(xiàn)的符合第3問要求的圖2~圖4,讓學生感受到了“簡約”的魅力,圖形簡單了,關鍵信息凸顯出來,解題思路的得出也就順暢了.
圖2
圖3
圖4
當然,學生不能給出這道??級狠S題解題過程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少數(shù)同學解答第(1)問時就出現(xiàn)計算錯誤,繁雜的運算讓他們失去了繼續(xù)求解的信心;有些同學前面的試題解答出現(xiàn)了很多本文中所列的這些耗時現(xiàn)象,這道題看都沒來得及,根本談不上求解了;還有一些同學過多關注了不在得分點上的過程的書寫,雖然寫出了很多的解題步驟,但得分卻不多,很多不必要的過程浪費了寶貴的解題時間,來不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面對如此多的錯因,我們應從常態(tài)教學入手,關注解題細節(jié)的教學,讓學生形成優(yōu)選解題途徑的意識,關注“點的優(yōu)選和解析式的優(yōu)選”,養(yǎng)成優(yōu)選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習慣;我們還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讓他們弄清題目的求解要求,哪些過程該寫,哪些過程可以省略,力求該寫的“一字不差”,不該寫“點滴不留”,讓問題解決的關鍵步驟留在答題區(qū)域;還有,我們應重視學生解題技能的訓練,強化學生對信息的捕捉能力、甄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學會從復雜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在文字與圖形的整合中找尋到問題解決的最佳途徑.
1.彭業(yè)凱,楊麗.探求動態(tài)圖形面積與運動變量的函數(shù)關系[J].中學數(shù)學(下),2011(9).
2.張肖.在運動中分析,在變化中求解——2013年中考數(shù)學動點型壓軸題歸類例析[J].中學數(shù)學(下),2014(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