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諾[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嚴歌苓小說的敘事結構分析
⊙陳彥諾[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本文將著眼點放在嚴歌苓小說敘事結構的特點上,試圖以《誰家有女初長成》《小姨多鶴》《白蛇》和《人寰》這幾部中篇和長篇小說為例,從時序安排、敘述視角和敘述模式三個方面對嚴歌苓的小說進行分析,并從中感受嚴歌苓高超的敘述能力和新穎的結構方式。
嚴歌苓 敘事結構 時間錯位 多重視角 對話模式
嚴歌苓是一位多產(chǎn)的作家,在從事創(chuàng)作的三十余年中,多樣的題材和人物形象引發(fā)過不少學者的研究,除此之外,敘事結構的不斷變化和創(chuàng)新也值得我們探討分析。本文就從三個角度出發(fā),對嚴歌苓作品中的敘事結構進行簡析,探尋其作品帶給讀者閱讀快感的原因。
在故事的敘述中,有故事時間和情節(jié)時間之分,故事時間是指故事發(fā)生的自然時序,而情節(jié)時間是指經(jīng)過作家處理的體現(xiàn)在小說文本中的時間。
嚴歌苓在架構故事時擅長利用故事時間和情節(jié)時間的錯位,即小說中的故事時間與情節(jié)時間由于無法真正協(xié)調(diào)而導致的相互制約狀態(tài)。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指出時間錯位有兩種常見形式,即預敘與倒敘。其中,預敘是指“事先講述或提及以后世間的一切敘述活動”,而倒敘則是“對故事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①
嚴歌苓小說中有不少精彩的預敘,在小說《誰家有女初長成》中就多次出現(xiàn),比如:“許久后,巧巧來回想這個夜晚時,才真正明白,那確是最后的機會,來自那位長者般嚴厲卻明明為你好的壯年警察?!薄霸S久以后巧巧才明白自己就從這時刻開始闖那場大禍的。那時她回頭來看這一刻、這個關頭,想,長臉的警察大叔突然翻臉就好了?!贝颂幑适聲r間里的潘巧巧在火車站要被人販子帶走時遇到了上前盤問的警察,她出于畏懼心理沒有向警察求救,反而配合人販子一起說謊,于是錯過了最后一個被解救的機會。作家在此穿插這樣的兩段預敘,使得潘巧巧的悔恨昭然紙上,而且這兩段預敘穿插在故事的開篇,使讀者對潘巧巧日后的境遇一無所知,所以充分調(diào)動了讀者對于“那場大禍”的好奇心理。再比如故事時間里的潘巧巧剛被人販子轉(zhuǎn)賣于大宏、二宏兄弟時,有這樣一段預敘:“巧巧是在許多日子以后來回想這個晚上時,才懂得自己;她那時才懂得自己其實跟祖母、母親、黃桷坪一代代的女人相差不大,是很容易就認命的?!憋@然,此處作家是在提前向讀者透露多年后的潘巧巧的心理狀態(tài)。
通常倒敘主要的功能是彌補之前敘事的缺失或偏差,以使故事更加嚴整。嚴歌苓小說中的倒敘隨處可見?!缎∫潭帔Q》中就有許多采取倒敘手法的地方。比如:關于朱小環(huán)流產(chǎn)的情節(jié),便是被分插在幾段當下發(fā)生的事件中,然后再由不同人物數(shù)次憶及并最終補充完整的。其中,男主人公張儉對此的倒敘行為有兩次:第一次發(fā)生在張儉與母親準備去接賭氣回娘家的小環(huán)時,第二次是在多鶴主動對張儉示好的一個晚上。這些倒敘不僅補充了重要的故事情節(jié),也間接暗示了主人公錯綜復雜的情感波動,而小說中張儉的情感波動恰是推動整個故事發(fā)展的關鍵一環(huán)。再比如,在多鶴被有意拋棄后又獨自返回的這一情節(jié)敘述中,一直按時間順序連續(xù)敘述的作家,再一次運用了倒敘,一個月過去了,才將早已發(fā)生過的故事重新拉回到多鶴的內(nèi)心世界,將她在路上的顛沛流離娓娓道來。時間的這種錯位使故事呈現(xiàn)出既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按照時間順序鋪展故事的死板模式,也不同于意識流等先鋒文學缺乏內(nèi)在邏輯性的混亂心理時空模式。
除了利用時間的錯位來結構故事,嚴歌苓還擅長在文本中架構多重視角,以各個視角之間的矛盾來豐富作品的敘事張力。最典型的當屬《白蛇》。這部中篇小說講述了在“文革”期間被劃定為“反革命”的舞蹈演員孫麗坤和女扮男裝冒充中央特派員來接近她的徐群山,以及兩人之間展開的一段同性愛的故事。故事以官方版本、民間版本和私人版本三個視角構成。
官方版本有四個,分別是由S省革委會宣教部給周總理的信、省歌舞劇院革命領導小組給省文教宣傳部的信、北京市公安局給S省革委會保衛(wèi)部的信以及《成都晚報》的特稿組成。從官方版本中,我們可以從調(diào)查的步步深入中了解事件的起因和發(fā)展,看似最為客觀真實,實際上卻是最為表象膚淺、最偏離事實真相的。尤其在第三個官方版本中,“根據(jù)所掌握的情況分析,我們的結論為:徐群珊與詐騙者徐群山無關,因為徐群珊是女性?!笨梢姽俜揭暯侵皇潜韺铀?,并無深層分析。官方版本的語言也帶有明顯的“文革”時期的時代特征,比如:信件開頭部分的“首先讓我們共同敬祝偉大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這種程式化和荒誕不經(jīng)的語言與官方視角形成了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揭露出時代的病態(tài)。
民間版本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孫麗坤在看押期間與建筑工們的互動,她由一個“畫中人”變成了和他們“在一個人間”的人,于是,對他們來說,“最后一點他們拿不準的距離感沒了,最后一點敬畏也沒了”,他們開始放肆地與她調(diào)笑。第二部分是看守孫麗坤的女娃對于徐群山和孫麗坤之間交往的回憶,這是在徐群山失蹤和孫麗坤精神失常以后,她們?yōu)榱送菩敦熑?,添油加醋地編造出子虛烏有的情況,并將孫麗坤批判成“生活作風很亂的人”。第三部分是醫(yī)院里的護士和病人們對孫麗坤和徐群珊的猜測,因為兩人過于親熱的關系,他們認為“這個珊珊說不定男扮女裝”,所以裝瘋賣傻對徐群珊進行檢驗。在民間版本里出現(xiàn)的這些人對孫麗坤或幸災樂禍,或消遣圍觀,或鄙視厭棄,正是從民間形形色色的群眾視角里,我們看出“文革”時期人性的冷漠、粗俗、丑陋和麻木。
不為人知的版本有七個,分別從孫麗坤和徐群山的視角出發(fā),還原整個事件中當事雙方真實的心理。其中,徐群山的部分心路歷程以日記體形式呈現(xiàn),追溯了她幼年時與孫麗坤第一次見面的情景(那時她便對孫麗坤產(chǎn)生仰慕的心理)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性別的認知與抗拒。孫麗坤的視角則完整地展現(xiàn)了她遇到徐群山以后一點點重拾身心歸屬感,靈魂得到救贖的歷程。
可以看出,這三部分視角間相互沖撞、相互叛逃,又相互詮釋、彼此互補,通過不同的視角來架構故事,展現(xiàn)了動蕩的年代不同群體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反應,也從三個不同側(cè)面真實地表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性。
嚴歌苓幼時受中國傳統(tǒng)的說唱文學影響,在創(chuàng)作中,她將這種說唱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對話模式,即“汲取西方人本主義重心理分析的敘事模式,與‘你’推心置腹地描述著心理世界所感受到的動人故事?!薄度隋尽肪褪且赃@種對話模式構成的故事。小說的寫作靈感來源于作者因失眠而接受的心理治療,她親身經(jīng)歷了TALK OUT這種談話式心理治療方式。
小說的敘述者是一個四十五歲的知識女性,她因為與上司的感情糾紛備受折磨,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在TALK OUT的治療過程中,道出了自己對賀一騎叔叔的愛慕之情、父親與賀叔叔有關援救與報恩的復雜友誼以及自己與教授的感情糾葛。文本分為十八個部分,包括十七次精神疾病治療過程和一封信,也就是說,“將全文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整個文本像一份被作者用中文翻譯出來的病歷?!雹谠谖谋局?,心理醫(yī)生這一角色是被隱去的,他并不發(fā)聲,但是文中卻處處可以感受到對話這一形式。比如,在文章開篇,敘述者有這樣一段話:
是我們的系主任。我們在約會。
想是看過。六十多歲,該同各個??频尼t(yī)師有過交道吧。否則他不會建議我來你這兒。
告辭了。這是診費。九十元。
你答應二十元的折扣。
還行,謝謝。
是嗎?其實我并沒睡好,不過謝謝。你看去也挺好。
從這段話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敘述者是在與醫(yī)生對話,她回答了醫(yī)生的幾個問題:介紹她到這里來的人是誰,她是否看過醫(yī)生,她的睡眠是否良好?!度隋尽吠ㄆ运c隱形的心理醫(yī)生的對話連接,這使得它脫離了常規(guī)的經(jīng)驗式敘述。而以精神成長為故事的線索——從成年的我遭遇心理危機需求幫助為切入點,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地回顧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到最后終于鼓起勇氣正視多年來深埋于心中的癥結,使得它也區(qū)別于一般意識流小說過于零散隨意的模式,有著清晰的輪廓。此外,由于通篇由人物自己發(fā)聲,作者深深地隱藏于文本中,這使得讀者忽略掉作者參與到了敘述中;尤其是作為對話對象的心理醫(yī)生這一角色的缺席,更使讀者產(chǎn)生錯覺,以至誤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傾聽的醫(yī)生,閱讀快感也由此而來。
嚴歌苓是一名優(yōu)秀的小說家,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虛構曲折故事情節(jié)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嚴歌苓具有高超的文本敘述能力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敘事結構能力。異于傳統(tǒng)敘事的時序安排、不同尋常的敘述視角,以及超越常規(guī)的敘事模式,使得嚴歌苓的文本呈現(xiàn)出豐富多變的審美效果,給文本增加了審美張力,更給讀者帶來了非同尋常的閱讀享受。
① 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王文融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頁。
② 耿新:《敘述的張力》,《棗莊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1] 嚴歌苓.誰家有女初長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嚴歌苓.白蛇[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3]嚴歌苓.人寰[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作 者:陳彥諾,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