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嚴歌苓研究
論《扶桑》獨特敘事下的人性表達
⊙張 帆[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嚴歌苓的小說《扶桑》以其對敘事形式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呈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多種人稱的交替出現(xiàn)、對歷史化敘事的刻意追求和跨時空內容的拼貼,使每個人物深處的人性被挖掘得淋漓盡致,展開了對人的一種最終回歸心靈式的精神訴求的討論。
《扶?!?敘事 人性 精神訴求
初讀《扶?!?,便陷入作者精心搭建的復合性敘事框架中,迷惑不解,對扶桑這個人物充滿了好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事交錯登場,尤其是“第二人稱敘事”的大量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你”“我”交流的對話形式?!斑@就是你。……”這個“你”不是視線內的人物,也不是書外的讀者,而是故事的主角,小說一開始便借著“我”的眼睛,烘托出了扶桑這個耐人尋味的藝術形象。作者“我”進入了故事空間,帶著對“你”探尋式的動態(tài)描繪,直接近距離地觀照人物,與其對話、交流?!拔摇眳⑴c到“你”的生活中,這種貼切的視角更大程度地還原了扶桑這個一代名妓的真實狀態(tài),補充了“我”因不參與故事而留下的事件觀察和情感感受死角。作者突破了傳統(tǒng)敘事第一、第二人稱的單方面敘述,在展示“你”的生存形態(tài)和心靈世界的同時,一步步地向我們揭示了這個人物身上所寄寓的顯著的個性風格和豐富的人性內涵。
作為籠中待售的妓女,“你是不叫的。有人看你,你慢吞吞對人一笑”,以一種渾然不分的善良順從逆境;在唐人街混亂的夜晚被輪奸,“多少個軀體壓下來。你只是一次次包容,如同霧包容無論多嶙峋的礁石,無論多洶涌的海浪”,以一種超越世俗的寬恕接受苦難?!拔摇薄澳恪薄八比N人稱的交替穿插,使得承擔敘述的位置始終開放著,從扶桑到克里斯再到大勇,隨敘述的變化而轉換角色。多種敘事視角的雜糅大大強化了敘事的張力,展現(xiàn)出人性的多個方面,不斷地補充和豐滿著人物,使其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立體感。面對哭泣的克里斯,扶桑把他的頭摟入懷里跪了下來,“他偶然從淚水中看見她跪著的形態(tài)。那樣扭曲形成的線條,竟會美麗”。在克里斯眼里,扶桑以一種溫暖的母性包容滋養(yǎng)著自己。面對殘暴的大勇,扶桑沉靜細致地為他梳頭,“對他的癢和痛記得那么準,卻記不得任何一個嫖客的名字”。在大勇眼里,扶桑以一種原始的雌性撫慰感化著自己。與其說嚴歌苓是要記敘這個故事本身,不如說是依托它塑造出扶桑這個藝術形象;與其說是進行敘事手段的嘗試創(chuàng)新,不如說是探究女主人公所承載的人性內涵。扶桑在這個故事中獨特地降臨,以其飽滿真實的存在,打動著讀者懷疑的眼睛和難以置信的內心。她以大地般的平靜和從容接納和寬容一切,她的心是自由的,擁有一種超脫的、不可撼動的自我強大力量。
作為移民作家,嚴歌苓一直關注著美國歷史上的移民現(xiàn)象,這種傾情源于她“第五代移民”身份感同身受的情感觸動?!斗錾!返膶懽?,既是對19世紀末舊金山唐人街華人歷史的一段重新演繹,也是作家對自身生活、情感經驗的一種歷史化抒寫。她在小說中不斷以“一百六十冊”史書來展示其故事的“歷史性”,如:白種男童嫖中國娼妓的奇特現(xiàn)象、美國社會對外來種族的厭惡和驅趕,無不是追求歷史敘事下的真實感,再現(xiàn)出一百多年前整個華人移民邊緣性的生存狀態(tài)。扶桑是作為最美的一個中國妓女被史書記載的,她顯然是三千漂洋而來淪為娼妓的中國女孩中活得最長的,無論是疾病還是厄運都不能折損她的生命。在殘酷絕望的生存環(huán)境里,扶桑選擇把苦難作為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僅以最平靜、毫無反抗的態(tài)度去承受它,而且以享受苦難的形式獲取多重邊緣身份下獨有的自由和寧靜。其他的妓女卻不能像扶桑這樣活著。如果說扶桑的悲劇近乎神話,她們的悲劇則是純粹徹底的悲苦。
在1870年圣弗朗西斯科的報紙上,白人曾經將有色人種十分客觀地評比過,50%的白人認為中國人是比黑人更低劣的民族。同樣在克里斯看的報紙上,有四幅梳辮子的中國男人漫畫,下面寫道:“……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形,儀態(tài)和風俗都是令人厭惡的,從語言、血統(tǒng)、宗教到性格都是低劣的?!币虼耍A人勢必遭受白人敵意的目光和惡意的侵擾。他們以溫良馴服的姿態(tài)面對惡劣窒息的工作環(huán)境和低廉不公的報酬,維持著僅以生存為目的卑微生活。他們受到暴虐式的惡待與驅逐,一個以捉蟹為生的中國男人被白人割裂了舌頭、耳朵、鼻子,一個中國老苦力在白人的憤怒中被活活打死,劇院里十二歲的男旦在蔑視中被脫光了衣服,最后甚至整個唐人街的房屋被焚燒、華人妓女被輪奸。這一切的苦難似乎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集史書中數(shù)十位唐人區(qū)惡霸英雄于一體的大勇,他以一種“更高明更強盛的邪惡”在敵對的異質文化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或許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當他認出扶桑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妻子時,便用實際行動洗心革面,解散了惡霸式的團體,并賦予了扶桑自由,最終又因保護扶桑不受種族歧視而被送上絞刑架。他的生命在異國慘烈地落幕,只剩下骨灰回鄉(xiāng)的凄涼。小說正是通過聆聽這些處在時代邊緣的聲音,使得扶桑和大勇這兩位早期華人移民的代表從歷史中浮現(xiàn)出來。作者在以美國為主流的歷史話語和模糊不清的記載中,以歷史化的敘事手法呈現(xiàn)了處于特定移民歷史中人物特殊的際遇和真實的悲苦。
嚴歌苓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同時敘述介紹了女主人公扶桑的出場,讓“我”透過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來關注“你”、走進“你”,這種具有遙遠時空的兩種人稱并置在《扶?!分斜淮罅窟\用。來自于一百多部史書的歷史資料與作家的想像和現(xiàn)實體驗連接在一起,將超越時空跨度的人與事融合在同一文本中,擴展了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小說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均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時空順序結構,而是以敘述者的主觀情感、心理活動形成了一個心理時空。其中那些貼近內心世界的敘述,將人物深處的人性進行了有力的剖析,也為他們各自尋求最終精神歸宿的結局給出了深刻的解讀。
一百多年前梳長辮的男人和纏小腳的女人乘船來到舊金山的場景和20世紀末我們這批人再次以移民身份涌出美國機場閘口的場景形成了并置,第五代移民的“我”至今仍受到另一種異質文化的“警覺和敵意”,作為早期移民的扶桑其不能融入社會的邊緣性更是可見一斑。這也就注定了她與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是悲劇?!澳愫涂死锼惯@樣站著……然而你和克里斯對視而站立的這一刻,成了不被記載的永恒。如此的對視引起的戰(zhàn)栗從未平息;我記不清有多少個瞬間,我和丈夫深陷的灰眼睛相遇,我們戰(zhàn)栗了,對于彼此差異的迷戀,以及對于彼此企圖懂得的渴望使我倆間無論多么親密無間的相處都不作數(shù)了,戰(zhàn)栗中我們陷在陌生和新鮮中,陷在一種感覺的僵局中?!?/p>
心靈中對于異質文化的迷戀在這段敘述中跨越了廣闊的時空,具有了驚人的相似性和現(xiàn)實感。所不同的是,那個時候的克里斯被激烈的反華運動所感染,在與扶桑對視的同時,他的衣袋還揣有一張列舉中國人罪狀的“請愿書”。這種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難以逾越的鴻溝,使扶桑最后寧可選擇與她不愛的大勇成親,也不指望與她深愛的克里斯結婚。
從八歲定親,到十四歲與大公雞拜堂被當作牲口娶過去,接著又遇人販子被拐騙到大洋對岸,而后又被賣給妓院淪為娼妓。這些不同的人生片段在文本敘事中跨時空地穿插和拼貼,構成了扶桑整體的悲慘遭遇和非人經歷。她處在底層一個既弱勢又邊緣的地位,游離于白人和中國人之間,承受著來自種族、性別、社會的多重壓迫,苦難成為她獨有的存在價值,邊緣成為她最終的精神歸宿。扶桑用原始的、包容一切的內心構建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健壯的無懈可擊的自由,也征服和改變了以力量強勢屢次蹂躪她的大勇和以文化強勢意圖救贖她的克里斯。小說還通過克里斯這一敘述視角所呈現(xiàn)的重疊交錯的時空敘述,即將來“四十歲”“七十歲”的克里斯多次回憶過去自己“十二歲”“十七歲”與扶桑相處的場景,以他對扶桑不斷的刷新和深入的認知,補充、印證出扶桑完整的形象與超脫的精神。當扶桑以卑屈、恭順的跪姿寬恕罪惡時,她只接受了那事情中的受難,而沒有接受其中的侮辱,她的內心有一片與其所平等的自由。這份自由是扶桑強大的自我所建構的,不是拯救和解放所能給予的,也不是暴力和壓迫所能摧毀的。
當扶桑這片無限的自由被苦痛的愛情侵擾時,她剪開自己,解放了自己,并且和即將被處死的大勇結婚,把自己永遠地保護起來。將大勇的骨灰送回國后,身體和心理都被打上嚴重邊緣烙印的扶桑已無法回歸正常的軌道,只能繼續(xù)棲息在這美國的一角,以那種非正常的人格魅力獲取她心靈的安寧和精神的自由。
[1] 嚴歌苓.波西米亞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嚴歌苓.扶桑[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
[3] 姚曉南.嚴歌苓的敘事意識及其《扶?!返臄⑹陆庾x[J].暨南學報,2004(4).
[4]覃春瓊.多重敘事視角下的中國形象書寫——解讀嚴歌苓小說《扶?!穂J].梧州學院學報,2008(5).
[5] 陳涵平.論《扶?!返臍v史敘事[J].華文文學,2003(9).
[6] 趙艷花.《扶?!分械乃呋A人形象與自塑形象狼行成雙[J].揚州大學學報,2012(7).
[7]林翠微.百年良妓的凄美絕唱——嚴歌苓《扶桑》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蘊[J].華文文文學,2004(5).
[8] 陳思羽.敘事視角研究[J].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9] 李新藝.論敘事視角研究與創(chuàng)作心態(tài)[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0]李雨庭.全方位的時空敘述與人性展示——論嚴歌苓小說的敘事藝術[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
作 者:張帆,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