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袁利彬 (河北省邢臺縣漿水中學 054013)
在當下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下能夠理智冷靜地處理信息是每一個現(xiàn)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在高中時期,如何讓學生掌握必需的信息技術技能是每個教師不斷追問的問題。本文從多方面討論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教學策略。
高中課程 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
作為一門融技術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高中信息技術擔負著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質(zhì)教育的雙重責任,是當今科技發(fā)展以信息決定策略牽動經(jīng)濟社會的必要工具,也是每一個現(xiàn)代人必須掌握的手段。所以,《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強調(diào)作為基礎教育的信息技術是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奠基工程之一,必須大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
這是一個信息無限膨脹的時代,也是信息多元化的時代,不同主張、不同價值觀念的信息充斥在網(wǎng)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一個具有高素質(zhì)的人是一個理智的人,一個能夠用自己的眼光進行獨立判斷的人。所以,教師首先要要通過信息技術課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目的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主動地有選擇性地去進行信息收集。如今,媒體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在我們身邊除了互聯(lián)網(wǎng),還有電視和各種書刊。搜集獲取信息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遴選,通過自己的調(diào)查研究和比較,收集到有用的信息。
學生不僅要學會獲取信息,還要掌握分析信息的技術和能力。面對浩瀚的泥沙俱下的信息,如何篩選出自己需要的真實有效的信息是對每個信息使用者的考驗,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判斷和篩選,并將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存儲。
學生還應該學會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重新進行編輯,把自己的知識和對于某些問題的看法融入其中,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價值。許多人只懂得人云亦云,把所有聽到看到的都當真,然后又機械地重復地轉(zhuǎn)達信息。這不是一個信息處理者所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學生要具備信息利用能力,能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盡管學生對于網(wǎng)絡和電腦有好奇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但那只是針對業(yè)余游戲。而一旦進入正式的學習,需要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時候,學生往往就會煩躁起來,不樂意學習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把每一章的教學目標都設置成為一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完成一個任務也就達到了一個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再繼續(xù)給學生布置新的任務。當學生能在計算機上輸入漢字了,教師接著就要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怎樣改變字體、字號,怎樣把輸入的文章存盤,怎樣打印,怎樣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圖形等。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學生將逐步消除對計算機的排斥感,而且會不斷地體會到使用計算機的樂趣。
目前,從上而下,許多學校都開展了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反思和改革,力求把那種填鴨式教學和滿堂灌的教法加以擯棄,而要倡導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學生個性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各種情景的體驗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鉆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fā)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的角色也慢慢地發(fā)生了變化,由課堂的主宰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領路人,重要的是,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者,不再代替學生去品嘗、去鑒賞。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活動中去,還要學會關注全體學生。教師要做到少講多練,讓學生自學多練,讓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真知。教師在設計一些問題時要把握好教學進程的坡度,要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繼而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煉。
經(jīng)歷過幾輪驗收,各個學?;旧显O備齊全,信息技術教學所需要的這些相關硬件,如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投影儀和必要的網(wǎng)絡設施,都一應俱全。教師完全可以使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在投影儀上投射操作步驟,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每一步的操作,以便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師還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生動的教學課件,來豐富和補充。
信息技術是在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并成熟起來的,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模仿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通過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來鍛煉實際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不同的學科具有不同的學科語言和學科思維,信息技術也同樣如此。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專業(yè)化的思維方式,就要在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時候幫助他們進行編程練習,可以通過使用計算機語言建立數(shù)學模型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算法來分析問題,讓其在不斷的上機實踐和調(diào)試中對算法進行優(yōu)化,從而讓其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思維品質(zhì)和創(chuàng)造精神。教師還應該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盡力去開闊他們的視野。教師要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獨立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課外活動來進行,可以讓學生進行網(wǎng)頁設計、動畫設計等。在信息技術課上,學生進行的是一種集體化的學習,所以,教師應該適時地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去,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去進行有益的探索。
總之,要教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教師既要開闊視野,靈活使用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性地去開展工作,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層次清楚的教學設計,又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駕馭計算機的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胡詠梅.優(yōu)化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4).
(責編 喬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