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彬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師應成為“反思實踐者”,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應始終保持動態(tài)、開放、持續(xù)的狀態(tài)。但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尚存在非持續(xù)性的特征。教學反思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真正溝通教師的橋梁。只有把教學反思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關鍵詞】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36-02
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與改革中,語文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對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師應成為“反思實踐者”,如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1]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應始終保持動態(tài)、開放、持續(xù)的狀態(tài)。但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尚存在非持續(xù)性的特征。
具體而言,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缺乏自我檢查、評估及改進。 對于大多數(shù)初中語文教師而言,往往更傾向于將精力用于參加或被動參與學校的教學效果考評中,教學反思多為任務性地、零散地記錄教學得失。在實踐中,很少有初中語文教師將教學反思固化為一種行動力,對階段性教學工作成果進行自發(fā)地自我檢查和評估,并建立形成與之相關的教學反思檔案制度。由于不善于自發(fā)檢查及評估,對階段工作結果的成績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難準確掌握自我提升的進程。[2]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就課程內容本身而言,應解讀出語文的文字美、藝術美、邏輯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維知識體系,并通過不同的講授和互動方式及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達到授業(yè)目標。但在“唯成績導向”的原則下,語文教學過程機械化、功利化。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似乎在很多情況下存在著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自覺和不自覺間體現(xiàn)著主角身份,而學生卻失去了傳統(tǒng)意義而言“讀書”“讀”的權利。雖然當前教育倡導“素質教育”,但學校領導卻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老師標準,學校一旦把成績作為考評教師的主要依據(jù),教師就會因為生存壓力或追求現(xiàn)實利益而改變自己的初衷,轉而為分數(shù)而競爭,教師就會搞題海戰(zhàn)術,填鴨教學,無心進行課堂教學反思。然而只有堅持正確自覺的“為教學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和“教學后的反思”,教師才能在理論的指導下,在對經驗的反思總結中,做出更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決策,從而促進自身的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背景下,強調了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分析與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xiàn)及其依據(jù),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jiān)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與強化,或給予否定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效能和素質的過程。然而新課程又強調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開發(fā)者。要做這樣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chuàng)造,而教學反思正是使教師總結、反思、改進、創(chuàng)造的有效方法。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反思些什么?怎樣反思?我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后的反思,忽視或不重視教學前的反思。精彩的課堂離不開事先的精心準備。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充分地了解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這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審視,再次查漏補缺,吸收和內化,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xiàn)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后的教學設計的調整,能夠預設到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教學內容和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中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過程,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學中所出現(xiàn)的情況越來越有挑戰(zhàn)性、常常出人意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其次,課堂教學是在動態(tài)中生成,在動態(tài)中發(fā)展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
三、教后反思
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課后趁記憶猶新,回顧、分析、反思,寫下自己執(zhí)教的切身體會或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經常性地課后反思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xiàn),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于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查漏補缺;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我們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要把“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并對自己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整理。長期堅持有針對性的反思,就會避免人云亦云,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會得到不斷提升,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更加生動、精彩。只要能夠堅持這樣做,就能使自己對教學具有獨特的見解,助推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與完善,形成教學的個性化。
參考文獻:
[1]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公式是:“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
[2]胡道政 從對教師教學反思談初中語文教育與改革《學園》2010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