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劍文
摘 要: 閱讀是一種非常具有個性的行為,因為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都是開放的、不拘一格的。文章認為在當前的小學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實踐,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充分突出和強調(diào)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使用符合自身實際的閱讀手段。這樣,他們才會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與眾不同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并抒發(fā)獨到的體驗和見解。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自主閱讀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比欢F(xiàn)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一些教師仍然新瓶裝舊酒,閱讀教學的理念陳舊過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在閱讀教學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比較關注學生怎樣從文本中獲取知識,可是學生如何通過閱讀改變知識結構,進而優(yōu)化閱讀現(xiàn)狀卻被很多老師忽略了。其實,在閱讀中,學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而且要知道這種方法怎么運用,以及在怎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最好。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文本知識,又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使得學生即使離開老師,拿到一本書也知道怎樣讀。
2.教師更多的是把學生的興趣、情感、態(tài)度當做影響閱讀效果的因素,因而比較注重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強化學生的閱讀效果。但是,每一個學生都是自由的,充滿個性的,他們在閱讀中要學會自我激勵,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過程當中。
3.在閱讀教學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對學生閱讀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地方進行指導,教給學生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如怎樣朗讀、如何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中心,等等。基于信息加工角度的內(nèi)隱策略,教師很少講給學生聽。
每一個小學生都富有靈性,充滿幻想,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展現(xiàn)個性特點,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發(fā)揮,自主發(fā)展,引導學生對文本做出富有想象力而又充滿個性光芒的解讀。
一、通過自由批注推進學生的自主閱讀
小學生在很多時候是做不到獨立思考的,他們更多的時候喜歡看別人怎么說,怎么做,然后依瓢畫葫蘆,這樣顯然對學生的自主閱讀沒有好處。批注閱讀要求學生通過對文章的語言文字的品位和感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優(yōu)美語言、修辭手法、描寫特點、段落結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憑借自己的深思熟慮,在書本或是課本上用符號、線條或者簡練的語言進行標注。這樣,學生根據(jù)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怎么劃就怎么劃,閱讀的自主權得以充分體現(xiàn)。這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過自行篩選推進學生的自主閱讀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貪多求全,恨不得把文章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講給學生聽,可是學生的注意力畢竟是有限的,教師看似什么都講到了,其實學生什么都沒有學到,或是每一個方面都是學得一知半解。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是被動的,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上面。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本沒有得到體現(xiàn)?,F(xiàn)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如果什么都要學,那么學生窮其一生又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同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必要對文章的每一個方面都予以關注和學習,都要精讀、熟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篩選,讓學生選擇認為重要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歡的詞句品讀、體味,相信每一個學生對文本都有基于自己理解的體驗和思考。
教師要多動腦筋設計問題,不能圖省事,提一些只有唯一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而要多設計一些具有放射性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自主思考,為學生搭建一個能夠放飛個性、激揚文字的舞臺。如我在教《理想的風箏》一文時,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基本內(nèi)容之后,進一步提出:“劉老師放上天空的僅僅是他親手制作的風箏嗎?”這個問題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進一步提升,也是一個具有開發(fā)思維、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不同方面做出回答。有的學生認為,劉老師放上天空的是他遠大的人生理想;有的學生認為,劉老師放上天空的是他對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有的學生認為,劉老師放上天空的是他直面挫折,笑對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有的學生認為,劉老師放上天空的是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里,學生的發(fā)言之所以沒有像以前一樣千篇一律,完全是因為我設置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充分激發(fā)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的光芒。
三、通過批判質(zhì)疑推進學生的自主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是不受限制的,也是充滿個性化的,他們既可以對課文產(chǎn)生共鳴,又可以對課文進行質(zhì)疑、批判。在閱讀中學生通過批判質(zhì)疑策略可以極大推進自主閱讀。
西方學者專家認為在創(chuàng)新精神的諸多元素當中,批判思維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一個人擁有了批判思維,就等于擁有了創(chuàng)新思維。那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批判、質(zhì)疑呢?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讓學生原有的知識得以充分激活。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會自發(fā)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結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接受、消化和理解文章的信息。學生在閱讀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識影響他們對文章理解和記憶程度的高低。如果學生原有的知識沒有被激活,那么對于文章的信息學生就無法判斷好壞和對錯,唯有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當學生的原有知識被激活,但是和文章中的信息、內(nèi)容發(fā)生矛盾時,要么文章中的信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讓學生自愿修改頭腦中的舊有的知識結構,要么就是學生根據(jù)舊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jīng)歷對文章內(nèi)容提出批判質(zhì)疑。
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自由、平等、可以暢所欲言的課堂能讓學生敢想、敢說,敢于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甚至是一些看似荒誕的、不合情理的、天馬行空般的看法。當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當思維火花璀璨奪目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唯書是從,他們就會對文章的內(nèi)容和觀點提出批判和質(zhì)疑,就會成為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小哲學家、小批判家。如果教師一味霸占課堂話語權,片面強調(diào)師道尊嚴,不允許學生發(fā)表“異端邪說”,一旦學生的發(fā)言稍稍偏離軌道,則立即予以大聲呵斥,長此以往,就沒有學生敢在老師面前提出批判和質(zhì)疑。
那么,怎樣通過批判質(zhì)疑推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呢?可以從以下步驟進行:一是學生在自主閱讀時,要學會獨立思考:我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是不是有道理?可不可以從其他角度思考,還有沒有更好的看法?等等。這樣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就能夠得到進一步深化。二是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過程當中,適時予以調(diào)控和指點。如我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一文時,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入思考:為什么說劉老師所放的風箏是理想的風箏?讀完全文后,我再一次要求學生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對自己之前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這樣,學生在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批判質(zhì)疑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了批判質(zhì)疑和反思,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閱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只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氛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運用適合的閱讀方法,就一定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天空中輕舞飛揚。
參考文獻:
[1]李海林.個性化閱讀的學理依據(jù)和教學形態(tài)[J].小學語文教學,2005,9(12):31-34.
[2]蔡丹丹,郟選志,蔡方紅,胡英波.尊重個性凸顯個性——淺談個性化閱讀教學[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6(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