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蕊
內容摘要:語文源于生活,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思考生活,讓學生勤動腦、多練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之中。這些活動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有利于他們表達個人觀點的同時,學會關注生活,提高思考能力和說寫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 教學 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币簿褪钦f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進行教學。
那么,怎樣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貼近生活呢?筆者認為,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誘思
1.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音樂能給人很強、很直接的感染作用。例如學習《歸去來兮辭》前,先播放與文章的基本情調一致的古箏演奏。隨著樂曲的流轉,學生的情緒也被逐漸感染,多數(shù)學生都沉浸其中。不少學生課后說,在聽到古箏樂曲的時候,眼前就仿佛已經出現(xiàn)了一幅幅田園畫面……由此可見,情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領悟能力,帶給他們美的享受。
2.創(chuàng)設畫面情境,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畫面,目的就是用這種藝術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他們以最佳的情緒有意識地、設身處地地展開想象,從而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字里行間的信息和意蘊。比如學戴望舒的《雨巷》,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幅幅雨景圖,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學生想象主人公在雨巷孤獨前行時的彷徨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適宜的畫面情境設置,能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自然地進入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思之中去,他們的審美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品質。
巧設問題情境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真正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如在學《勸學》時,讓學生回憶自己求學的經歷,談談自己平常時怎么學的,學到了些什么,對學習有何感悟,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把學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品思想感情。
二.善于引導,積極參與
教師引導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啟發(fā)性,就是實施啟發(fā)教學。孔子曾這樣概括教學經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禮記》中也提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十二字箴言。故而教師應相機誘導,變教為誘,起到引路、開竅、促進的作用。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參與”就是操作,就是實踐,就是聽說讀寫思,就是自己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實踐可以得真知,可以增能力,可以長才干。語文教學強調學生“參與”,就是強調學生的實踐,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強調培養(yǎng)學生能力。參與的過程是廣開思路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新火花將被點燃。
1.自學。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任務,如查找工具書學習生字生詞,自讀課文寫出提要、查找作者資料等。
2.課前演講。組織學生每節(jié)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寫成演講稿,上臺發(fā)言。
3.討論與交流。學生就教師設計的問題或同學提出的、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每個班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由前后幾人組成。完成討論后各組派代表發(fā)言。
4.總結與評價。總結一節(jié)課的重點,總結一個階段的學習收獲。學生養(yǎng)成總結的習慣,學會總結的方法,對提高學習效率十分有益。
三.走進生活,勇于實踐
課堂45分鐘的學習是極為有限的,而生活這本書卻是無限的,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葱侣劰?jié)目,能盡覽天下風物,開拓視野;看廣告,可以從廣告詞中學習修辭的妙用;在網上聽歌的同時領略歌詞的妙處等,都會對提高語文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我們不妨走出校園,領略自然美景或觀賞藝術表演,游覽名勝古跡等,進一步感受“語文大課堂”的魅力。
總之,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一旦離開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因此,我們應該打破課內外、校內外的壁壘,將語文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中,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結伴同行。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北重三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