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鋒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我們往往采用“程式化”視角:知人論文、整體感知、重點細讀、課外拓展。
關鍵詞:文本解讀 藝術品 背景 情緒
學生不解老師解,學生不讀老師讀,千篇一律,亦步亦趨。要真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深入文本解讀,可以從以下角度出發(fā):
一.當成藝術品來解讀
文本,尤其是散文,是一種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感情的流露,作家作品當然是藝術品,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如果看其寫于1934年,就下結論是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作者思想苦悶流露,表達了孤獨者冷落之情,這樣的解讀是離譜的,架空了作品,片面而寡味。從文本出發(fā),以藝術欣賞角度來解讀,該是回歸語文本位。如其中的文句: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郁達夫所追求的趣味是一種文化水平較高的“雅趣”。“租人家一椽破屋”,為什么要這一“破屋”來感受故都的秋呢?皇城名勝古跡數(shù)不清?。 捌莆荨?,有一種滄桑感。故都,歷史漫長,文化積淀不在表面上,是要慢慢體會的,破屋、陋巷、京腔,正是故都之“故”。情感上超越了實用的束縛才能有較大的自由,欣賞、解讀生命的衰敗則需要超越世俗的實用價值觀念。唯從審美的角度,以欣賞藝術品的形式來解讀,方能體會出內在的意味。
二.置于文化背景中解讀
時代是人物依存的時代,人物是時代包裹的人物。將文本置于時代、文化背景中解讀,讀出人物的時代、時代中的人物,人物鮮活而不僵硬。如黃玉峰解讀《老王》:
他嗯了一聲,直著腳往里走,對我伸出兩手。他一手提著個瓶子,一手提著一包東西。
對別人的問候,哪怕是禮節(jié)性的,他都會感動得熱淚盈框,何況是你楊先生!可惜楊先生沒看見,她只看見“一手提瓶子,一手提一包東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雞蛋。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shù)不完。我也記不起他是怎么說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們的。
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他只說:我不吃。
老王,你怎么把這么貴重的東西送給別人!它的金貴我知道。那年代,我是走過來的,一人每月二兩油,一張蛋票(只可買冰蛋餅)。啊呀,老王!這可是你的全部積蓄啊!這么多財富!你為什么自己不享用,要送人?你為的是什么呀?!
楊先生也在問你,可你只回答三個字:“我不吃”。我不吃,是什么意思?是你不會吃?不懂吃?不,是你舍不得吃,也許你覺得這么好吃的只配楊先生他們享用!也許你已吃不下了!可是你為什么不送給大院的窮哥們或者你的侄兒,而要走這么多路,來送給楊先生呢!
一個是大知識分子,只是略表同情;一個是社會底層的踩三輪車的老王,卻是把全部積蓄——雞蛋,拿出來送給你,給錢,說是“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一個快死的“勞力者”,全盤托出所有的積蓄給你,錢,還有什么用處。簡直在侮辱他。楊先生根本不了解那個時代的這個老王?。∵@樣的解讀,底下有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支撐,便有了深度,有了寬度。
三.置于作者“當下”情緒中解讀。
作品,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是作者當下情緒的一種反映,心靈的寫照。硬是從當時社會現(xiàn)狀來推測“某一作家”“這”一作品的思想情感,顯然是教條主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說成是時代的苦悶、大革命的失敗的反映。結尾的“到底惦記起江南來”,是向往南方革命。這種解讀,僅是從社會功利的價值角度,政治化的角度。
我們來看,朱自清于1920年北大畢業(yè)以后,到杭州一師教書,月薪七十元。由于庶母的挑撥,其父借著和校長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得領取,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另組小家庭。作者給其好友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暑假在家中,和種種鐵顏的事實接觸之后,更覺頹廢下去,于是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笔罴僦校▽懽鳌逗商猎律返钠咴路荩?,朱自清想回揚州,但是又怕難以和父親和解,猶豫不定。因而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語。這一切都證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由,在性質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這樣的解釋,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較深刻提供了心理的和藝術的奧秘。
一個語文老師的閱讀眼界,決定了文本解讀的寬度;一個語文老師閱讀的深度,決定了學生文本解讀的高度。多讀書,多想些辦法,從“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多讓學習的主體——學生構建自己的解讀視角,總會好些。
(作者單位:浙江省云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