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娥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小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都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之上。如何改進現今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現狀,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起扎實的語言功底,本文就此闡述一點淺見。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教學方式 閱讀范圍 閱讀環(huán)境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是,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一.閱讀范圍狹窄,局限于課本教材,要鼓勵學生廣泛的閱讀。
多年的應試教育,養(yǎng)成了以教材為本,以教師為本的教學習慣。誠然,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優(yōu)秀作品,但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不應囿于教材這個狹小的范圍。我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幾千年來在詩歌、散文、小說等諸多文學領域均碩果累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優(yōu)秀作品也多如璀璨的星辰。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廣泛涉獵,才能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起優(yōu)秀的文字感覺。很多人可能以為這些對小學生來說有些艱深。殊不知,一個人的國學、文學功底正是要從小培養(yǎng)的。古時讓孩子很小就背四書五經的做法雖有其不合理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傳統洗禮的舊時文人在國學功底方面確是比現代人豐厚多了。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大家、學者均是從小就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才得以有后來的成就。雖然我們的小學教育并非以培養(yǎng)文學家為目標,但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言功底,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卻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之一。國學班的大熱也說明時代是對此有需求的。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擺脫窠臼,不再局限于課本文章的閱讀講解,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指導學生廣泛、深入的閱讀。
二.閱讀教學方式程式化限制學生思維,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標準止于“聽話”,即使在人人所見不同的閱讀上,也力求“標準答案”。對閱讀材料的講解,也是分段、總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老三篇,八股式的講解方式,好好的一篇文章被大卸八塊,學生聽的索然寡味。雖然這也不失為一種理解文章的手段,但這樣千篇一律的“解剖”方式,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形成思維定勢,扼殺學生對文章個性的解讀和聯想,扼殺對文章美的感知。可喜的是,近年的語文試題中,閱讀理解中開放性問題的比重逐漸加大。教師一定要跟上新課改的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對每一篇文章的解讀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見解無所謂對錯,只要能自圓其說,就不失為一家之言。即使莎士比亞那樣的大文豪的作品,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對文章提出自己的見解,才能從小培養(yǎng)起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真正成長為有獨立人格和見識的知識分子,而不是知識的儲存器,文化的侏儒。
三.閱讀環(huán)境的欠缺,要求我們在學校為學生開辟閱讀的綠洲。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和多媒體的便捷,拓寬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使閱讀處在了一個尷尬地位。孩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現在的小學生中,玩手機、玩電腦游戲占據了他們課余的很大一部分時間,以至于沒有心思靜下心來好好的讀一本書。作為教師,即使不能改變社會的大環(huán)境,至少可以改變課堂甚至學校的小環(huán)境。比如學校增加在圖書館建設上的投入;在課程設置上,專門拿出兩節(jié)課做為閱讀課,讓學生們自由的閱讀,并分享自己閱讀的收獲,開展小組討論,激發(fā)起他們的閱讀興趣。聯合家長在家里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閱讀的氛圍,少一點應酬娛樂,多一點書香。語文不同于其他科目,閱讀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沒有廣泛的閱讀積累和長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做不到的。只有我們多方聯合給孩子創(chuàng)造好的閱讀環(huán)境,才能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起他們的閱讀習慣,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四.引導孩子閱讀還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辨識力,審美能力。
現在許多新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尤其是網上的一些作品缺乏審核,良莠不分。網絡又是很多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途徑。很多學生不是不讀,而是誤讀。不但浪費了時間,甚至可能誤入歧途。對此,作為老師有責任做好引導,教學生辨別優(yōu)秀的作品,避免在糟粕上浪費精力?;貧w經典和傳統文化是一個可行的方向。雖然閱讀的眼光沒有一定之規(guī),個人有好惡,但一部作品能夠經歷過時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整體素養(yǎng)。我們民族的未來,正肩負在學校里這些祖國的花朵身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引導他們從小廣泛閱讀,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文化、有人文精神的一代人。
(作者單位:遼寧北票市下府經濟開發(fā)區(qū)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