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起
這兩天,德國民眾的目光因為一起特別的訴訟案,被吸引到德國拜仁州西北部小城安斯巴赫的行政法院中。不過事件的主角不是訴訟雙方的當事人,而是一只裝在汽車擋風玻璃后面的小小車載攝像頭。
原來,訴訟的原告方是一位律師,他因為多次使用私裝車載攝像頭,向警方提供交通事故嫌疑人的影像證據(jù),而觸犯德國個人隱私保護法規(guī),被勒令禁止使用車載攝像裝置,并被要求刪除已拍攝的所有影像。所以律師先生一氣之下,一紙訴狀遞交到安斯巴赫行政法院,狀告拜仁州地方個人隱私保護監(jiān)管部門,對他頒布“無理”禁令。
作為一個法制健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德國社會經(jīng)常被形象地比喻成一部運行在法律條文上的機器,它的每個零件都浸滿了法制的潤滑油。而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其相關法規(guī)條款尤為嚴格,十分成熟完備。任何人在個人隱私受到侵犯時,都可以借助法律武器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2010年,全球網(wǎng)絡巨頭谷歌公司,在德國境內(nèi)制作谷歌實景地圖時,就因為個人隱私保護遭遇到極大阻力。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則圍繞實景地圖開發(fā)的各種軟件產(chǎn)品,會面臨法律追究。當時被提及的個人隱私數(shù)據(jù),包括行人的面容、汽車的車牌、私人住宅的門牌號、門前信箱上的姓名等等,可以說種類繁多,細節(jié)豐富。最后這家IT巨頭為了產(chǎn)品與市場前途,不得不放低身段,配合德國政府的相應法規(guī),并開設個人投訴通道,小心謹慎地霧化處理在實景取樣中可能出現(xiàn)的敏感隱私,才得以過關。
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尊重,是德國人的基本理念。相對于國內(nèi)隨意大膽的各種街拍,并在公共媒體如微博、微信中肆意地全民曬圖,同樣的行為在德國極有可能引發(fā)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然而時至今日,新的問題再次擺到了德國政府的面前。車載攝像頭的悄然興起,使得德國民眾重新將個人隱私和交通安全聯(lián)系到一起討論。作為追查實際責任人、公正合理地查處交通事故案件的強力助手,這些源自俄羅斯人的猖狂“碰瓷”事故中應運而生的科技小產(chǎn)品,牽扯著德國民眾的神經(jīng)。
而德國媒體在這起訴訟事件報道中,立場也不統(tǒng)一?!澳侥岷诘胤椒ㄔ涸谀昵霸褂米詳z影像作為事故物證”與“奧地利禁止汽車司機使用車載攝像頭,最高處罰可達10000歐元”的旁征博引,同時見諸報端。當個人隱私與交通安全發(fā)生碰撞時,理性的德國人最終會給出怎樣的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