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麟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阿塢九年制學校
小學作文要求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和交流自己的內容心情感世界。長期以來,小學生在此方面能力較差,不善已用語言文字表達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及情感。作為引導者——教師,要適應新時代學生的需求,圍繞“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宜于動筆,樂于表達”這一方略,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實情感?!?/p>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是生活的寫照,生活又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在生活中從事游戲、觀察想象、閱讀實踐、合作互動、探究問題等一系列活動,教師可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在以上活動習作。例如:學生做了《老鷹捉小雞》、《斑手腕》等游戲后,可讓他們把游戲中的樂趣及游戲的整個過程寫出來,讓他們和他人一同分享其中的快樂。在觀察了植物后可把植物的形態(tài)、顏色、味道、寫出來;在瀏覽了名勝古跡或自然風景之后可把過程和見到的美景寫出來;在學了課文后,可模仿課文寫事或描述一種事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養(yǎng)成情感驅動的結果。好的習作總是飽蘸著濃郁的感情,也正是這種情感驅動的力量,推動學生進入“神思飛揚”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新的審美意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有意識的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甜蜜與辛酸,使他們善于觀察、賦予感受、主動體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春天的校園,生機勃勃;夏天的綠蔭,心人心脾;秋天的果實,令人沉醉;冬日的飄雪,勾人遐想。這一切教師應敏銳的抓住,創(chuàng)設機會引導學生體察、表達,同時又要提倡學生親近大自然,從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但還應巧妙地設計讓學生表達的機會,創(chuàng)設一些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將會帶來令人欣喜的成果。例如:開展“我們的家鄉(xiāng)最美麗”的活動,使學生通過描述展現(xiàn)家鄉(xiāng)美景,并引導學生評價,從而激發(fā)他們內心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贊美之情,還可以引導學生帶自己家中特別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照片、紀念品等向大家作以介紹等。中有學生積極參加了活動,才會留心觀察、認真體驗。學生在活動中增長了見聞,得到了鍛煉,才會有真切的感受,產(chǎn)生傾吐的欲望,易于動筆且樂于表達。
長期以來,習作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過分強調寫作技巧,寫作知識的傳授;過分強調命題作文,挖空心思喘摩命題者的意圖,使學生越來越怕作文,甚至厭惡作文。因此,提倡自主命題,少寫命題作文緩解學生“厭作文”這一點。例如:在習作中要寫特定的一種動物,那么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和特點,將寫作范圍擴大,可寫其他動物,這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紛紛躍躍欲試??蓪懽约盒膼鄣男」?、小貓、小白兔…….習作內容便得受學生喜愛,精彩紛塵。
基于以上,教師應積極投入習作材料的實施、重組、開發(fā)之中,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開發(fā)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話題。比如:當今社會環(huán)境問題引人關注,水與生活息息相關,就此可以水污染為題,讓學生在水污染的成因、水污染的治理等各小課題上自主選擇,便可實現(xiàn)學生從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進行習作。
寫出個性,有創(chuàng)意,是作文的關鍵所在。例如:習作話題《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旨在讓學生了解、認識周圍環(huán)境,而有些學生則寫的五花八門,有寫成童話、建議書、書信等各種形式,但只要表意清楚,教師均要予以肯定。這樣的做法極大程度地鼓舞了學生自由、有創(chuàng)意新意的表達,實際效果良好。
小學階段習作的訓練,能使孩子們達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這一目的,又可以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造意識。因此,教師要細研究習作,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
[1]鄢全生.談談小學作文興趣的培養(yǎng)[J].長三角(教育).2012(08)
[2]李雅靜.激發(fā)農村小學學生作文興趣的三種方法[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11)
[3]孫迎春.初探培養(yǎng)小學生作文興趣的途徑[J].學周刊.2012(06)
[4]熊杰.以興趣為導向的小學作文教學初探[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19)
[5]吳彩琴.美國小學作文教學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32)
[6]劉愛芳.小學作文興趣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5)
[7]于芳.小學作文評語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語文建設.2010(02)
[8]李生明.淺析新課標下小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fā)[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04)
[9]王元祥,何江,諶艷.小學生作文心理與作文成績關系的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J].科技資訊.2009(33)
[10]徐愛萍.小學高年級作文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成因及對策[J].才智.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