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etter/主編寄語
控制肥胖是控制代謝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于2015年1月更新的數據[1]:2014年全球有超過19億18歲及以上的成人體重超標,其中的6億人達到肥胖診斷標準。估計2013年全球5歲以下兒童中有4200萬人超重或肥胖。而發(fā)表在《The Lancet》上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3”數據顯示[2],全球超過一半的肥胖患者生活在以下十個國家: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埃及、德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中國已經是世界肥胖的第二大國,且肥胖的低齡化在中國日益嚴重。據統(tǒng)計大陸地區(qū)20歲以下人群超重及肥胖率男性為23.0%,女性為14.0%,肥胖率男性為6.9%,女性為2.8%,20歲及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率男性為28.3%,女性為27.4%,肥胖率男性為3.8%,女性為5.0%。
WHO將肥胖定義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并設定了ICD編碼。事實上,體重超標與多系統(tǒng)的疾病及精神疾患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最重要的關聯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脂代謝異常、骨關節(jié)疾病、癌癥等。因此,積極預防和控制肥胖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代謝性疾病為例,超重或肥胖會增加一系列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如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高尿酸血癥、血脂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等。例如,面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積極有效地控制體重,才能全面改善以血糖異常為中心的多重代謝異常控制。
●執(zhí)行主編——郭立新(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內分泌科)
目前認為,肥胖是由包括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在內的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含精神壓力、文化背景、收入、工作狀態(tài)、生活態(tài)度、感染、氣候地理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參與其中。如《中國成人肥胖癥防治專家共識》[3]就指出,出生前或嬰幼兒期間處于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繼而暴露于富含高脂高熱量而微量營養(yǎng)素缺乏的食物以及缺乏體力活動的環(huán)境中,是促使青春期或成年期肥胖和發(fā)生多種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現長期良好的體重控制并非易事。現實中僅僅通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并不能完全有效治療肥胖,而且80%~95%的肥胖在減肥成功后仍有可能反彈。因此,需要開展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如肥胖的發(fā)病機制、肥胖異質性、肥胖切點的種族差異、肥胖有效的長期干預等等。弄清楚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指導我們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肥胖。在開展研究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健康宣教力度,讓公眾重視和正視肥胖,讓患者樹立控制體重的信心,進而減少日益增加的生活方式相關疾病。
[1]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11/en/
[2] Marie Ng, Tom Fleming, Margaret Robinson,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4,384: 766-781.
[3] 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肥胖學組. 中國成人肥胖癥防治專家共識.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1,37(9):711-717.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