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國強
《岳陽樓記》的藝術與人格之美
■范國強
【編者按】
著名作家梁衡在《〈岳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一文中點評:“文章達到‘三境之美’,即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用這個標準來分析《岳陽樓記》,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就不難明白它為什么稱得上千古第一美文?!?/p>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中論述:“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一則深情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蔽覀儾环劣霉沤穸晃膶W評論家的理論視角,來賞析范仲淹《岳陽樓記》的“三境”、“六義”之美。
《岳陽樓記》全篇368個字,五個小自然段??v觀其結構布局,開端由事入景,言簡意賅;中部即景生情,曲折多姿;末部入情化理,氣勢如虹,以見心境。全文結構層層深入,逐步推展,如名山探幽,漸入佳境,不但前后貫串,緊湊有力,而且前后呼應,匠心獨具。
全文五段分三個部分。首部:為第一、二段,中部:為第三、四段,末部為第五段。
先看首部:
第一段,記敘作記之緣由: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此乃文章之前言,寥寥數(shù)筆,人、時、地、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人物—滕子京
時間—慶歷六年
地點—巴陵郡
事情—重修岳陽樓,屬予作記。
這一段,看似簡單,其實極有層次,而且還有伏筆:
有關重修岳陽樓之事,是滕子京到任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二年后辦成的一件事。然后,“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再囑我寫篇記。尾尾道來,先后有序。其中不乏對好友滕子京遭貶官到地方,乃堅持為民辦實事的肯定與褒獎。
第二段,略述巴陵勝狀: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這段文字,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予觀夫”到“前人之述備矣”。由大處著眼,簡單幾筆勾勒,將巴陵勝景和盤托出。并點明在前人的詩文里,已描述得相當詳盡完備了。
第二層:從“然則”到“得無異乎”。轉入本文的重心,即因景生情,因物興感。道出在“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巴陵郡岳陽樓上,“遷客騒人,多會于此”,他們觀看洞庭湖的風云變幻,難免產(chǎn)生悲喜之情,所以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來作一概述。
此段結構的特點在轉折之筆。寫到“前人之述備矣”,似乎讓人覺得文意已近收筆,但緊接著“然則”一出,突然峰回路轉。作者用先收后縱,提筆換勢的文法,短短數(shù)行,將浩瀚的勝景,投射到動態(tài)的人文,為文章的波瀾迭起,陡增回旋之效。
其次看中部:
第三段:敘述洞庭湖“雨悲”時的景象,描繪出一派洶涌、險惡、滿目蕭然而驚心動魄的場面。
第四段:敘述洞庭湖“晴喜”時的景象,描繪出一片清麗、幽靜、心曠神怡而寵辱皆忘的情景。
中部這兩段均由前段“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二句相生而來,并與“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相呼應。
最后看末部:
第五段:敘述追求與“遷客騷人”有所不同的“古仁人之心?!币允惆l(fā)自已的情感與氣節(jié)。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這段是“畫龍點睛”之筆,作者以此抒發(fā)胸臆,并勉勵好友在貶謫逆境之中仍要堅守“心系天下、勇于擔當”的氣節(jié),作為全文的總結。
此段也可分作兩層:
第一層:從“嗟夫”到“進亦憂,退亦憂。”“嗟夫”一聲長嘆,突然從上文“遷客騷人”的“悲”、“喜”之情中超脫出來,去追求“古仁人之心”的高尚情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贝颂庍B用四個“憂”,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第二層:從“然則何時而樂耶”到“吾誰與歸”,是揭示全文主題之筆。作者以強烈的“擔當精神”,吶喊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警世名言,并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之排斥性復句,顯示其堅定的意志。
《岳陽樓記》結構之嚴密,鋪陳之自然,繁簡之得宜,無愧為中國古代散文的巔峰之作。
《岳陽樓記》中間部分的三、四兩段是寫景的,分別從“雨悲”與“晴喜”兩種情景著眼,對比映襯,情景交融,層次分明,有聲有色,令人嘆為觀止。
雨悲之境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此境遙應第二段“朝暉夕陰”的“陰”字,敘述“雨悲”之境。一幅洶涌、險惡、滿目蕭然而驚心動魄的景象,呈現(xiàn)到讀者面前,使人為之暗然神傷。其中又可分為三層:
敘天氣—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敘湖景—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敘人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第七十六》中明言:“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敝赋鲎兓那榫笆菚绊懭说男那榈?。 范公在此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了“雨悲”之境,不但形象具體生動,其色調(diào)、聲音、氣氛都運用得淋漓盡致。此時此景,登上岳陽樓,怎能不讓人舉目蕭然、心情沉重、滿腹辛酸、悲傷而不能釋懷呢?難怪杜甫發(fā)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灑流”的哀嘆。
晴喜之境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鏻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此文呼應第二段“朝暉夕陰”的“暉”字,敘“晴喜”之境。描繪一幅清麗、明朗,怡情悅目而心曠神怡的景象,呈現(xiàn)到讀者面前,使人為之把灑臨風、眉飛色舞。
晴喜之境主要分為兩層:一為日景,一為夜景。
日景又有遠景與近景之分:
遠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近景:“沙鷗翔集,錦鏻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p>
空中的沙鷗、水里的魚兒、岸上的白芷、水邊的蘭花,可謂色香味俱全,水陸空齊備,描繪得精細入微,多姿多彩。
夜景分無人之景與有人之景:
無人之景:“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這畫面既有仰視、俯視,又有動態(tài)、靜態(tài),真是著筆多方,饒有情韻。
有人之景:“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此時此刻,登上岳陽樓,環(huán)目遠望,胸懷開朗,寵辱得失,舉灑皆忘。真是無限的愉快,無限的爽朗!
范公擅用形象化的語言,動態(tài)的描繪,將一幕幕畫面活現(xiàn)在紙上,把讀者帶到活生生的情景中,如臨現(xiàn)場。寫景的層層深入,動靜紛呈,聲色俱現(xiàn),令人拍案稱絕。
《岳陽樓記》景物對比強烈:有色調(diào)上的明暗對比,有氣氛上的憂樂對比,有狀態(tài)上的動靜對比,有音響上的強弱對比。從色調(diào)、氣氛、狀態(tài)、音響之對比再現(xiàn)了情景之美,范公《岳陽樓記》的筆法之美妙,可見一斑。
《岳陽樓記》立意高遠,文采蔚然,所以成為千古美文,其文字修辭頗具特色,采用了對偶、擬人、借代、設問等手法。
奇偶相生
《岳陽樓記》的文字工整對稱,大量使用四言句,又采用對偶句法,幾乎占全篇之半。
且看本文中的若干偶句:
第二段:
“ 銜遠山,呑長江?!?/p>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p>
第三段: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p>
第四段:
“沙鷗翔集,錦鏻游泳?!?/p>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p>
“浮光躍金,靜影沉壁?!?/p>
第五段: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p>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p>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像這些對偶的句子,無論是單句對、隔句對,或是正對、反對,在本文的各段中,都出現(xiàn)得恰到好處。文章對偶,貴乎自然,福至心靈。范公此文多用偶句,高下相須,自然成對,絢麗多彩,成為行文的亮點。
擬人生動
將無知的事物,寄以靈性,托為有情,這是“擬人”之法。
如:第二段敘洞庭湖:
“銜遠山,呑長江?!?/p>
第三段敘雨悲之景: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p>
“銜”、“呑”使洞庭湖有了生命,“怒號”、“隱”、“潛”使陰風、日星、山岳有了活力。動詞的運用,出神入化,使得一切無生命的景物生動起來。類似的句法,在古文中頗為常見。如李白:“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將春天與大地擬人化。又如劉禹錫:“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均與范公的“‘銜’遠山,‘吞’長江,”有異曲同工之妙。擬人手法的巧妙運用,可以消除物我之隔閡,使萬物有情,文章自然,親切有味。
借代鮮活
在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另找其它詞來代替,是為“借代”之法。如本文第四段敘晴喜之景:
“沙鷗翔集,錦鏻游泳?!?/p>
從字面上而言,錦鏻代指色彩班瀾的魚,也稱錦鯉魚。在此“錦鏻”即美麗的魚的代稱。范仲淹用“借代法”,“錦鏻游泳”顯然比“錦鯉游泳”活潑。
借代法的巧妙運用,都可使詞匯更加豐富新穎,語句更加鮮活多變。
設問添彩
行文中刻意設計問句的形式,以吸引讀者注意力,是為“設問”之法。
如:第二段末尾: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第五段敘古仁人之心:
“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全文結尾: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敘事句、表態(tài)句、判斷句、設問句中,設問句最能捕捉讀者的注意力。范公善于掌握人的好奇心理,在本文中一再使用設問句,以增強語氣,加深讀者的印象。尤其是篇尾 “吾誰與歸”的設問,更使文章波瀾壯闊,余味無窮。
范仲淹是北宋古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在他的倡導下,涌現(xiàn)出諸如歐陽修、尹洙、富弼、石介、張載、孫復、王安石等一大批古文革新的旗手與文學大家。他們的文章構思精巧、體裁新穎、貼近自然、語言生動。使北宋時期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流派紛呈、創(chuàng)作繁榮的局面。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北宋古文革新的代表作。他對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意與追求,可以說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創(chuàng)造了不少歷久彌新的精典語言,直到現(xiàn) 在仍被廣泛應用。
例如: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p>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p>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p>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鹊?。
這些語言最大的特點是親切自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韻律優(yōu)美,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古人為文,重在養(yǎng)氣。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中論道:“吐納文藝,務在節(jié)宜。清和其心,調(diào)暢其氣?!碧扑伟舜笪膶W家之首韓愈直言:“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
作為鴻儒大賢的范仲淹為文也極重氣勢。在《岳陽樓記》中處處可見,后人評說《岳陽樓記》:“其文氣如重山復嶺,排疊壓下;又如江湖海浪,滾滾而至,不可抵御。”范仲淹自幼研習音律,是一位古琴高手,史稱“范覆霜”。因而,他的文章充滿著音樂律動感,語言朗朗上口,句子起伏有致,全文一氣貫通,氣勢如虹,極富音樂美感。
文章的風格,是作家心靈的再現(xiàn),是創(chuàng)作個性在作品中直接的、具體的反映。今天讀范仲淹之散文,再 “想見其為人”,我們往往首先會被文章的立意高遠所吸引,會被范仲淹的高潔人格所感召。這應該是范仲淹《岳陽樓記》產(chǎn)生無窮魅力的主要原因。
作為一個中國古代的政治家,范仲淹忠君愛國、才干卓越、滿懷抱負然又謹守儒家教義,他的散文,是政治家“明道”之文,特別是《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名言,包蘊著巨大的思想容量,也正是范仲淹崇高人格的光輝寫照。任何時候他都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一種多么寬闊的胸懷,多么峻潔的感情!
“智”者多憂。這個“智”就是一種政治自覺,就是一種超人膽識。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都是智者。他們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看到國家潛在的危機,憂心如焚,放膽直諫。范仲淹就是這樣的“智”者。他以詩人般敏感的心靈,深深地感知著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代,是令人堪憂的時代。國家表面繁榮但實則內(nèi)憂、外患,整個社會彌漫著危機感,籠罩著感傷主義。北宋王朝吏治腐敗不堪,北宋統(tǒng)治者為了茍且偷安,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屈膝納貢外族,真是“民不堪命”!面對這樣的局面,怎能不令人憂心呢?但有的人能從“憂”的困擾中逃遁出來,他們遁世歸田,去“獨善其身”,這樣,“憂”變成了“知足常樂”。 范仲淹的解憂方式是積極地出仕參政。他的憂是深沉無比的,因為他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感任重而道遠,有著“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志向和自信。范仲淹深沉博大的憂患意識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他的門生、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把范仲淹這種“憂患意識”與“擔當精神”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胸襟與氣象,這就是“內(nèi)圣外王”的圣人之道。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人格和操守,千百年來是感人肺腑的。范仲淹所稱的“天下”就是天下百姓。為了百姓,他治水捍海,吃苦在前;為了百姓,他不默而生,秉公直諫;為了百姓,他想方設法,興教辦學;為了百姓,他戌守邊疆,抗擊入侵;為了百姓,他矢志改革,興利除弊。他一身正氣,二袖清風,剛正不阿,視民如天。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蓖砟甑姆豆阉械姆e蓄奉獻給故鄉(xiāng),置辦義田、義莊、義學,開中國古代慈善事業(yè)之先河。公元1052年5月20日,年僅64歲的范公,在赴任穎州的路上病逝于徐州,清風敖骨,一無所剩,且對朝庭無任何要求。宋仁宗聞知慟哭不已,親篆“褒賢之碑”,謚號“范文正公”。各地百姓紛紛建祠立碑,以紀念這位“父母官”。史書記載,延州、慶州一帶的羌族百姓在范公曾駐守過的府所痛哭三天,不肯散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拔娜缙淙恕?,從《岳陽樓記》中,我們照見了范公的巍巍人格與高風亮節(jié)。
范仲淹《岳陽樓記》這篇千古美文所展現(xiàn)的無窮魅力,正是劉勰、梁衡先生所講的“三境”、“六義”之美。
范國強,著名學者。范仲淹30世孫,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教授,全國性社團專家評估組組長,中國范仲淹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