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遼寧省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大數據的教育應用的研究
張 靜
(遼寧省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如今互聯(lián)網的數據正在急速地膨脹,大數據可以真實汲取和存儲龐大的信息量,已成為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新熱門。本文通過分析大數據技術的概念,論述了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并提出在教育領域大數據的應用展望。
大數據 教育應用 教育展望
大數據已經無處不在,但是對它的定義說法不一。有人從數量大和速度快等特征來定義大數據。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才從“價值大”這個角度來定義“大數據”,他認為大數據是現(xiàn)在社會所特有的一種新型的能力,能在大量的或多樣的數據中快速地獲得、分析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各個領域對于數據的要求標準是有差異的,大數據還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目前,高校是知識最為密集、思想最為活躍、知識最為密集、網絡信息技術充分運用的陣地,大數據必將對學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師生的思想觀念和學習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1]
1.革新教育思維
新時期教育領域充斥著大數據,學校里學生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轉化成大數據。相比傳統(tǒng)的數字,大數據更具有深刻的涵義。譬如一次考試成績的得分,如果換一個角度分析的話,將它看成一個數據就能獲得其隱藏的數據信息:可以是每一小題的得分、做題的順序有沒有跳躍等,這些信息遠比一個數值的價值大的多。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多數是通過教育主管部門與教育者的經驗學習和總結展開,然而大數據改變了教育者的思維方式。通過數據分析來挖掘出教學和評估等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情況,制定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教學策略。[2]
2.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
大數據使得開展個性化的教育有了可能,采用大數據的先進技術,我們能夠去關注學生主體的微觀表現(xiàn)。例如在不同學科課堂上提問的次數、會不會主動和同班同學進行交流等,這一系列數據產生的過程是即時的行為和現(xiàn)象的紀錄。通過整合這些數據,能夠詮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個體的學習狀態(tài)和表現(xiàn)。而且這些數據采集非常真實,完全是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觀察和收集的,只需要觀測技術和設備的輔助,還不會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因此可以得到學生真實的表現(xiàn)。大數據技術為老師提供了真實和個性化的學生特點信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3.重構教學評價方法
在教學評價中通過技術層面評價和分析,實現(xiàn)依托經驗評價轉向基于數據評價。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的變化,得出每個學生的特征進而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而對不良思想再進行矯正。另外大數據實現(xiàn)了從結果評價向過程評價的轉變,通過技術手段來紀錄教學過程。比如,通過網絡電子學習平臺可以紀錄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師生互動等方面的數據,在期末時老師把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利用這些豐富的素材和數據依據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提供建議。同時這些數據也促使老師進行教學反思,進而優(yōu)化教學實施過程。
1.大數據對教學方法的改變
在多半教研活動中,評判一個課堂的好壞更傾向于教師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是否層層遞進、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效等方面。而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大部分是被完全忽視,即便取得了關注也往往是“被代表”的聽課者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假設學生的體驗。學生真正的體驗如何,卻沒有強大的數據源可提供實證分析。在傳統(tǒng)系統(tǒng)中,不得而知的大數據的到來恰恰正是從技術層面上讓體驗者的感受得以量化和顯現(xiàn)。
2.大數據對教師思維方式的改變
2012年9月5日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教師培訓再次得到重視。不同時期教師培訓要體現(xiàn)時代的特點,人的因素始終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基礎。覃祖軍認為進行教師培訓的重點方向是整合創(chuàng)新,而整合創(chuàng)新的重點就是強化教師相關的思維培訓。大數據的核心用途就是預測在此之前教師強調發(fā)散性思維,而面對新的時代來臨不得不再次進行轉變,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人才。[3]
1.教師研修數據的分析
我們一直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有力杠桿,以往我們只是通過老師發(fā)表論文的數量、教學比賽等評判其發(fā)展水平。在大數據時期,每一位老師上課、教學反思都會在各種網絡終端上留下數據碎片。我們把這些數據采集匯總后,就能對教師發(fā)展做出過程性評價,同時在教師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向也會在數據整合后對每位老師提供個性化支持。
2.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
大數據的到來使教育領域由前沿技術的發(fā)展,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詳盡的個性化教育。以平板電腦為載體的“電子書包”智慧教室里,收錄教材內容和課后練習題,對學生做題的習慣、師生互動時間以及計算能力和速度等數據進行個性化的研究分析,為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綜合素質的個性化學習方案,進而幫助教師找到教學側重點來提高教學質量。[4]
3.構建區(qū)域慕課聯(lián)盟
慕課正以信息化的全新教學方式,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我們的教育。我們不妨借鑒一下高校慕課以及全國慕課同盟,努力構建區(qū)域慕課同盟。區(qū)域慕課同盟聚集地域優(yōu)秀的十所學校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使名師課堂可以放在網上被社會所共享。利用慕課,使得優(yōu)質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均衡成為了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擁有了優(yōu)秀的師資作為保障,家長就不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讓孩子“擠入”好的學校,一些教育問題也能得到緩解。
[1]劉鳳娟.大數據的教育應用研究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
[2]張燕南,趙中建.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
[3]張燕南,胡繼岳.關于大數據應用于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論探索,2013.
[4]朱莉.論大數據如何改變教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