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市大泗學校(225328) 儲曉麗
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花費大量人力與物力設計的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收到較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時總是力求面面俱到,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疲于應付。
其實,閱讀教學說簡單也很簡單,每一篇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往往都涵蓋在一個詞或一句話中,這個詞或者這句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眼。我們只要抓住了每一篇課文的文眼來展開教學,那么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高效的閱讀教學之路。下面,筆者就結合《埃及的金字塔》一課的教學,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文眼來解讀課文。
“一題”就是指課文的題目,它統(tǒng)領著整篇文章。很多文章的內容我們都可以通過文題來了解。如通過《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篇課文是介紹火星的相關內容的;在看到《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個題目時,我們就知道這篇文章講的就是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之間的故事。我們可以從課文的題目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先入為主,初步感知文章將要講述的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時,我首先抓住文題,在學生閱讀完題目之后,我問學生:“從課文的題目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呢?”有的學生說自己通過課題知道了金字塔在埃及,有的學生說這個塔一定是上小下大,像“金”字的字形一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金字塔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要做成“金”字形?金字塔在埃及的什么地方?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這時候,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閱讀課文,然后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中就可以整理概括出金字塔在埃及開羅西南的沙漠中,它是古埃及法老的墳墓,因為是下方上尖,所以被稱之為金字塔,它是由古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勤勞建起來的,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尊重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情感。這樣,通過解讀文題而引發(fā)閱讀思考,一來促進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二來也發(fā)展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先從分析課題入手,讓學生通過理解課文題目來解讀課文內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課文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中心詞語,抓住這些中心詞,我們就能充分體會到整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比如在教學本課時,我們可以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舉世聞名”這個詞語來引導學生概括全文中心,讓學生的解讀直指中心。教學時,我把“舉世聞名”這個詞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問學生:為什么埃及金字塔是舉世聞名的?并讓學生閱讀全文,說一說課文都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哪些方面。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概括出文章分別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寫埃及金字塔的宏偉,這些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建筑。第二部分是介紹古埃及的人民在沒有現(xiàn)代化設備的情況下,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勤勞而建造金字塔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說埃及金字塔是舉世聞名的了。把解讀課文的中心濃縮在敬佩古埃及人民的智慧與勤勞上面,激發(fā)了學生珍惜世界遺產的情感。這時候,我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情感,又拋出了一個問題:在我們學習過的《秦兵馬俑》一課中,它的中心詞是“舉世無雙”,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呢?這樣,學生再一次投入到對中心詞語的解讀當中,進一步理解了我國的秦兵馬俑只有中國有,世界其他地方沒有,而金字塔可能在世界其他國家還有,讓學生從更大的角度增強了愛國的情感。
許多課文都會有中心句,以起到對全文概括與提煉的作用。在閱讀教學時,如果我們抓住這一句話,就可以較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從中獲取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這一課中,學生也許對于金字塔的宏偉感到贊嘆,因為課文利用了一系列的數字作了具體的說明。如“相當于40層高”“230萬塊巨石”“60萬個車皮”“10萬人”“30年”等,這讓學生通過比較就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宏偉。但是,這篇文章很大的篇幅寫的卻是古代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而對于這一部分內容,學生不太好理解。所以,我們可以抓住最后一段的中心句“它們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來讓學生解讀這一文眼,并用這一文眼來讓學生閱讀課文,思考為什么文章最后會這么說。這樣,通過解讀這一中心句,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抓住文眼來解讀課文,也并不是每一篇課文都具備這三個文眼的,也許只具備一到兩個。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課文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課文的文眼,并帶領學生解讀這些文眼,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