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蕓
善用教材備課發(fā)掘教學價值
□尹蕓
備課一定要研讀教材,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掘教學價值,從而使備課因生活更美好,因學生更精彩,因品讀更充實,因細節(jié)更靈動,進而營造最有魅力的智慧課堂。
備課;教材;價值
語文課堂上的精彩在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確立在于教材的發(fā)掘。合適的教材挖掘需要教師對自己所選的教學內容有最起碼的要求,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知道自己在教什么,為什么選取這些內容。
那么怎樣利用教材去備課,選取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呢?我認為首先要結合現在的生活去選取,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fā),設計生活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語文實踐。一篇課文真正需要教師講解的內容不多,教師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學生已懂的不需要教師教,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需要教師教,教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不需要教師教。這樣一來就能篩選出需要教師精心教學的重要內容了。例如,上《古詩苑漫步》這篇口語交際課,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活動,讓學生組成若干小組,再設計一兩個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用上一兩句古詩,形成一個完整的對話。這樣就能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促進學生在交際活動中自覺地運用古詩句,可謂一舉多得。
確定教學內容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解讀文本的眼光與我們不同,他們會有許多好奇的問題,教師如果能接受這些解讀就會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教學內容,就會成為他們心目中喜歡的老師,時尚的老師,優(yōu)秀的老師。例如,學生對《最后一課》的解讀可能與我們不一樣,教師往往把話題集中在韓麥爾先生身上,最后的課堂才是重點,這樣硬拉學生進入文本,教師永遠是在唱獨角戲。學生先想到的是課文中的“我”——小弗朗士。學生先看到什么我們就先給他來什么,抓住興趣再說。不是喜歡小弗朗士嗎?好,那就讓課文中的“我”也成為課文閱讀教學中的線索,牽動對全篇的閱讀,理解什么是“我”的“最后一課”。
善用教材備課,還需要從教學的角度利用教材,需要我們對課本語言進行深入挖掘。文學作品的精煉語言,往往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表達藝術,具有言語智慧,這需要教師精心發(fā)掘,并帶領學生細心品讀,才能逐漸領悟到。如《落日的幻覺》中的語言魅力很少有教師去挖掘,大家都在說明文上轉,卻忽略了最有價值的語言智慧。其實,課文語言中高妙的表達技巧,極具教學價值。文章第二自然段穿插了描寫這種表達方式,用“壯觀、綺麗、神秘、迷人”四個詞直接贊美落日。一個“躺”字寫出了落日給人安逸的感覺,一個“竟”字寫出了落日的神秘,“可惜”一詞寫出人們對落日的依戀之情。學生可以根據朗讀,體會人們對日落時的種種景觀,感受對日落美景的眷戀。
當你打開教材,請不要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只要你用心,就會發(fā)現什么都可以利用起來。課文的題目、導語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備課材料。一次上公開課,通知來得太晚了,放學時我才知道明天的課題。一個晚上我怎能準備好?我心里涼了一大截,怎么辦呢?憂慮、焦躁等等一切所不該有的情緒包圍了我。但我還是翻開了那篇文章——王鼎鈞的《那樹》,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腦海一閃,我就用導讀來做文章?!澳菢洌谴笞匀恢械膹娬?,茂盛繁密;那樹,是人類的朋友,給人們濃濃的綠陰、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馳的人類文明車輪的碾壓下,它倒下了……這一切,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感慨和思考。”看到這段導讀,我立即有了靈感,很快就有了教學的思路。
其實語文教材的發(fā)掘還有很多可說的話題,只要你愿意,備課時就可以盡情地挖掘。這樣一來,那些所謂“教什么”“選什么教”“教什么最好”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縣易太中學)
[責編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