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臣
(馬山縣馬山中學廣西南寧530000)
名著導讀指導研究"學案導學"在高中語文中的實踐研究
潘敏臣
(馬山縣馬山中學廣西南寧530000)
名著導讀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擴寬學生的眼界以及知識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上讓學生學習到名著當中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瑰寶。而學案導學作為當今流行于中學教育階段的新型教育方法,自有其存在價值。在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時,教師應當注意與"學案導學"的模式相互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新模式。本文在學案導學的相關概念以及基本原則、特征闡述的基礎上,論述目前高中階段的名著導讀存在的問題,最終就"學案導學"應用于名著導讀當中提出一些對策措施,以期為我國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名著導讀學案導學高中語文應用
名著導讀是語文課程中必學的內容之一,教育部門明確提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興趣。同時,需要不斷地擴大其學生自身閱讀的視野,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選擇閱讀的書目,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但是,就目前實際狀況來看離這一目標似乎還有長遠的發(fā)展距離。因此,提出將學案導學引入教師的名著導讀課程當中,通過二者有機結合將能有效提高語文教育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案導學主要是指教師憑借自身所具備的教學理論和知識儲備,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以及相關課程的內容制定學案,學生根據(jù)該學案自主進行閱讀、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見,與教師共同探討、學習。采取該教學方式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自自主的學習能力,以形成一種學習習慣,從而讓高中生的語文思維得到發(fā)散。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學案導學更加強調的是以學生自己為主體,自己確定學習的節(jié)奏、范圍、深度等。
學案導學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教師強調主導性的原則,即教師不屬于原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僅僅起到的主導的作用。其次,學生具有主體性的原則。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處于主體地位,需要自主進行學習,充分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自學進度。第三,學案導學過程應當具有相應的層次性原則。學案導學的成功不僅能體現(xiàn)在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還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導案,從而有效地避免了過去一把抓的教學現(xiàn)象。另一方面,教學導案亦能夠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況制定適合的學案,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fā)展。
名著導讀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但是由于現(xiàn)階段名著導讀教學當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導致其效果與預期呈現(xiàn)偏差。首先,現(xiàn)階段學校開展的名著導讀無法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多數(shù)學生都被動地接受教師安排的課程,無法自主地選擇想要閱讀的書目。這就造成學生無法對自己正在閱讀的名著進行深入地理解,開展導讀的課程也只是形式化的進行。
雖然許多學校課改的內容都提出了增加語文的名著導讀,但是現(xiàn)階段眾多學生的閱讀時間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即使國家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但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部分中學依然將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衡量標準,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科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繁重的學習任務已經占據(jù)了學生閱讀的時間,基本上以考試所涉及的主要學習內容為主導。所以名著導讀的開展無法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教師對于名著導讀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教師傳統(tǒng)的思想尚未將其視為一門專門的課程。部分教師僅僅是向學生提出閱讀的書目,要求學生書寫相應的讀后感而草草了事,有的教師甚至沒有相應的教學備案。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無法達到名著導讀所要求的目標。
學案導學對于名著導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模式,這是因為現(xiàn)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課中呈現(xiàn)的主要問題為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相當缺乏。閱讀課的開展,大多是在教師的講解下進行的,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空間。因此,教師可有選擇性地采取“學案導學”的模式來開展學生們的閱讀課程。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名著導讀的學案應當羅列出不同類型的名著以供學生選擇。這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最大特征,摒棄了以往對學生完全統(tǒng)一的閱讀要求標準,重點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的選擇。譬如《三國演義》可能會更加適合男生,而《紅樓夢》則會傾向于女生。有策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聽過名著讀物能夠讓學生對所讀的名著擁有興趣,無形之中會提升學生對自身的了解,強化學生自主選擇的能力。
在編寫的學案過程中具有層次性的設問是實施學案導學的重要途徑。層次性的設問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在進行閱讀的學案通過材料研讀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符合材料內容和學生理解能力的問題。學生在進行閱讀的課程里面,不能僅僅進行單純閱讀,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要學會思考。只有進行了必要的思考才會加深學生對該著作的印象,提升理解能力。其二,教師應當由淺入深進行提問,對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可在原有的基礎上設置更加困難的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層次設問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勢還在于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是因為如果一味的進行閱讀,當發(fā)現(xiàn)著作不符合自身的預期時學生便會失去興趣。
另一方面,教師應當重視閱讀之前的了解環(huán)節(jié)。學案導學雖然是強調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思考,但是也沒有排除掉教師的引導作用。如果整個學案的完成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學生進行的也會更加的順利。尤其是在進行閱讀的前期準備工作當中,教師可以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選擇圖書的魅力之處。
學案導學是一種顛覆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新型教育方法,它能夠培養(yǎng)起學生主動進行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而名著導讀則是目前教育部門強調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了解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的基礎。將學案導學融入到名著導讀的課程當中是大勢所趨,因為閱讀本身便屬于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只是起到一種輔助的作用。在整個閱讀過程當中,學生要自主的進行閱讀、自主的進行思考、嘗試概括文章的大意,同時能夠同教師一起探討、交流,所以將學案導讀的教育模式適用于名著對的導讀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1]馬華超.中國教育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12.
[2]李廣念.我國高中學案導學教育模式發(fā)展現(xiàn)狀[J].中國有色金屬, 201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