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秀
(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 重慶大足 402360)
創(chuàng)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劉尚秀
(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 重慶大足 40236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在高中階段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中學時代讀的書,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拋棄陳舊落后的文章閱讀方法,應該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適應的閱讀方法。
高中語文 閱讀 閱讀方法
這幾年來,語文教改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對高中語文閱讀方法不少教師也探索過不少閱讀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本文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作一個粗淺的探討。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盛行以文章學為理論指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用文章結構分析來置換、代替閱讀信息處理,從寫作的角度來解讀文章,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作為語文教育主渠道的課堂學習,如何走出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的誤區(qū),創(chuàng)建一個適宜語文課堂學習的情境,是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1]
語文閱讀,可以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學生閱讀,也可以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準相關課題,進行較深入的閱讀?;诰W(wǎng)絡運用的語文課堂學習,就加強了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的閱讀量增大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學習過程探究化。通過設置綜合化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思考,經(jīng)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藥》這篇小說,設置“探究《藥》的人物命名”這一問題,就能引領學生去列出課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內涵:主人公為何姓“華”與“夏”?名字中的“栓”與“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閱讀教學是把它化為一個個小問題來解決的。
2.練習問題課題化。這是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將課后的練習題轉換成研究性問題。如《荷塘月色》的課后練習“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說為什么作者‘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一般的閱讀教學是由教師介紹一下作者的時代背景,然后學生總結出“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反映了作者對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與苦悶徬徨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了。可是,如果我們本著“把薄書讀厚”的原則,將這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查閱一些資料,答案就不這么簡單了。
3.文本閱讀比較化。比較賞析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重要手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它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可以幫助學生打通思路,開闊視野。如同是愛情詩,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與舒婷的《致橡樹》就不一樣;同是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魯迅的《藥》、高爾基的《母親》、葉圣陶的《夜》也因社會背景和作者思想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識梳理規(guī)律化。對語文知識的梳理過程,既是學生學習記憶的過程,也是學生研究學習的過程。對此,可以讓學生進行分類研究,找出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然后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
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fā)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探究發(fā)現(xiàn)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閱讀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教師在把握這些特性的同時,還應注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與活動性。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具有敏銳而深邃的思想,能夠及時感悟社會生活,讓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接壤,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的活動場景,讓他們在“動中學”在“做中學”,在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讓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來。[2]
2.主體性與合作性。閱讀教學學習方式的引進要求學校、教師全面構筑學生主動探索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把學生當作主體,拓展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空間;同時,它又要求教師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使學生間友好相處,資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補,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學習的基礎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3.民主性與激勵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應致力于增強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真正營造一種平等的、互相促進的、民主的師生關系。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參與閱讀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在閱讀活動中獲得的體驗與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時進行適當?shù)狞c撥或糾正,多承認、多激勵,以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讓學生始終嘗到主動閱讀的甜頭。
在閱讀教學中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發(fā)展,教師由主宰課堂到主導課堂,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變革。特別是,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質疑問難的隨機性,改變了教師過去單方面控制課堂的預設式教學現(xiàn)狀,使教學過程可能出現(xiàn)不可預知性,它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駕馭能力,又要有很強的組織協(xié)理能力及機敏的反應能力等。
語文閱讀教學雖然只是建立在講授式基礎上的一種補充性教學模式,但它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它注重發(fā)揮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并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這樣,將會使得新世紀的高中語文教學又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1]李忠泓.減負,從高效課堂開始[J].中國民族教育.2011(Z1)
[2]錢金明.有效語文課堂的三大基石[J].語文教學通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