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當下,“拼爹”已然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其負面影響也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引發(fā)連鎖反應。不僅有敗壞社會公平、正義之嫌,更阻斷寒門學子上進的道路,進而引起社會階層的固化,產(chǎn)生一系列社會矛盾。可見,“拼爹”行為本身就是錯誤價值觀的體現(xiàn),對社會良好風氣的營造有百害而無一利。如今,“拼爹”行為大有低齡化的趨勢,小學甚至幼兒園學生都主動或者被動地加入“拼爹”行列中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憂慮。
小學、幼兒園階段的“拼爹”行為,學生因為不諳世事,往往是被動地“拼爹”。例如,“父親的車不是豪車被歧視”。小學生說出這般話語,大人多半理解為童言無忌或不懂事。但父母言傳身教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卻決不能忽視,若不是父母平日里有意無意地將此類觀點傳遞給孩子,孩子怎會有此想法,單把責任推在孩子身上顯然不妥??梢?,在孩子的“拼爹”行為里,問題多半出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有怎樣的價值取向,孩子也自然會有相應的表現(xiàn)。
另外,在幼兒園中,老師經(jīng)常會安排各種活動或作業(yè),變著花樣制造各種“親子活動”,讓幼兒和家長都疲于奔命。然而并非每位兒童都有剪紙、繪畫、唱歌、跳舞等方面的才能,父母也一樣。但教師不問緣由,只把作業(yè)拋給及家長,讓家長想方設法完成。很多時候,這樣的作業(yè)就成了家長的作業(yè),甚至成了大人的負擔。正是學前教育定位和意識上的偏差,導致幼兒的很多活動和作業(yè)成為變相的“拼爹”行為。
除此之外,一些教師把學生家長作為人際關(guān)系中的資源,經(jīng)常利用家長來辦各種事情,對于那些幫了忙的家長的孩子,教師便會不自覺地多加關(guān)照,這對其他學生來說,是一種不公平,其實就造成了學生之間的被動“拼爹”。當然,這是個別教師師德不良的體現(xiàn),而恰恰是因為這類教師的不良導向,損害了學生的自尊。
由此可知,“拼爹”行為朝著小學乃至幼兒園低齡化趨勢發(fā)展,暴露出的不光是“拼爹”行為本身的問題,更折射除了家庭教育的不良導向、個別教師的師德不端以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等諸多問題。倘若這些問題沒能有效解決,單純指責社會上的“拼爹”行為并無任何意義。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關(guān)鍵在于父母及教師的態(tài)度能否轉(zhuǎn)變,不再客觀上助推“拼爹”行為的出現(xiàn)。
?笙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