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波 郭紅軍 鄧志榮 楊勇杰 楊 樂 廣東省大埔縣人民醫(yī)院 514200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評價
丁明波郭紅軍鄧志榮楊勇杰楊樂廣東省大埔縣人民醫(yī)院514200
摘要目的:評價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00例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隨機分為手術組與對照組,各50例。手術組50例患者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對照組50例進行非手術療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rris評分、Sander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療效評價。 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及Sander評分均提高,但手術組Harris評分及Sander評分的提高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在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股骨頭功能,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jié) 置換術股骨頭缺血壞死療效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NFH)是一種由不同原因導致股骨頭血運障礙進而引起骨細胞、脂肪細胞及骨髓造血細胞缺血壞死的疾病,其病因包括大量飲酒、外傷、骨質疏松及激素的細胞毒作用使得股骨頭內小血管損傷,此外,與脂質代謝紊亂及高凝低纖溶狀態(tài)有關[1]。臨床治愈的難度大,晚期的致殘率比較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常用方法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可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緩解疼痛,臨床療效明顯。本文通過選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00例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隨機分為手術組與對照組,觀察髖關節(jié)置換術在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中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材料選擇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00例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0~60歲。均有CT及MRI證實,且術后病理診斷為股骨頭壞死。其中藥物導致性51例,激素導致性15例,酒精性25例,創(chuàng)傷性9例。術前Harris評分為(47.2±10.7)分。隨機分為兩組,手術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0.8±2.1)歲;對照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1.2±2.2)歲。兩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相似,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50例采用非手術治療,給予適當牽引、高壓氧治療、足夠休息及電刺激療法。手術組采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術前均常規(guī)行X線檢查,根據影像學資料選擇患者合適的假體,在充分評估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制定合適的方法。手術方法: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臥位,墊高臀部,以患者大轉子的頂點為中心行縱形切口,將皮膚、皮下及髂脛束一次切開,向內牽拉闊筋膜張肌,將臀中肌向外牽拉。橫形切斷臀中肌轉子的止點部位,縱形切開關節(jié)囊。用骨鋸將患者的股骨頸切斷,去除壞死股骨頭。使下肢外旋,繞膝關節(jié)軸心線修整位于小轉子1cm處的股骨頸切面,使切面與股骨頸之間的角度為45°。將髖臼內的軟骨面用髖臼銼磨掉,勿穿透內壁。見到軟骨下骨滲血時停止。選擇合適的髖臼試樣帽放入髖臼,用抗生素和生理鹽水沖洗,待沖洗完畢,將之前選定的假體置入,使用螺絲固定。使患者屈膝、外旋、內收患肢顯露出近端的股骨頭與切口的前面,用髓腔擴大器將髓腔擴大,沖洗后置入合適的假體,進行髖關節(jié)的整理修復,檢測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及下肢的長度。放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1.3療效判定使用Harris評分及Sander評分評價患者手術前、后的髖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其中Harris評分包括關節(jié)活動度、疼痛、功能及畸形。優(yōu):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2]。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Sander評分[3]評價患者的疼痛感,如果患者沒有疼痛感,則評分為40~44分,其中生活能力評分14分,行走能力33分,總分>90分,為效果明顯;如果患者疼痛輕微,則評分為35~40分,其中生活能力10~14分,行走能力30~33分,總分80~89分,表示有效;如果患者疼痛明顯,則評分<40分,生活能力<10分,行走能力<30分,總分<80分,表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結果
2.1Harris評分比較手術組患者術后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Sander評分比較手術組的總有效率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ander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手術組4例發(fā)生人工關節(jié)脫位,2例發(fā)生深靜脈血栓,1例發(fā)生骨溶解;對照組6例發(fā)生關節(jié)脫位,5例發(fā)生深靜脈血栓。手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低于對照組的22%,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因很多,包括長期使用激素、過量飲酒及外傷。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及我國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增加,股骨頭壞死的發(fā)病率也開始上升。股骨頸骨折是股骨頭壞死最常見的病因,大多數患者在骨折后的1~5年發(fā)生股骨頭壞死,且發(fā)生率高達65%~85%。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法和非手術法。手術法是治療這一疾病的主要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法為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這一治療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以及恢復關節(jié)的功能。
本文通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arris評分、Sander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發(fā)現(xiàn),手術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及Sande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手術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1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P<0.05),說明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療效顯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平,盧向東,劉宇強.股骨頭缺血壞死病因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3):323-325.
[2]王剛.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0例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9):101-102.
[3]程敏.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1,32(16):3365-3366.
(編輯楊陽)
收稿日期2014-07-07
中圖分類號:R68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03-03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