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胃腸炎的病因、病理及鑒別診斷
劉長儉
(黑龍江省寶泉嶺農場畜牧科154211)
胃腸炎是胃腸表層黏膜及深層組織的重劇性炎癥。胃、腸的炎癥多同時或相繼發(fā)生,故合稱胃腸炎。按其病因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胃腸炎,按其炎癥性質可分為黏液性、化膿性、出血性、纖維素性和壞死性胃腸炎,按其病程經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胃腸炎。原發(fā)性胃腸炎的原因包括:采食發(fā)霉變質、冰凍腐爛的飼料或污染的飲水;采食蓖麻、巴豆等有毒植物或有刺激性化學物質,如酸、堿、砷、磷、汞等。飼養(yǎng)管理不善、氣候突變、衛(wèi)生條件不良、運輸應激等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條件性病原的侵襲而發(fā)生胃腸炎。濫用抗生素使胃腸道菌群失調。繼發(fā)性胃腸炎常見于各種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寄生蟲病及一些內科疾病。
胃腸炎的病因多種多樣,大多數是由于細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蟲等所引起,有些屬于原發(fā)性,有的屬于繼發(fā)性。非病原菌引起的胃腸炎主要是由于飼養(yǎng)管理不善而致,如飼料調配不當,飼料品質不良,飼料或飼養(yǎng)方式突變等。其次是各種中毒因素的作用,如酸、堿、砷和汞等化學毒物,農藥、有毒植物、真菌毒素等。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常繼發(fā)胃腸炎。很多內科病,甚至變態(tài)反應等也可繼發(fā)胃腸炎。此外,濫用抗生素使胃腸道菌群失調可引發(fā)胃腸炎。
初期炎癥發(fā)生于胃和小腸時,炎癥引起迷走神經興奮,使胃蠕動和分泌機能增強,胃酸過多,炎癥及過度酸性內容物刺激小腸黏膜,引起幽門過早或持久收縮,致使大量內容物停滯胃內。之后交感神經興奮,胃壁弛緩,此時小腸蠕動、分泌減弱。而大腸吸收水分功能完好,導致患豬臨床出現腸音沉弱、胃擴張、腹痛、便秘及自體中毒等,但不見腹瀉。當炎癥進一步發(fā)展波及大腸或以腸炎為主時,腸蠕動和分泌增強,引起腹瀉,使大量體液、電解質和堿基丟失,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失鹽和酸中毒。當腸炎加劇后,腸肌出血、壞死,或長期腹瀉,導致腸弛緩或麻痹,腸內會積聚大量液體及腐敗發(fā)酵產生的氣體,引起胃腸積液和脹氣。臨床表現腹瀉、脫水和里急后重。由于炎性產物、腐敗產物及細菌毒素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導致身體中毒,甚至內毒素血癥和內毒素休克,機體脫水又加重內毒素休克,最終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臨床表現全身無力,虛弱,耳尖、鼻端和四肢末梢發(fā)涼,脈搏微弱,結膜和口色發(fā)紺等病情急轉直下,迅速惡化而死亡。
豬只采食霉變、尖銳、不潔的飼料或不潔飲水,或有毒物質而發(fā)病。精神沉郁,體溫40℃以上,心跳、呼吸快,嘔吐和腹瀉,排糞頻繁,稀糞含有黏液、血液、有惡臭或腥臭。里急后重,初期白細胞增多,后期則減少,由于脫水和循環(huán)衰竭而出現相對紅細胞增多癥指征,包括血液黏稠、血沉減慢、紅細胞壓積升高、尿少色濃密度高,呈酸性反應,含多量蛋白質、腎上皮細胞各種管型。若口臭顯著,絕食,主要炎癥在胃;若黃染腹痛,初便秘后腹瀉,主炎癥在小腸。腹瀉出現早,脫水迅速,后急里重,主炎癥在大腸。
胃腸卡他相似處:精神委頓,嘔吐、食欲不振,糞初干后稀,腸音亢進,甚至直腸脫出,眼結膜充血等。不同處:體溫不高,仍有食欲,糞時干時稀,全身癥狀不如胃腸炎重劇。
棉籽餅中毒相似處:精神沉郁,體溫高(有時41℃),低頭拱腰,糞(先)干,下痢帶血,眼結膜充血,尿少色濃,有的嘔吐等。不同處:因采食棉籽餅而發(fā)病。呼吸迫促,流鼻液、咳嗽,尿黃稠或紅黃色,肌肉震顫,有的嘴、耳根皮膚發(fā)紫,或類似丹毒疹塊。胸腹下水腫。剖檢可見肝充血腫大,有出血性炎癥,喉有出血點,肺充血、氣腫、水腫,氣管充滿泡沫樣液體。心內、外膜有出血點,心肌松弛腫脹。腎脂肪變性,膀胱炎嚴重。
酒糟中毒相似處:體溫高至39~41℃,腹痛、便秘、腹瀉,廢食,脈搏弱等。不同處:因吃酒糟而發(fā)病,肌肉震顫,初興奮不安甚至狂暴,步態(tài)不穩(wěn),最后四肢麻木。剖檢可見咽喉、食道黏膜充血,胃內酒糟呈土褐色、有酒味。
馬鈴薯中毒相似處:精神沉郁,食欲廢絕,下痢便血、腹痛、嘔吐等。不同處:因吃太陽曝曬、發(fā)芽、腐爛的馬鈴薯而發(fā)病。初期興奮狂躁、皮膚產生核桃大、凸出于皮膚、扁平、紅色、中央凹陷的疹塊(輕癥如濕疹),全身漸進性麻痹,瞳孔散大,呼吸微弱困難。
豬阿米巴病相似處:食欲不振,排糞時干時稀,排糞次數多。帶膿血腥臭等。不同處:體溫正常,消瘦,毛亂。取早晨排出的膿血便涂片,鏡檢有阿米巴包囊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