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源、發(fā)展歷程及歷史評價問題*

        2015-02-20 17:09:08倪延年
        關鍵詞:叢報新聞史新聞事業(yè)

        ■倪延年

        論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源、發(fā)展歷程及歷史評價問題*

        ■倪延年

        本文提出了“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點應該溯源到孫中山參與《鏡海叢報》的發(fā)行活動”“中華民國新聞史是以‘中華民國政府’為存在前提的斷代新聞史”和“中華民國新聞史是應予以更加全面認識和客觀評價的斷代新聞史”等主要觀點,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有關思考的整體性闡述。

        中國新聞史;民國新聞史;斷代新聞史;民國新聞事業(yè)

        由于多種原因,對“中華民國時期的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歷史”(簡稱“中華民國新聞史”,俗稱“民國新聞史”)的研究在人民共和國成立數(shù)十年間一直未能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甚至連“民國新聞史”這一名稱都是直到2007年才在中國大陸學術界的有關文獻中出現(xiàn)。①經過近十年發(fā)展,民國新聞史的研究逐漸在學術界尤其是近年在新聞史學界受到重視和關注。本文擬就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源時間、發(fā)展階段劃分及歷史評價等問題談談個人的觀點,請同行專家賜教。

        一、民國新聞業(yè)“從哪里來”:起源時間的確認

        “民國新聞業(yè)”從哪里來,即從什么時間開始起源?在筆者所見到的中國新聞史專著中好像沒有明確的結論。如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一卷第六章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新聞事業(yè)”,第七章是“民國初期的新聞事業(yè)”,其中沒有論及“民國新聞史”起源。②吳廷俊著《中國新聞史新修》第五章為“革命改良雙重奏與政黨報刊斗爭”,第六章為“民初混亂與新聞事業(yè)的被動進步”,也沒有論及“民國新聞史”起源。③黃瑚著《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史》(第二版)第六章是“自由新聞體制從確立到扭曲與民族報業(yè)的職業(yè)化走向”,說到“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取得勝利的革命黨人立即在其所控制的地區(qū),按照言論出版自由的理念,創(chuàng)建自由新聞體制”,“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進一步通過立法手段保障人民的言論出版自由權利,建立起與西方先進國家接軌的自由新聞體制,”同樣沒有論及“民國新聞史”的起源。④丁淦林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修訂版)第五章“民國初期的新聞傳播”第一節(jié)“二”說“1911年10月10日爆發(fā)的武昌起義,給我國新聞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聞事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也沒有明確“民國新聞史”的起源。⑤其他諸如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修訂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李彬《中國新聞社會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楊師群《中國新聞傳播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陳昌鳳《中國新聞傳播史:傳媒社會學的視角》(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等新聞史專著(教材)中都未對“民國新聞史”起源予以明確闡述。

        我們贊成以“自由新聞體制”為特征的“民國新聞事業(yè)”正式問世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為標志。因為只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才標志著中國新聞史進入“中華民國新聞史”時期。但不認為“民國新聞事業(yè)起源于民國成立之時”。因為伴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誕生的“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不是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才突然產生的,而是經歷了“十月懷胎”,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才呱呱落地。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起源的標志性時間點究竟在哪里呢?縱觀民國創(chuàng)立后同盟會的新聞活動,仍然可以說是民國創(chuàng)立前革命黨人新聞宣傳活動的延續(xù)。假如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作為“中華民國新聞史”的起源時間點,一是忽略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進行反清革命新聞宣傳活動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也罔顧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新聞宣傳活動在民國成立后繼續(xù)發(fā)展的歷史事實。

        “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源到底在哪個時間點呢?我們認為“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源時間點”應可追溯到孫中山1893年7月在澳門參與《鏡海叢報》的發(fā)行活動。

        (一)孫中山為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不懈奮斗的近20年革命歷程,也是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起源和發(fā)展、直至誕生的歷史過程

        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不懈奮斗的近20年,既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積蓄力量、不斷壯大、不懈斗爭,直至勝利的歷史過程,也是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從起源、孕育和發(fā)展,直至成熟誕生的歷史過程。在孫中山的革命歷程中有如下幾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1889年結識陳少白。因經常相聚在一起“大談反清言論”,他和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被時人稱為“四大寇”。⑥1892年7月從香港西醫(yī)學院畢業(yè),是年秋起在澳門鏡湖醫(yī)院行醫(yī)。12月18日在澳門開設中西藥局。1893年7月18日在澳門參加的《鏡海叢報》發(fā)行活動。1894年春起草《上李鴻章書》并親赴天津向李鴻章投書,未獲接見。1894年11月,在美國檀香山創(chuàng)立“振興中華,挽救危局”⑦為宗旨的興中會。1900年1月領導創(chuàng)辦興中會機關報《中國日報》。1905年1月,孫中山在布魯塞爾召開組建革命團體會議,30多名在場者當場宣讀孫中山起草的誓詞(后成為同盟會誓詞),成為革命團體第一批成員。1905年8月孫中山等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11月創(chuàng)刊機關報《民報》。1907年開始領導組織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及河口起義等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10月,革命黨人在武昌舉行反清武裝起義獲得成功,次日宣布根據(jù)孫中山《建國方略》成立“中華民國鄂軍政府”;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梢妼O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奪取推翻清朝政府、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歷史性勝利的歷程,是一步步走過來的,“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也是先起源、后發(fā)展,最后才成熟誕生的。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宣傳歷程的起點是1889年開始的“大談反清言論”活動,但沒有確切時間記載。既有確切記載又與新聞活動直接相關的時間點,就是孫中山在1893年7月起開始參與澳門《鏡海叢報》活動。

        (二)孫中山于1893年7月18日起參加了由其澳籍葡人好友飛南第創(chuàng)辦出版發(fā)行《鏡海叢報》的活動——至少是發(fā)行活動

        現(xiàn)存的《鏡海叢報》中比較詳細記載報道了孫中山的高超醫(yī)術、在澳門行醫(yī)活動及所領導的廣州起義有關情況。從《鏡海叢報》創(chuàng)刊號(1893年7月18日出版)直至終刊號,都一直登載該報國內外“代派紙之處”地址,其中記載“香山縣治所在石岐鎮(zhèn)的派報處”是該鎮(zhèn)西門外“中西藥局”,而“中西藥局”是孫中山與友人開設的藥店。假如飛南第創(chuàng)辦《鏡海叢報》(中文和葡語兩個版別)與孫中山完全無關。一方面飛南第就不會把孫中山開辦的“孫醫(yī)館”和“中西藥局”作為該報“代派紙之處”登載報刊上;同時孫中山也不會允許把他的“孫醫(yī)館”和“中西藥局”作為《鏡海叢報》的“代派紙之處”在報刊上廣而告之。我們推知孫中山和飛南第《鏡海叢報》之間一定存在某種約定關系。從《鏡海叢報》有關報道和廣告得知,“孫中山畢業(yè)于香港的醫(yī)學院,來到澳門后借款開設了中西藥局,醫(yī)務工作十分繁忙,再要兼任一份周報的主筆或主其編務,當然有相當?shù)睦щy?!睘榇?,《鏡海叢報》研究專家費成康認為:盡管飛南第“并未延請孫中山出任《鏡海叢報》的主筆”,但“可以確認的是,孫中山必定參與了《鏡海叢報》的一些工作?!剁R海叢報》創(chuàng)刊號便指出仁慈堂右街的孫醫(yī)館和草堆街的中西藥局,均是該叢報的訂閱處?!剁R海叢報》的創(chuàng)刊號直至終刊號,又標明該叢報在香山縣治所在石岐鎮(zhèn)的派報處,是西門外的中西藥局,即孫中山與友人共同開設的藥店??梢妼O中山至少參與了該叢報的發(fā)行工作”。⑧我們認為這一結論是合理的,也是可信的。

        (三)成為“革命黨人”前的新聞活動是孫中山后來革命新聞活動的準備和基礎,更是他整個新聞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資產階級革命派不是天生“倒清派”或“反清派”。恰好相反,剛涉足政治時的孫中山倒真是出于“維持國體”“挽救危局”的動機給清廷出點子想辦法。孫中山在《興中會章程》中規(guī)定“本會之設,專為聯(lián)絡中外有志華人,講求富強之學,以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⑨。很顯然,這里“國體”是指清朝皇帝當政的“大清帝國”,“振興中華”是為了“維持國體”。1894年6月,孫中山寫成八千字的《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盡其暢”等革新主張⑩,因被李鴻章“藉辭軍務匆忙,拒絕接見,僅有羅豐祿代領得農桑會出國籌款護照一紙,總理由是深知清廷腐敗無可救藥”11,孫中山“于是憮然長嘆,至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12,思想實現(xiàn)了從“維新”轉向“革命”的根本轉折。孫中山在決心“易以強迫”手段推翻清政府前的思想和活動,是他思想發(fā)展完整歷程中不應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沒有經歷上書“碰壁”及思想發(fā)生重大轉折的孫中山,就不可能有后來“中國革命先行者”和“中華民國創(chuàng)立者”的孫中山。因此孫中山在成為“革命黨人”之前以“振興中華,維持國體”為目標的新聞宣傳活動,應該是他整個革命新聞宣傳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孫中山是最早進行“反清革命”“建立共和”新聞宣傳活動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

        為了實現(xiàn)“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目標,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那一代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其中就包括新聞輿論斗爭。在進行反清革命輿論的斗爭中,孫中山是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人。他1893年7月開始參與《鏡海叢報》發(fā)行活動。而與孫中山同時代的著名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如章炳麟(太嚴)先任《時務報》撰述,因不贊成康有為尊孔設教受到排擠,憤而辭職13,后于1897年主編杭州《經世報》——比孫中山遲了4年左右;黃興是1902年在赴日本留學的時候和楊守仁一起創(chuàng)辦《游學譯編》——比孫中山遲了9年;章士釗(行嚴)任上?!短K報》主筆,是在1903年5月27日(時年22歲)——比孫中山遲了10年;于右任則是在1907年起才在上海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那就更遲了??傊趯O中山之前,還沒有其他革命黨人進行反清革命新聞宣傳活動的記載,因而孫中山是最早開始反清革命新聞宣傳活動的革命黨人。他不但通過反清新聞宣傳活動提出反清革命政綱以指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而且實際上引領了以興中會、同盟會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反清新聞宣傳活動。

        (五)孫中山參與的《鏡海叢報》發(fā)行活動是目前所知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最早的新聞實踐活動

        在孫中山的革命歷程中,1905年11月26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創(chuàng)辦,孫中山在《發(fā)刊辭》中提出“三民主義”革命綱領。1904年4月,孫中山抵達舊金山并提名馮自由任《大同日報》駐日本記者。馮自由推薦劉成禺接任《大同日報》總編輯后,該報即由“?;逝傻暮砩唷弊?yōu)楦锩稍诿绹臋C關報。1903年9月,孫中山從日本赴檀香山,把《隆記檀山新報》改組成興中會在檀香山的機關報,并親自領導了該報與《新中國報》的大論戰(zhàn)。1900年1月,“孫中山在日本親自籌劃”14的興中會機關報《中國日報》于該月25日在香港創(chuàng)刊。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發(fā)起創(chuàng)立興中會,將當?shù)厝A僑報紙《隆記檀山新報》的經理、編撰人員全部吸收進興中會,并以報館為機關,秘密聚議,籌商進行。151893年7月開始參與《鏡海叢報》的發(fā)行工作。在孫中山參與澳門《鏡海叢報》發(fā)行活動前,還沒有其他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從事新聞活動的文獻記載。所以孫中山在澳門參與的《鏡海叢報》發(fā)行活動,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最早的反清新聞宣傳活動。

        民國成立前,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黨人反清新聞活動是民國成立后革命黨人新聞活動的前奏和開端。民國成立后,革命黨人的新聞活動是民國成立前革命黨人新聞活動的延續(xù)。孫中山的反清新聞活動在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新聞活動中具有最重要的典型和代表意義。1893年7月參與澳門《鏡海叢報》發(fā)行活動是孫中山后來數(shù)十年間反清新聞活動的開端。因此“中華民國新聞事業(yè)”的起源時間點應該上溯到1893年7月。

        二、民國新聞史“怎樣過來”:發(fā)展階段劃分的邏輯基點

        “中華民國新聞史”是覆蓋當時整個中國、歷經數(shù)十年時間的斷代新聞史。新聞史學界斷代新聞史研究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從頭到尾的縱向研究。這種范式在媒介類型比較單一的中國古代歷朝,如已出版的唐、宋、元、明及清朝前期的斷代新聞史專著,大多采用對官報、民間報刊、告示、榜文、等不同類型媒介分別研究、獨立成章的范式,實踐證明也比較適用。另一種研究范式是先把特定朝代經歷的時段進行橫向劃分,然后在特定時間階段內對不同類型新聞媒介進行研究。如史媛媛著《清代前中期新聞傳播史》就是先把“清朝前中期”劃分成為“清軍入關前的新聞傳播”“清軍入關后的新聞傳播”和“近代化報刊的出現(xiàn)與中國古代報刊的終結”三個時期,然后又分別研究“清朝前中期”的“邸報”“報房《京報》與地方新聞事業(yè)”“清代小報”“清代告示”和“清代的輿論與輿論壓迫”等內容,把“清朝前中期新聞傳播史”各個方面立體地展現(xiàn)出來,實踐證明這種研究范式是適宜的、科學的。

        作為媒介類型發(fā)展更為多樣化的“民國新聞史”采用先劃分發(fā)展階段、再分階段多側面研究的范式是不會有異議的。但如何劃分“民國新聞史”發(fā)展階段,學術界還沒有取得共識。目前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在敘述“民國新聞史”時,以“五四運動”為界把“中華民國時期”劃分在兩個不同歷史階段。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新聞社會史》等新聞史著作,都是把“民國時期”以“五四運動”為時間標志劃分在“近代”和“現(xiàn)代”兩個不同歷史階段。其二是在敘述“民國新聞史”時,以社會政治重大事件作為民國新聞史發(fā)展階段的劃分標準。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國新聞通史》(修訂版)第三編共五章,分別是:五四運動時期的新聞事業(y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及大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yè)、十年內戰(zhàn)時期的新聞事業(y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新聞事業(y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聞事業(yè)。顯然是以五四運動、共產黨成立、大革命運動、國共十年內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等社會政治生活重大事件作為“新聞史階段”的劃分標準。

        我們認為上述劃分的“民國新聞史”發(fā)展階段有其科學合理性,但還有可商榷之處。既然是“民國新聞史”就應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為存在前提的斷代新聞史,劃分其發(fā)展階段的邏輯基點也應是“中華民國”政府演變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時間點,而不是其他社會政治事件。按照這一邏輯基點,近四十年的“民國新聞史”大致可劃分成如下階段:

        第一是“民國創(chuàng)立初期的新聞業(yè)”。敘述自1912年元旦到1916年6月間的中國新聞業(yè)史。有些著作把這一階段下限劃到1912年4月,理由是臨時政府機關在1912年4月遷往北京辦公,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就已結束。我們認為孫中山領導在南京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在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并發(fā)表通電承認“共和為最良政體”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后,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并推薦袁世凱接任。經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投票選舉,袁世凱成為第二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后來又通過不光彩手段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立憲”總統(tǒng),再后又上演“稱帝”鬧劇。在遭舉國聲討后宣布廢除帝制,恢復“共和”,最終在1916年6月病逝。鑒于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和成為“立憲總統(tǒng)”,都是在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制定的運作體制和機制下完成的。只有在袁世凱死后,民國北京政府才進入由北洋軍閥各派首領憑借軍隊實力掌權的狀態(tài)。因此這一階段下限應劃到1916年6月。

        第二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新聞業(yè)”。敘述自1916年6月到1928年12月間的中國新聞業(yè)史。有著作把這階段下限劃到1927年4月。我們認為蔣介石國民黨集團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制造“四·一二事件”只是表明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和大革命運動的失敗。盡管蔣介石國民黨集團主導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就在南京宣布成立,但當時北方地區(qū)仍然在北洋軍閥實際控制下。直到北京“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于1928年6月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其子張學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才標志著蔣介石國民黨集團主導的民國南京政府實現(xiàn)了全國政令和軍令的“統(tǒng)一”,也才標志著北洋軍閥掌控的民國北京政府(俗稱北洋軍閥政府)實際終結。因此本階段的下限應劃到1928年12月。

        第三是“民國南京政府前期的新聞業(yè)”。敘述自1929年1月至1937年8月間的中國新聞業(yè)史。以往著作多把1937年7月作為這一階段的結束。我們認為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fā)后,盡管中共在7月8日就發(fā)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提出“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擊”;也盡管中共中央在7月15日向國民黨提交的《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就做出四項承諾。但一是國民黨對日本侵略野心估計不足,二是企圖通過“國共合作”“統(tǒng)編”共產黨軍隊,共產黨則堅持在國民政府正式承認下合法保持軍隊和根據(jù)地的“獨立自主”。直到上?!鞍恕ひ蝗睉?zhàn)役爆發(fā),蔣介石才于8月18日同意共產黨提出的紅軍改編方案并于22日對外公布。中共中央于8月25日發(fā)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正式形成,國共兩黨軍隊敵對作戰(zhàn)狀態(tài)進入合作抗日狀態(tài),統(tǒng)一成為共同對日作戰(zhàn)的中國軍隊。所以本階段下限應劃到1937年8月。

        第四是“民國南京政府中期的新聞業(yè)”。敘述自1937年8月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到1945年9月2日間的中國新聞業(yè)史。有新聞史著作把這一階段下限劃到日本天皇廣播《終戰(zhàn)詔書》的8月15日。事實上,日本天皇廣播“停戰(zhàn)詔書”,只表明日本“愿意”無條件投降,但還沒“踐行”投降行為,沒有“完成”投降的程序,“無條件投降”還未成為現(xiàn)實。直到9月2日,日本政府和軍方代表分別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向盟國正式簽署投降書,才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抗日戰(zhàn)爭正式結束16。因此本階段時間下限應該劃到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的1945年9月2日,而不是日本天皇廣播“終戰(zhàn)詔書”的1945年8月15日。

        第五是“民國南京政府末期的新聞業(yè)”。敘述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底的中國新聞業(yè)史。1945年9月9日,中國戰(zhàn)區(qū)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標志中國戰(zhàn)區(qū)對日作戰(zhàn)正式結束。蔣介石國民黨集團主導的民國南京政府漠視全國各黨派、各階層人民和平建國愿望和世界民主潮流,在“美援”支持下企圖通過內戰(zhàn)消滅共產黨和人民武裝,恢復國民黨“一黨專制”。事與愿違,僅三年多時間,蔣介石國民黨集團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均慘敗,后又拒絕“和平談判”。人民解放軍1949年4月21日打過長江,4月23日占領民國南京政府的首都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告成立,中國的中央政府完成歷史更迭。因此這一階段下限劃到1949年9月底。

        我們認為把近四十年的“民國新聞史”劃分成“民國創(chuàng)建初期的新聞業(yè)”(1912.1—1916.6)“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新聞業(yè)”(1916.7—1928.12)“民國南京政府前期的新聞業(yè)”(1929.1—1937.8)“民國南京政府中期的新聞業(yè)”(1937.9—1945.9)和“民國南京政府末期的新聞業(yè)”(1945.9—1949.9)五個階段是合理的。歡迎有志于這一問題研究的學者專家一起研究和探討

        三、民國新聞業(yè)“怎么看”:歷史評價的辯證視角

        應該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出發(fā),客觀全面地認識和評價民國新聞業(yè)?!翱陀^”是指應從民國新聞史客觀存在、發(fā)生的歷史事實出發(fā)分析研究和判斷;“全面”則是說要看民國新聞史各個方面而不能只看某一方面甚至把某一方面當作全部方面。我們認為:

        (一)“民國新聞史”上的確發(fā)生、存在過不少與現(xiàn)代文明和民主法制不合拍的歷史事實。這是不能也不應否認的,更是無法否認的

        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軍閥政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自不必言。主導“民國南京政府”的國民黨實行“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領袖”的執(zhí)政方略,以蔣介石集團詮釋的“三民主義”為新聞界統(tǒng)治思想,實行“黨化新聞”,用收買、分化、打壓手段對待非“蔣記”黨派新聞活動,對共產黨采取鎮(zhèn)壓手段以“消除異己”。因之“民國新聞史”上的確發(fā)生、存在過不少與現(xiàn)代文明和民主法制不合拍的事情。如袁世凱制造“的癸丑報災”使得全國報紙從1912年初的500家,到1913年底只剩139家。袁世凱統(tǒng)治的四年零兩個月中,全國至少有71家報紙被封,49家受傳訊,9家被反動軍警搗毀;新聞記者至少有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隨后又通過頒布《戒嚴法》《治安警察法》《報紙條例》和《出版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達到抑制社會輿論的目的;著名報人邵飄萍、林白水在不到100天內雙雙被捕且不經任何法律程序就被害犧牲,北京《愛國報》編輯丁寶真被槍殺,《民權報》主筆戴天仇、《中華民報》創(chuàng)辦人鄧家彥等被監(jiān)禁17等“完全屬實”。國民黨以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黨”自居,卻建立了一套連北洋軍閥也沒有的官辦新聞宣傳系統(tǒng)。公開宣布實行“以黨治國”,公然禁止“異黨”報刊出版,對幾萬萬人民大言不慚地實行“訓政”。使用的雖然是“革命”的辭句,其實那正是一種不加掩飾的專制。他們的新聞政策建立在法西斯主義原則基礎上18等也“完全屬實”。國民黨一再嚴令查禁、取締共產黨刊物,殘暴迫害黨報的編輯發(fā)行部門、承印機關、販報人以至讀者。《紅旗日報》出版只一個星期,就被上海帝國主義巡捕房和國民黨反動政府先后捕去發(fā)行人員四五十人?!都t旗日報》的承印機關前后被封閉三次以上,一部分訂戶的住址也被搜查。反動派還用包探、流氓跟蹤讀者,四處偵察和破壞黨的報刊書籍的出版發(fā)行。《上海報》先后約有十名送報人被捕去,其中有的被判重刑八年19等也是事實。這些事實既不能否認,也不應否認,更否認不了。

        (二)“民國新聞業(yè)”在科學技術普及、進步力量努力、世界民主潮流推動及新聞事業(yè)規(guī)律“共同發(fā)力”下有了長足發(fā)展

        這也是不應忽視或故意視而不見的歷史事實。主要表現(xiàn)在:

        1.構建起了基本完整的中國新聞事業(yè)體系

        民國于1912年元旦創(chuàng)立時,中國新聞事業(yè)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社會成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新聞工作沒有受到應有重視,新聞記者社會地位也不高;新聞報紙是唯一的大眾傳播媒介;國人興辦的新聞通訊社還沒有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時事新聞紀錄電影才剛剛出現(xiàn)20。在經歷近四十年發(fā)展到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基本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新聞業(yè)體系。不僅包括國民黨掌控的政府(官辦)新聞事業(yè)體系,也包括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新聞事業(yè)體系、民主黨派創(chuàng)辦擁有的民主新聞體系和以私人資本經營創(chuàng)辦的民營新聞業(yè)體系。其中,最龐大的是國民黨及其主導的南京國民政府掌控的官辦新聞業(yè)。據(jù)1947年8月統(tǒng)計,全國有國民黨中央直屬黨報23家,省級黨部主辦的黨報27家及“很多國民黨縣級黨部主辦的地方黨報和軍方主辦的報紙”;全國有新聞通訊社大數(shù)百家之多,其中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在全國設有50多個分社和辦事處,在國外設有20多個類似機構;新聞廣播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僅中央廣播事業(yè)管理處所屬的廣播電臺就達42座,中短波發(fā)射機達81部,總發(fā)射力達550千瓦。21與此同時,共產黨領導的新聞事業(yè)也得到發(fā)展:在國統(tǒng)區(qū)創(chuàng)辦了《新華日報》和《群眾》雜志等黨報黨刊,陜甘寧邊區(qū)創(chuàng)辦了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各解放區(qū)也都創(chuàng)辦了中央局或中央分局機關報,建立了專業(yè)新聞攝影隊,辦起了新華廣播電臺。即使在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的艱苦環(huán)境里,新華社仍然沒有中斷新聞廣播。各民主力量的新聞報刊也有新的發(fā)展(國民黨潰敗前被全部封禁)。民國南京政府結束前,基本上形成了官報和民報、平面媒體和其他媒體、全眾媒體和分眾媒體等組成的新聞事業(yè)體系,基本與世界各國大體在同一水平上。

        2.近現(xiàn)代新聞技術普及應用達到世界各國的相近水平

        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創(chuàng)立的1912年初,中國新聞業(yè)實際上還沒有完成從古代新聞業(yè)向近代新聞業(yè)的過渡:盡管1861年創(chuàng)刊的《上海新報》就用鉛字排版印刷,但雕版刻印的“繼承明代的《京報》一直持續(xù)到清朝的滅亡。辛亥革命后,這種《京報》仍未絕跡”22,“直到1913年以后才???3。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放映《馬房失火》標志著電影傳入中國,但第一部新聞紀錄電影卻是朱連奎在辛亥起義爆發(fā)后組織拍攝并于1911年12月1日才公映的《武漢戰(zhàn)爭》。到民國南京政府結束時,中國大都市印報大多用上了滾筒式印報機,出報速度大大提高;通過電報技術傳遞的“國際電訊”“國內電訊”成為報紙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新聞紀錄電影成為記錄和傳播重大社會政治及國際新聞消息的重要手段;以攝影技術為支撐的新聞攝影普及,新聞畫報成為社會新聞的重要載體;無線電新聞廣播自上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后迅速發(fā)展,收音機保有量迅速增加,新聞廣播成為宣傳政治立場、觀點的重要工具,直接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發(fā)展,基本達到世界各國的相近水平。

        3.新聞事業(yè)結構得到充分擴展和完善

        南京臨時政府創(chuàng)立時的大眾新聞媒介主要是新聞報紙。新聞業(yè)是由社會新聞和政治宣傳兩類報刊構成的單一結構形態(tài)。社會新聞報刊主要是外國資本控制的商業(yè)性大報,政治宣傳報刊則主要是政黨團體或派別創(chuàng)辦的機關報刊。民國南京政府結束時,新聞事業(yè)結構得到了充分擴展和完善:新聞報刊不光有政黨機關報和大眾新聞報,還有以工人、農民、婦女、青年、兒童、士兵等為專門讀者對象的報刊;不但有以文字為主要手段的紙質大眾傳媒如新聞報刊,還有以新聞照片為主要手段的新聞攝影畫報、以電波荷載語言信息的無線電新聞廣播和以電影攝制技術支撐的新聞紀錄電影;不僅有以編輯、出版、發(fā)行報紙為目標的報館、報館記者、編輯和發(fā)行人員,還有以培養(yǎng)新聞人才為目標的專業(yè)教育機構,更有以新聞學術研究和交流為目標的學術團體;不僅有政府的行政法令法規(guī),還有行業(yè)團體的新聞行業(yè)性自律規(guī)范;不僅有執(zhí)政黨機關報刊,也有在野黨(如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以及共產黨、九三學社、中國民主同盟等)機關報。中國新聞業(yè)內部結構基本達到世界各國的相當水平(民主黨派報刊被查封后,共產黨解放區(qū)報刊因國民黨無法查禁依然蓬勃發(fā)展)。

        4.新聞教育為新聞隊伍專業(yè)化提供了新生力量

        中國新聞教育發(fā)軔于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即在民國創(chuàng)立時中國還沒有新聞專業(yè)教育。1920年至1927年,全國先后有12所高等學校成立新聞系科。24到1936年底,全國高校中有23個新聞系科,1928年后創(chuàng)建的14個。25有較大影響的如燕京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新聞系及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由于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新聞專業(yè)教育陷于停頓狀態(tài)。只有顧執(zhí)中于1928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民治新聞學院(上海民治新專)一直堅持辦學,貫穿整個民國南京政府時期。民國時期新聞教育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既為當時新聞隊伍提供了新生力量,也奠定了新中國新聞專業(yè)隊伍的基礎。民國時期新聞教育的歷史貢獻是不應被忘記的。

        四、結語

        假如民國創(chuàng)立后一直遵循孫中山的“民主共和”建國方略及對“三民主義”重新解釋后制定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方針建設發(fā)展——沒有出現(xiàn)袁世凱竊國和北洋軍閥混戰(zhàn),沒有國民黨反共“清黨”和“一黨治國”,沒有日本全面武裝入侵,沒有蔣介石集團在抗戰(zhàn)勝利后發(fā)動內戰(zhàn),致使國家和民族遭受政治分化和社會動蕩、外交挫折及巨大經濟損失——民國時期新聞業(yè)應該可以發(fā)展得更快更好。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無法改變,未來可以創(chuàng)造”。研究歷史是為了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研究民國新聞史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既不能要求當時的人們做我們現(xiàn)在做的事,也不能用現(xiàn)在的標準評價當時的事和人,而應該把當時的人和事放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依據(jù)當時學術、社會、民族的是非標準予以盡可能客觀、全面和公正的歷史評價。唯有這樣,才能避免歷史的虛無主義,才能使民國新聞史研究的結論符合當時的歷史,也才能無愧于先人和經得起歷史檢驗。

        注釋:

        ① 王詠梅:《研究民國新聞史的新資料——讀〈胡政之文集〉》,《新聞記者》,2007年第8期。

        ②1315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8、734、683-684頁。

        ③142124 吳廷?。骸吨袊侣勈沸滦蕖罚瑥偷┐髮W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130、106、362、232頁。

        ④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史》(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版,第102頁。

        ⑤ 丁淦林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頁。

        ⑥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上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52頁。

        ⑦ 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第一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頁。

        ⑧ 費成康:《孫中山與〈鏡海叢報〉》,載《鏡海叢報》(影印本),澳門基金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8頁。

        ⑨ 孫中山:《香港興中會章程》,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2頁。

        ⑩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8-18頁。

        (11)馮自由:《中國革命運動二十六年組織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第14頁。

        (12)孫中山:《倫敦被難記》。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2頁。

        (16)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9月2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

        (17)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修訂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頁。

        (18)李龍牧:《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88頁。

        (19)方漢奇等編著:《中國新聞事業(yè)簡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165頁。

        (20)方方:《中國紀錄片發(fā)展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

        (22)黃卓明:《中國古代報紙?zhí)皆础?,人民日報出版?983年版,第162頁。

        (23)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頁(注)。

        (25)李建新:《中國新聞教育史論》,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頁。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項目編號:13&ZD154)、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研究”(項目編號:13AXW0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叢報新聞史新聞事業(yè)
        中國新聞史研究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傳媒(2023年4期)2023-04-05 03:25:57
        論《中國叢報》的歷史及其文化價值
        唐都學刊(2021年5期)2021-09-07 09:39:48
        社會歷史語境下淺析《大公報》在中國新聞史教學中的價值
        新聞傳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50
        市場經濟對新聞事業(yè)的影響
        新商務周刊(2018年4期)2018-12-08 17:52:21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新疆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新聞傳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我國首發(fā)新聞事業(yè)整體發(fā)展報告
        聲屏世界(2015年1期)2015-03-11 18:31:23
        近代來華傳教士對《三國演義》的譯介——以《中國叢報》為例
        媒介生存:關于新聞史研究本體的思考
        中國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博覽群書(2011年10期)2011-06-05 00:57:32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4hu四虎永久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激情人妻网址|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体验试看120秒| 亚洲VA不卡一区| 女同欲望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 天天爽夜夜爱|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视频不卡| 女同同志熟女人妻二区| 九九热线有精品视频86|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av| 91九色免费视频网站| 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草莓视频成人| 99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视频|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日本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熟妇五十路六十路息与子| 日韩最新av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mp4|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东风日产车是不是国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