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婷
(鹽城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聲樂教學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構建
何婷
(鹽城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聲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聲音特點、聲樂基礎、文化修養(yǎng)、性格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改進考核方式。要將因材施教用到實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模式,即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授課形式、找準學生特點、建立規(guī)章制度,同時應該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保障因材施教的有效開展。
聲樂教學;因材施教;聲樂改革;教學模式
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關鍵在于能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聲樂教學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而因材施教主要是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fā),要求教師區(qū)別對待、有的放矢地進行差異化教學。因此,將因材施教應用到聲樂教學課堂,有利于提升聲樂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探索因材施教與之相結合的規(guī)律,建立聲樂教學因材施教的新模式,對于消除“一對一”傳統(tǒng)聲樂教學模式的弊端,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聲樂教學包括“教唱”和“學唱”兩個方面,“教唱”是指聲樂教師傳授聲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學唱”是指聲樂學生掌握聲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長期以來,聲樂教學廣泛采用“一對一”形式,課堂上教師過于注重“一言堂”的“教”和“千篇一律”的“教”,重“教唱”、輕“學唱”的現象比較普遍。比如,注重聲樂課的教學研究,完善聲樂教學曲庫,開展聲樂教學評比等,主要是規(guī)范“教唱”的環(huán)節(jié),使教師“教”的更出色、更有效,而較少涉及“學唱”的問題。這樣做的結果常常是教師“教唱”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的“學唱”效果卻不明顯。
毫無疑問,對于教育來講,“教”的環(huán)節(jié)很重要,但要實現教育目標,最終還是依靠“學”來體現,通過“學”的成效展示“教”的效果。所以,聲樂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教唱”階段,而應該更重視“學唱”的成效,通過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聲音特點開展因材施教,以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風格。
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1]聲樂教學,由于學生個體的特殊性,要求針對包括嗓音條件、聲音特點、聲樂基礎、文化修養(yǎng)、性格愛好等差異,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需要尊重個體差異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這就要求在聲樂教學中,不能套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公式,而應該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正確估量材的能力、性格、志趣,實施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應該尊重學生聲樂器官的差異?!叭祟愒趶氖氯寺暩鞣N藝術形式(聲樂、戲劇、曲藝、話劇、朗誦、廣播、影視等)的表演時,用的都是與生俱有的自身‘樂器’——嗓音”[2]。但是,每個人的嗓音條件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天生就音色亮、音域寬、音量大,有的人天生就音色啞、音域窄、音量小。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聲樂器官的基礎上,發(fā)現每個學生聲樂器官的特點,揚長避短地施教。其次,應該尊重學生個性風格的差異。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容易形成迥異的演唱個性風格,而不同的演唱風格本身并無好壞之分。聲樂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學生個性風格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演唱風格。最后,應該尊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差異?,F在,大多數高校音樂院系的招生已經遍布全國各省市。由于經濟水平、區(qū)域差異、學校和家庭重視程度不同等原因,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應該尊重這種差異,不要鄙視音樂素養(yǎng)薄弱的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
2.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體學生
不少人將因材施教中的“材”狹隘地定義為才華和出眾的能力,對某方面先天稟賦條件比較好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yǎng),讓他們“學早一點、學多一點、學深一點”,而對“四平八穩(wěn)”、沒有“材”的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這對培養(yǎng)特長生、培養(yǎng)精英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符合教育大眾化的要求。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具有演唱天賦的學生脫穎而出,又要讓“普通”學生找到聲樂學習之道。值得強調的是,學生有才華和有特點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教師應該將因材施教中的“材”看作為聲樂學生的演唱個性風格和特點,而不是僅為先天的嗓音條件和良好的音樂感覺。只要學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風格和特點,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嗓音條件、演唱天賦和才華,聲樂教師都應該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聲音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嗓音亮點,挖掘學生的演唱潛能。
3.因材施教需要改進考核方式
當前,高校聲樂課程考核通常采用學生舞臺演唱(獨唱)、聲樂教師集體評分的形式??己朔绞阶鳛榻處熃虒W和學生學習的“指揮棒”,這種考核形式就決定了學生只能苦練規(guī)定聲樂教學曲目,最終導致學生“萬人一腔”“萬人一調”。出現這樣的窘境,主要是有些人簡單地認為,在聲樂教學中開展因材施教,只要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就行了,而忽視了考核形式的“指揮棒”作用。因此,高校應該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改進考核方式,比如適當增加學生個人演唱會、比賽、演出和社區(qū)聲樂培訓、教學等個性化考核形式,確保因材施教取得實實在的成效。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來授課。但是,要將因材施教用到實處、落到實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模式。唯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轉變教學理念
在聲樂教學中開展因材施教,首要應該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樹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即教師不再是一味說教的角色,強調教學的“面面俱到”,而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心里素質、個性特征等實施個性化的教學,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和精準度。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份授課曲目和一些聲樂理論研究專題目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從中選擇一組曲目和專題進行演唱和研究,并在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努力成為自己的“拿手曲目”和代表研究成果。這樣做能調動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和開展聲樂理論研究的主動性。
2.改革授課形式
聲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目前,絕大多數聲樂課還是以“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師一邊彈鋼琴、一邊做示范,指導學生發(fā)聲和演唱。這無疑有利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和“對癥下藥”。但是可能面臨的問題是,聲樂教學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比如解決“啞音”“喉音”“鼻音”“白聲”的方法,教師給不同的學生授課需要講授好多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主動改變授課形式,對患有同一類“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的學生進行歸類,然后開設小組課,著力解決一些共性的問題。同時,根據情況需要也可以開設大課、集體課,講授聲樂理論基礎知識諸如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共鳴器官的構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為學生掌握聲樂技能提供理論輔助。
3.找準學生特點
找準“材”的個性和特點,是“教”的前提和基礎,不然因材施教就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聲樂大師沈湘教授曾指出:“因為嗓子條件不一樣,所以唱的聲兒是一個人一個樣。不要拼命去模仿別人,要唱出自己的聲音特點。藝術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失去了個性,也沒有什么吸引力了。”聲樂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特點。聲樂教師應該找準每一個學生的聲音特點和個性特點,充分估量學生的演唱能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有針對性地教學。找準學生特點,首先是對學生進行準確的聲部鑒定,這個關系到學生聲樂學習的前途和藝術生命的未來。其次是看準學生的風格路線,判斷學生適合哪一種唱法。最后是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意志品質、學習態(tài)度等,運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大膽歌唱。
4.建立規(guī)章制度
因材施教涉及的面比較廣,包括對學生演唱聲部的鑒定、演唱風格路線的培養(yǎng),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制定長計劃、短安排的個性化教學計劃和個性化考核方案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當前,聲樂教學仍然以“一對一”小課形式為主,其表現形式還是教師的“一言堂”與“滿堂灌”。如何面向不同特點的學生真正進行因材施教,是一件復雜和困難的事情,迫切需要制度支持,否則因材施教往往會流于形式,很難實現。尤其不改革考核制度,因材施教都是空談。比如,對參加合唱團、樂隊的學生,對參加各項聲樂賽事并獲獎的學生,可以適當變通認定學分。這些做法要固化下來,形成日常的教學規(guī)章制度,以確保因材施教的效果。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聲樂教學“一對一”的特殊形式,決定了“教”與“學”雙方只有積極配合,才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關系融洽,教師提出的要求學生接受性最強。如果“教”與“學”雙方發(fā)生矛盾,學生就會排斥教師,對聲樂學習失去興趣,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聲樂教師應該把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以個人好惡、學生自身條件差異區(qū)別對待學生,更不能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另眼看待不同學生,否則因材施教不可能真正進行。
2.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
情緒對聲樂學習和歌唱表演有著重要的影響?!胺e極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可以激起歌唱各個器官積極運動、身體動作充分展示,使聲音和形體表現上協(xié)調一致,使歌唱者在良好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聲樂學習及演唱,從而使歌唱者達到最佳的演唱效果。”[3]因此,聲樂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依據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對于演唱能力較弱的學生,一般不要選擇難度太大的演練曲目。教學中以引導、鼓勵為主,讓其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演唱能力較強的學生,選擇曲目難度要大一些、藝術性要高一些,讓這部分學生“跳起來摘桃子”,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斗志。
3.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古人云:“欲速則不達。”聲樂學習更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大家知道,聲樂學習大致要經歷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教師應該掌握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的進展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由易到難的學習進程中,不斷樹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狀態(tài)。
[1]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40.
[2] 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9.
[3] 張快彩.積極情緒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與誘發(fā)[J].音樂創(chuàng)作,2013(11):156-157.
〔責任編輯:王建霞〕
G420
A
1003-6873(2015)04-0059-03
2015-05-10
鹽城師范學院教學研究課題“轉型背景下聲樂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研究”(14YCTCJY025);鹽城師范學院人文社科立項項目“聲樂教學質量保障:當前經驗與實踐探索”(14YCKW034)。
何婷(1981-- ),女,湖北武漢人,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聲樂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