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千年,其間產生很多包括生產方式、生活觀念、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內容。傳統(tǒng)文化是相對于現(xiàn)今而言的,是我們的祖先在過去較長時間段的歷史發(fā)展中慢慢形成并保留下來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在重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開始提升德育的重要性?!拔逵恕笔侵附虝?、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和實踐育人五個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精神,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國際國內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研究和實踐領域又提出了“環(huán)境育人”的觀點。2012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等七部委又聯(lián)合發(fā)文:《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實踐育人”又被提到了應有的高度。而“五育人”中有很多方面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相通的,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則、孟母三遷、知行合一等等。孔子在《論語·里仁》中也說:“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與其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為伴、為友”。所以在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強調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自覺把握道德的底線,努力做一個仁德之人。高校是一個學生成長的地方,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和實踐育人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演變,無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還是學校教育思想的完善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這些結合點的整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我國教育的理念和途徑。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與教書育人
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原則的實踐者。教師要以身作則,就要言傳身教。“言教”在于說理、講授,而“身教”在于示范,指導學生的行為。當然,在二者之間孔子傾向于后者,他強調身教,教師更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給學生作出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教師的言行要一致,在學生中樹立威信,這樣才能發(fā)揮“教”的作用。教學有方法,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等。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認為,教師的職責重在傳道,授業(yè)是為傳道服務的。教書育人重在育人,教師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良師。孟子說:“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保ā睹献印るx婁下》)他認為道德修養(yǎng)高、有才智的教師不斷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養(yǎng)和影響他人,社會就會有更多的賢才,這突出了教師的育才作用。同時,荀子對教師的道德品質提出了兩點明確的要求:一是“耆艾而信,可以為師?!保ā盾髯印ぶ率恕罚┘从胸S富的閱歷和崇高的威信,德高望重是為師必備的條件之一。二是“以善先人者謂之教”。(《荀子·修身》)即教師首先要具備善的品質,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人。教師在教育中應起主導作用,還應把德育融入于智育之中,道德教育通過智育進行。這對今天的“素質教育”仍有啟發(fā)借鑒意義。
二“人本管理、人為為人”與管理育人
在中國的古代,存在很多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其中影響較大的屬儒家學派“以人為本,道德教化,以仁愛治天下”?!靶藜喊踩恕保ā墩撜Z·憲問》)也是對以人為本的間接闡述,意思是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身為管理者要首先管理好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仁義道德,而后再去要求別人,帶動被管理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在高校中,身為人師,要倡導人性管理,自身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苛刻于學生,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要對被管理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管理對象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有什么樣的特點,應該實行什么樣的管理制度,在了解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自由的基礎上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這樣更體現(xiàn)管理的針對性,當然每一個管理者也處在被管理之中,他們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也在影響著被管理者。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在1 985年為《有效的管理者》一書再版作序時說:“一個有能力管好別人的人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為好的管理者。”所以,在高校中,管理者如果不能管好自己,那么就不會給學生樹立起一個榜樣,也就無從談起管理育人了。從管理的角度看,管理更是一種自我管理,管理者要專注于自身的修養(yǎng),管好他人的基礎是管理好自我,由個人發(fā)展去帶動整體進步,才能體現(xiàn)“人本管理,人為為人”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提升學校發(fā)展后勁的重要前提。
三“樂善好施、溫和禮讓”與服務育人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意思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而高校的服務涵蓋了學校的方方面面,后勤、圖書館、校醫(yī)院等等,也涉及到學校的很多崗位。廣義上說,學校就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是被管理者,也是被服務者。所以在校的工作者肩負著管理和服務育人兩個方面?!熬犹幑?,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保ā墩撜Z·子路第十三》)意思即為:“平時接人待物要保持一種恭恭敬敬的禮貌態(tài)度;每做一件事,不管事大事小,內心都要保持認真敬重的態(tài)度,盡心盡力把事做好;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以忠誠為本,誠心誠意,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這些原則都不可離棄違背?!彼宰鳛楣芾矸杖藛T要時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們的廉潔自律、溫和禮讓、盡心盡力,他們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能對學生起到一種榜樣示范的作用,給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要盡心盡力、細致入微地服務,態(tài)度溫和地為大學生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自尊自重、腳踏實地,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樹立育人意識,給學生做出努力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榜樣。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與環(huán)境育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意思是講“蓬昔日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币簿褪潜扔魅松钤诤玫沫h(huán)境里,自然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長,反過來如果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huán)境里,也會隨著污穢環(huán)境而變壞。育人環(huán)境是一個龐雜而復雜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包括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周圍現(xiàn)實,也包括起間接作用的一切客觀因素;既包括天然的環(huán)境部分,也包括已經改造的環(huán)境部分。大學校園環(huán)境是積極向上的,校園風貌是朝氣蓬勃的,當代的校園不僅僅是一個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更是一個推動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地方,文化是無聲的,但其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動員力?!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保ā蛾套哟呵铩绕隆罚┩瑯拥乃?,生在哪、長在哪很受環(huán)境的影響,當然人也同樣。校園中文明、和諧的人際關系,舒適、高雅的設施環(huán)境,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的成長,不管是可以看見的物質、設施環(huán)境,還是看不見的人際、制度、網絡環(huán)境,這些都不可或缺地被包含在校園環(huán)境中,海納百川的校園文化使當代大學生形成了一個有活力的集體,在高校不僅要培養(yǎng)他們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能力,更要培養(yǎng)他們優(yōu)良的品德和素質。把德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之中,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們更加能接受,達到潤物無聲的目的。
五“知行結合、以行為本”與實踐育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爸?,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保ㄖ祆洹吨熳诱Z類》卷十四)意思是講對于知識而言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代大學生,尤其是中國的大學生最欠缺的就是實踐和動手能力,要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實踐出真知”,參加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們更好地靈活運用知識,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觀也在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認知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鬃诱f“納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yǎng)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畫旨》)?!安宦劜蝗袈勚?,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因此在學習知識過后,定要邁向實踐的第二步。學校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按照學生所學的專業(yè)聯(lián)系實踐地點,在學校舉行小的實踐活動,就是學生步入社會的第一步,慢慢適應大型活動,集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們在活動中鍛煉操作能力,注重實踐的科學化,增長知識才干,感悟人生真諦,真正地提高實踐育人的實效性。
總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標記,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也是現(xiàn)如今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點?!拔逵恕敝械慕虝?、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及實踐育人,不僅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在德育思想與傳統(tǒng)德育思想的結合,研究這些結合之處,對于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我們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教育思想也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陳文江.高教戰(zhàn)線要全面準確把握黨的十八大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 2013(4).
[2]段麗君.試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