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勞教時代的制度選擇
李向宇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廢除之后產生了原適用對象如何分流的問題,現在的主要的觀點有三種,分別是引進國外相近似的手段,以保安處分替代勞動教養(yǎng);利用國內現有的條件和模式,用社區(qū)矯正制度替代勞動教養(yǎng);將原適用對象直接適用刑法和治安處罰法等法律,無需設置新的替代措施。三種措施各有優(yōu)劣,正確認識不同措施的具體情況有助于我們設置合理的制度來保證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廢除后的對象分流問題,借以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關鍵詞:勞動教養(yǎng);保安處分;社區(qū)矯正
中圖分類號:D926.8
作者簡介:李向宇(1990-),男,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3級研究生,刑法學專業(yè)。
勞動教養(yǎng)制度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制度,借據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和時代需求而產生,在治理違法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秩序方面曾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其具有法律依據缺失、法律性質不明確、適用對象隨意性大、處罰過于嚴厲等多種缺陷,隨著我國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的加快,經過業(yè)內學者數年的呼吁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已于2013年12月28日被正式廢止。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廢止后其原來所適用的對象應該如何處理?勞教制度的替代措施都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針對學界爭論最多的幾種解決措施,本文將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以期找出替代勞動教養(yǎng)制度最合理的方案。
一、保安處分制度
保安處分是指,為了實現特殊預防,以人身危險性為適用基礎,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特定人所采用的,以矯正、感化、醫(yī)療等方法,改善適用對象,預防犯罪的特殊措施。其適用對象包括犯罪行為人和有犯罪嫌疑或妨害社會秩序嫌疑的人。很多學者認為,國外的保安處分制度的適用目的和適用對象與勞動教養(yǎng)制度都有相似之處,主張以保安處分制度取代勞教制度。
贊成保安處分制度的學者認為,我國的勞教制度與保安處分制度在適用目的和適用對象上具有同源性,可以轉化適用,并且保安處分制度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有廣泛采用,這樣可以使我國實現與國際制度的接軌。而保安處分制度自身作為一種獨立于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之外的第三種體系,也可以很好的彌補二者的不足,起到緊密銜接三種制度而又各自獨立執(zhí)行的目的。保安處分制度建立后,不僅可以將原來勞教制度中的適用對象納入其中,也可以將刑法輕微刑事犯罪和嚴重違法行為納入,使其成為相對獨立,內容充實的統一處罰制度。
但是,保安處分制度也并非十全十美,國外刑法上的保安處分對我國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在適用前提、理論基礎、適用目的、適用對象上都缺乏借鑒的客觀基礎,尤其是國外適用保安處分的前提是構成犯罪。
首先,保安處分制度立足于社會防衛(wèi)論,著眼于行為人的危險性格,是針對行為人的危險行為的一種預防措施,而勞教制度的性質是行為之后對于行為人的一種懲罰措施。
其次,保安處分制度與我國違法行為處罰體制并不兼容,保安處分制度要求實行二元刑罰體制,在我國目前的一元刑罰體制中原本就不存在,創(chuàng)立全新的保安處分制度就需要對我國的現行刑罰體制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改,這項工作將會是浩繁而巨大的,所取得成效也未必能達到預期。
再次,我國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與保安處分制度還是有區(qū)別的,并不能進行簡單的替換,比如在適用對象上,勞教制度的適用于違法但不構成犯罪、不需進行刑罰處罰的人,而大保安處分制度則適用于“行為時犯罪或者準犯罪”的人,二者對行為的性質要求不同。如果設立保安處分制度,就不僅需要對刑法中犯罪構成的內容和罪名進行調整,還需要對刑事訴訟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相關的內容進行修改,牽扯的內容過于廣泛。
二、違法行為矯治制度
用違法行為矯治制度替代勞教制度是另外一種呼聲很高的主張。這種教育矯治措施是獨立于我國現行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體系之外的一種獨立的法律處分,是一種強制性教育措施。很多學者主張制定《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藉此建立一種教育矯治措施替代勞教制度作為刑罰和治安處罰之外的第三種處罰措施。此種制度一度被認為最有可能取代勞動教養(yǎng),第十一屆、十二屆兩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都將《違法行為矯治法》列入立法計劃,學界也對此抱有很大期望。但是這項立法計劃卻因為對于矯治主體應由法院還是公安機關來承擔的問題爭論不休而難產。
贊成實行違法行為矯治制度的學者們認為違法行為矯治法的核心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對于違法行為矯治法的定性應該是強制措施,這是調整后的法律體系決定的,違法行為矯治法的適用對象是不構成犯罪的行為,因此不能納入刑法制度中,而其性質更加傾向于行政強制措施。這樣也符合我國的輕刑化的發(fā)展趨勢,縮小犯罪圈。
違法行為矯治制度縱然認同很高,但是其在具體的適用中還是具有一些問題的,《違法行為矯治法》經過十年的討論而至今尚未頒布就是這些問題和癥結的一種體現。
首先就是對于矯正主體的爭論,究竟應該是由原來承擔勞動教養(yǎng)決定權和執(zhí)行權的公安機關承擔,還是由法院來承擔就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關系到違法行為矯正制度的合法性和在執(zhí)行過程中的公正與效率以及國家有關部門權力分配等眾多的問題,也正是這個問題直接導致了《違法行為矯治法》至今難產。
其次,違法行為矯治制度的適用對象也不合理,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的目的是對有人身危險性人員進行調控,其針對的是再犯的人身危險性,并未包括初犯危險性的人員,所以一部違法行為矯治法未必能夠取得有效的調控。在適用對象的組成上,勞動教養(yǎng)廢除之前,吸毒人員在勞教人員數量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但禁毒法已經頒布實施,吸毒者從被勞動教養(yǎng)變?yōu)閺娭聘綦x戒毒,勞動教養(yǎng)功能被分解后似乎就沒有了存在乃至于立法的必要。
再次,進行違法行為矯正制度的立法還需要考慮普通群眾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違法行為矯正制度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勞教制度之前因其種種缺陷和濫用已飽受詬病,而違法行為矯正制度從制度性質上和管理體例上都與之非常相近,之前在甘肅、山東、江蘇、河南的四個城市啟動勞教改革試點中,試點工作由“違法行為矯治委員會”負責,但其具體的辦事機構和地點仍舊在公安機關,這就難免有“換湯不換藥”之嫌,也容易使人們產生抵觸心理。
三、以現有法律吸收勞教制度
因為勞動教養(yǎng)制度在構造上與現行刑法和治安處罰法具有同源性,所以,也有學者主張用刑法和治安處罰法吸收勞教制度的內容。具體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刑事化處理、行政化處理、刑事化和行政化雙重處理。
這種處理方案可以節(jié)省立法的成本,無需出臺新的立法。根據行為不同的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屢次實施行政違法行為,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增設更嚴厲的治安行政處罰,比如延長行政拘留時限、提高罰款額度等,震懾教育違法嫌疑人。對于涉嫌刑事犯罪行為,增加更輕微的犯罪種類,增設更為輕微的刑罰種類。同時,設立“治安法庭”或者“輕罪法庭”,按照刑事訴訟法追究刑事責任,適用簡易程序、特別程序審理。這種處理方案表面看起來簡單易行,但是實際執(zhí)行起來卻有很大的隱患。
首先,將一部分違法行為由治安管理處罰法調整,這樣勢必會擴大其適用范圍。并且,一般被勞教的行為相比于被治安處罰的行為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造成的后果也更加嚴重,處罰的力度就要相應加大。但是,勞教制度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機關缺乏剝奪限制人自由的權力合法性,現代人權原則認為,剝奪和限制人的自由的權力只能有由司法機關來行使,即只有人民法院享有。因此,如果貿然延長行行政拘留的期限,勢必會造成行政機關的權力過大,不僅無法解決處罰程序正當性的問題,也與國際社會的人權原則和現代法治的發(fā)展趨勢相悖。
其次,將一些較為嚴重的違法行為納入犯罪體系,接受刑法的調整,這樣的方案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用刑法調整必然要擴大犯罪圈,這樣不符合我國輕刑化的刑法理念,也與刑法的謙抑性相悖,故而有學者提出了輕罪制度,主張應對我國刑法結構進行調整,制定《輕犯罪法》,將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勞動教養(yǎng)法規(guī)中所規(guī)定的各種危害行為,納入輕犯罪法中。但這樣也會造成了犯罪圈的擴大,縱然是輕罪,可在一般民眾的眼中犯罪就是帶著負面的道德評價,也很難去區(qū)分輕犯罪與普通犯罪,行為人的社會評價就會降低。此外關于前科制度的調整也勢必要開展,是否應該保留前科?具體的尺度如何把握都是復雜的問題。并且將輕犯罪納入到了刑法體系之中,就必然要對犯罪的定義,分類和構成要件進行調整,也要對刑罰體系進行修改,這樣整個刑法體系就需要進行變動,甚至和刑法相關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所以其所牽扯的問題將十分龐雜。
四、對于制度選擇的建議
綜上而言,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討論最多的三種替代勞動教養(yǎng)制度的措施,各有利弊,沒有一種措施是完全適合取代勞教制度的。筆者認為,單純的一種制度或者措施恐怕難以實現妥善銜接勞教制度,完成過渡目的,學界對以上幾種措施爭議的焦點無非就是哪種優(yōu)點更加突出,既可以對勞教對象進行分流,又不用對我國現有法律制度進行大的變動。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認為,三種處理措施中,應該以內部吸收為原則,兼采設計新制度的方案。具體說來,就是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用現行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來盡可能的吸收原勞教制度所適用的違法行為。但是這種吸收不能是簡單將勞教適用的行為分為輕重兩部分來吸收,而是要根據具體行為的不同社會危害性來做出具體的安排。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犯罪所采用的是定性與定量雙重標準,許多的犯罪的構成都需要“數額較大”、“情節(jié)嚴重”等要件,所以,可以納入犯罪體系的行為首先應該是在定性上就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的成立要件的,再對行為的定量做出嚴格的規(guī)定就可以實現既懲治了違法行為又不會造成犯罪門檻過低的目標。相對應的,對于一些性質不嚴重的輕微危害行為可以減輕處罰,接受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調整。這種處理方式可以稱之為“重者從重、輕者從輕”的處理原則,這樣可以避免對刑法和行政法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整,也可以使行為人得到應得的懲罰。
經過《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內部吸收之后,剩余的一些中間地帶的違法行為可以考慮通過違法行為教育矯治制度或者保安處分制度進行調整。目前,在我國已經有了一些社區(qū)矯正機構,縱然在權利歸屬設計和實際運行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社區(qū)矯正機構目前還是主要適用于執(zhí)行管制、緩刑、假釋、剝奪政治權利、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等,從性質上還是刑罰的一種執(zhí)行方式。未來的運行中,可以適當擴大社區(qū)矯正制度的適用范圍,一些由行政機關處理的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也可以社區(qū)矯正機構執(zhí)行。
[參考文獻]
[1]儲槐植,張桂.關于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立法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J].中國司法,2010(07).
[2]張明楷.犯罪定義與犯罪化[J].法學研究,2008(03).
[3]陳瑞華.警察權的司法控制——以勞動教養(yǎng)為范例的分析[J].法學,2001(06).
[4]姜明安.勞教制度應朝司法或準司法方向改革[N].檢察日報,20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