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燕
當學生在學習一種新語言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常常犯錯,有些錯誤甚至“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你糾正了一次,他還會犯第二次、第三次……過去的英語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習慣”,學習正確的語言知識,教師對學生的錯誤采取“有錯必糾”。筆者自己曾經(jīng)也不厭其煩地這樣做過,盡量不讓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希望能將各種錯誤扼殺在搖籃之中,可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廂情愿,學生并不領(lǐng)情,錯誤依然故我。
糾錯中培養(yǎng)好習慣
案例一:牛津版2A Unit4 Clean the table,please.的新單詞教學時,筆者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當剛出示sofa的圖片時,許多學生就坐不住了,紛紛讀了起來,可能是他們在課外培訓班學過,根本不想聽范讀,爭先恐后想表現(xiàn)一下自己。但其實,很多學生的發(fā)音都有問題。筆者本想來一句“one, two, three”制止他們??煽此麄冏x得那么起勁,就臨時改變策略,請讀得最起勁的學生起來讀,他把后半個音讀成了/fa:/。聽完他的讀音,筆者評價:“很接近,可惜不標準?!币宦犨@,馬上又有小手舉了起來,當一連3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評價后,學生們開始思考起來了:“到底哪里不對呢?”剛才亂哄哄的場面逐漸安靜下來,筆者馬上抓住機會說了一句:“Listen!”學生們迫切想知道正確讀音,所以都開始注意傾聽,這時筆者沒有馬上點擊讀音,而是停了數(shù)秒,讓靜聽的氛圍更濃厚一些。當點擊完3遍正確發(fā)音后,學生們紛紛舉起了手,這次被請到的學生讀得很標準,筆者大大表揚了他的認真和細心。
嘗試中體悟語法規(guī)律
案例二:牛津版6A Public signs新單詞和新句型的教學中,有一個難點:“No加動詞現(xiàn)在分詞”構(gòu)成的告示牌語后面的動詞要用“現(xiàn)在分詞形式”,而在句型It means you shouldn't…后面則要用動詞原形。學生常常會在這一點上產(chǎn)生混淆。雖然筆者知道學生會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錯誤,但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沒有預防,而是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自由交流,在交流表達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了動詞使用錯誤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把shouldn't、should后面的動詞加了ing。這時,筆者也沒有馬上給出規(guī)律,而只是口頭糾正,讓學生不停去“碰釘子”,在不斷出錯、糾正后,慢慢地悟到其中的規(guī)律。最后在課快結(jié)束時,終于有個學生忍不住提出問題:“教師,為什么上面的這些詞中要加ing,而下面的shouldn't、should后面的這些詞不加呢?”“你觀察真仔細,還能大膽提問!”筆者立刻表揚他。但這時還是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不一會兒,有學生舉手說:“老師,上面那些有ing的詞組里都有No,而下面的句子里都用了shouldn't、should?!薄澳闾袅?!”筆者表揚他,同時總結(jié)道:“No后面的動詞要加ing,shouldn't、should后面動詞要用原形?!碑斶@個規(guī)律呈現(xiàn)時,已是水到渠成。
在現(xiàn)實體驗中學習
案例三:譯林版四年級上冊Unit6 At a snack bar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單詞和句型點餐,筆者設(shè)計了一個表演活動:邀請你的朋友去小吃店用餐。為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筆者邀請幾位學生和自己一起示范表演,筆者的角色是服務(wù)員,學生們開始商量點餐,3位同學各自說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筆者一看時機差不多了,就走過去問道:“Can I help you?”其中一位學生說道:“Two hamburgers, some noodles and two milk, please.”雖然在教學中筆者提醒了milk這類不可數(shù)名詞的用法,但畢竟是新知,而且母語中沒有相關(guān)的語言經(jīng)驗,所以學生犯這樣的錯誤在所難免。當聽到學生這樣的點餐,筆者腦中飛快地思索,是指出學生的錯誤,還是忽略學生的錯誤,還是有更好的辦法。就在思索的霎間,眼角瞥見角落里發(fā)給學生吃的兩箱牛奶,筆者靈機一動,答了一句“OK.”隨后,將漢堡和面條的圖片“端給”學生,并夸張地將兩箱牛奶搬到學生面前,說到“Here you are.”下面的學生們看到筆者夸張的表演都樂了,而臺上的學生看到那兩箱牛奶,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糾正道“Id like two glasses of milk.”于是筆者撤下兩箱牛奶,“端上”兩杯牛奶,表演圓滿結(jié)束。
在交流中建立自信
案例四:牛津版4B Unit1A new student詞句教學的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設(shè)計了用新句型討論“喜洋洋”動畫中人物的拓展練習活動。這些深受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交流熱情,很多學生舉手。筆者為了讓這個活動開個好頭,有意請了一位學優(yōu)生??墒浅龊跻饬系氖?,這位學生胸有成竹地站起來,說了半句卻語塞了。這情況出乎筆者的預料,筆者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下去,沒細想這位學生說不出來的原因,直接請了下一位學優(yōu)生。第二位學生不負重望,很順利地說出了句子?;顒泳痛藷釤狒[鬧地展開了。
教師不能把錯誤看作絆腳石,為了讓學生少犯錯誤而直接把正確的知識告訴他們;也不能為了怕學生犯錯誤而直接將知識“奉上”,這樣只會使學生學習更被動,從而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識和愿望。學習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出錯是學習成長中必然的經(jīng)歷,教師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包羅萬象的氣魄、指點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寬容、接納、化解學生各種錯誤,讓錯誤成為教學的資源,讓錯誤成為英語教學的生長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練塘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