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
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人們對有興趣的東西往往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并產生某種肯定的情緒與體驗。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必須平時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于閱讀。通過課內外閱讀銜接,促使學生更深刻理解課內知識的內容,拓寬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為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開辟一方天地,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課內外閱讀銜接,必須找準興趣激發(fā)點。
比如教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走進蕭紅的內心世界,引發(fā)學生閱讀《呼蘭河傳》的興趣,在教學課文3~12自然段時,教師出示《呼蘭河傳》中的幾個片斷的大意:其實,我在園子里做過的事兒還有很多很多!曾經我追根究底問祖父園子里的櫻桃樹為什么不開花不結果,曾經有一次祖父拔草時,我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還以為是因為春天雨水大,園子里的玫瑰花開得香呢……如此過渡不僅自然,營造意境,而且為深化“有趣”與“自由”這一中心做了鋪墊。
再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用投影出示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并且讀了其中的一段文字。
師:1879年3月,法布爾用積攢下的一小筆錢,在小鄉(xiāng)村塞里尼昂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荒地上的老舊民宅,他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 ——荒石園。下面老師給大家讀一段《昆蟲記》中關于蟬的一段描述:“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厭惡它歌聲中的煩吵浮夸。因為它掘土四年,現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與飛鳥可以匹敵的翅膀,在溫暖的日光中沐浴著。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p>
當同學們聽得興致正濃時,教師問了他們三個問題:“你們覺得法布爾怎樣?”“你們想看《昆蟲記》嗎?”“想從中了解什么呢?”頓時課堂上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對《昆蟲記》一飽眼福的愿望很快化為課后到圖書館去借閱《昆蟲記》的沖動,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閱讀一段時間后,再組織交流收獲、體會,課外閱讀會成為學生興趣盎然的事。
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動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竹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