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摘要:唱法作為音樂中的一種表現輸出形式,固然也與不同國家范圍內的民族風情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的民族唱法歷經漫長的發(fā)展,及至今天實現了一個空前的演繹高度。本文就以中國現代藝術領域中對傳統(tǒng)民族唱法的繼承與發(fā)展為探尋焦點,分析民族唱法的發(fā)展趨向及其與傳統(tǒng)藝術之間的融通關系。
關鍵詞:民族唱法 ?繼承 ?發(fā)展 ?音樂
唱法作為民俗藝術與大眾音樂的基本表現形式,除了具備演唱歌手個性稟賦方面的風格因素外,更存在著民族發(fā)展脈絡的痕跡烙印,體現出強烈的社會歷史感和橫縱向發(fā)展的趨向特征。不同的民族基于各自的經濟基礎、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或地理環(huán)境,在唱法藝術的表現中也體現出別具一格的“最炫民族風”。
一、中國民族唱法的發(fā)展歷程
(一)古代民族唱法的發(fā)展
唱法作為一門藝術,伴隨著社會的產生而出現。不論是加拿大民歌《紅河谷》,還是西班牙民歌《雅拉瑪》,抑或是俄羅斯民歌《三套馬車》,都稱得上是對本國家或本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的展現。中國也是如此,早在奴隸社會之前便有《臘辭》、《擊壤歌》、《彈歌》等相繼問世,隨后,《詩經》中的國風部分、屈原師徒的楚辭、兩漢樂府詩等文藝體裁的先后問世,極大地豐富了古代的民歌創(chuàng)作藝術。漢武帝即位后設“樂府”官職,采集民間歌謠進行演唱加工,開了民族唱法實現官方化的先河。經過兩千余年的漫長發(fā)展,特別是元、明、清三個民間曲藝文化最為興盛的三個朝代,民間戲曲或歌舞等日益繁榮興盛,演唱技巧更加精益求精,并形成了各地區(qū)不同的演唱風格。而這些,都是民族唱法的歷史淵源和傳統(tǒng)積累。
(二)當代民族唱法的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民族唱法開始逐漸走向專業(yè)化。部分音樂院校開設了民族聲樂課程,設立了民族聲樂研究機構。在繼承傳統(tǒng)的戲曲、說唱、民歌發(fā)聲方法的同時,大膽地借鑒美聲唱法的發(fā)聲原理,吸收了美聲唱法在呼吸、發(fā)聲、共鳴等方面的優(yōu)點,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學化。新中國本著“百家爭鳴”與“百花齊放”的文化發(fā)展方針,并在汲取傳統(tǒng)唱法精華的同時,使得民間唱法藝術得到空前的發(fā)展。精湛的民歌和歌劇藝術對紅色精神與革命浪漫主義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所以說在改革開放時代以前,民族說唱始終處于一花獨放的地位,為當今說唱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現代藝術領域對民族唱法的繼承
(一) 地域風情的展現
民族說唱在中國歷史上的發(fā)展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過斷層,主要原因除了上層建筑的能動影響外,更有著其本身接地氣的一面,與文學作品和學術論著相比,唱法藝術有著更為濃厚的基層生活的烙印和民俗文化的色彩,受到主流思想的干預程度相對較輕。所以民歌的精神內涵中體現最多的往往在于地域風情,而非時代的主流精神價值。民歌內涵的一脈相承自然溯及到民族演唱的技巧與方式,所以即便是政治經濟呈一體化格局的當今社會,不同區(qū)域的民族唱法中對地域風情的展現卻并沒有得到明顯的質變或損耗。聽到《山丹丹的鮮花紅艷艷》中高亢的吶喊,就使人想到濃郁豪放的陜北情調。傾聽著二人轉的說唱一體,便自然與油滑詼諧的東北風俗產生了聯想;而京東大鼓等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又彰顯出一種無形的京畿之氣。所以從古至今,地域風情始終沒有脫離民族唱法的彰顯內容。
(二)傳統(tǒng)要素的承襲
除了嗓音、說唱風格在地域色彩上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外,當今民歌在演唱規(guī)律上也體現著極大的繼承性和銜接性。在吸收了明清時代的昆曲以及弋陽腔、梆子腔等民歌曲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版腔體的西皮等。運用這種演唱方法的演唱聲音高亢明亮、華麗,而且頭腔共鳴運用極好,上下聲區(qū)統(tǒng)一圓潤,抑揚頓
挫穿透力極強,即便在極高音區(qū)也能運用自如。此外還很注重講究口法、噴口,且對于出字、歸韻、收聲、聲調等都有嚴謹的規(guī)范。尤其講究演唱的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尤其是體現在當前盛行的美聲、京劇等民族化的演唱作品中,其淋漓盡致與入木三分的程度,不禁令人嘆為觀止。
三、現代藝術領域對民族唱法的發(fā)展
(一) 少數民族唱法的“漢化效應”
隨著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的飛速發(fā)展,針對民歌的唱法技巧即便在民間再是根深蒂固,也不可能會一成不變地維持著藝術形態(tài)返璞歸真的原貌,在時代進步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引領下,發(fā)展與飛躍也是不可避免的。民族唱法在保留地域風情的前提與基礎上,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偏遠地區(qū)少數民族的一種“漢化效應”,即少數民族歌手的歌唱元素中出現了漢民族的演唱技巧和審美意象。以一度走紅的草原歌手鳳凰傳奇、騰格爾等為例,在蒙古風情的嗓音表象之內,無不大量孕育著漢族音樂審美的大量因素。鳳凰傳奇這個以“鳳凰”為名字的樂團組合以及女唱男舞的演繹格局,本身就具備了漢族先民對鳳凰這種圖騰對象的基本生存模式的通俗化再現,而其在唱法中頻繁出現的說唱結合的形式以及剛柔并濟的風格,都間接地與中原演唱風格達成了異曲同工之妙。騰格爾近年來也一改單純草原故鄉(xiāng)的曲目題材,也開始進行了如《桃花源》之類具備漢族審美趨向的嘗試,雖然詞曲的藝術成就方面尚存些許爭議,但在唱法方面已經抹去了很大程度的“蒙古腔”的特征,而多少具備了敦厚樸實、剛勁不露的“漢腔”色彩。
(二)中華民族唱法對世界藝術的汲取
民歌唱法在現代藝術領域中的發(fā)展,另一個特點在于對外國民歌藝術精華的汲取和借鑒,并實現了西方唱法技巧的中國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伴隨著對外交流與合作,聲樂教育者們對歐洲美聲學派的技術要求、演唱風格、美學原則及教學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尤其是對演唱作品體裁的創(chuàng)新、演唱技巧、聲樂技能訓練的要求和效果等,有了新的理解和啟示,打開了我國民族唱法藝術的新思路,使民族唱法的多元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上世紀晚期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都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四、結語
“一個缺乏音樂傳統(tǒng)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币痪湓捳榔屏艘魳犯璩囆g中蘊含的民族化存在特征。音樂的內涵需要文化養(yǎng)分的熏陶,而作為外在表現形式的唱法藝術,無疑也離不開地域風情與社會生活的雕琢與垂青,才能更體面地服務于民眾,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楊清清.論當代中國民族唱法的演唱趨勢[D].重慶:重慶大學,2013年.
[2]荊晶.從審美文化的視角透視當下中國民族聲樂的現狀[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李夢園.論“土洋之爭”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意義[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