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霞(北京水利水電學校語文部,北京100024)
羅家倫與中央大學
陳志霞
(北京水利水電學校語文部,北京100024)
羅家倫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歷史學家,他于1932年8月26日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文章介紹了羅家倫在中央大學期間所做的幾件大事。
羅家倫中央大學教育貢獻
羅家倫是著名教育學家、歷史學家,字志希,筆名毅,1897年出生于浙江紹興。在羅家倫兩三歲時,羅母就開始教他識字、背詩,稍大后,每天早晨父親都給他講授有趣且富有意義的歷史典故,如此持續(xù)了多年。羅家倫在文史方面的功底和造詣得益于父母的啟蒙之功。這一兒時的經(jīng)驗,使其認為“教育本來是把以往人類寶貴的經(jīng)驗,提取優(yōu)越的部分,熔鑄過交給后代,指示他們發(fā)揚光大”。羅父思想開通,社會上每有包含新知識的課本或書報流通,羅父必托人購寄,在羅家倫11歲時,因其父任江西撫署軍政參事的便利,他得以接觸到當時的禁書——鄒容的《革命軍》。據(jù)他后來回憶說:“某晚公歸,于袖中出鄒容《革命軍》一書示余,余讀之狂喜,革命思想遂以勃興?!保ā读_家倫先生文存》第10冊,傳記)父母雙親早年在文史方面給予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血濃于水的親情撫慰,這兩者與他向往革命的理想情懷互相滲透,發(fā)展成為日后羅家倫以民族為本位的教育主張。
1911年,他14歲時,進入美國傳教士高福綏(F.C.Gale)所辦的英文夜校學習英文。1914年,羅家倫來到以言論自由精神著稱的復旦公學就讀,就讀期間,羅家倫不僅學業(yè)優(yōu)異,還擔任《復旦》季刊的編輯,開始用文字表達他的理念。他曾在撰寫的《二十世紀中國之新學生》一文中與同輩朋友共勉:“若欲以二十世紀國家的主人翁自恃,必須有春日載陽、萬象昭蘇之慨:切莫暮氣沉沉,氣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為新學生,切莫淪為陳死人?!边@是少年羅家倫在中國教育問題上發(fā)出的首次吶喊。
1917年夏,北京大學在上海招生,羅家倫以作文滿分、數(shù)學大鴨蛋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在北大講究學術自由的氛圍中,羅家倫與良師益友切磋學問,收獲良多,“且長與師長蔡元培、胡適等問難質疑,學養(yǎng)大進”(劉維開《羅家倫先生年譜》)。1918年,羅家倫還與傅斯年、顧頡剛等人為提倡文學革命而創(chuàng)辦《新潮》月刊,在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背后彰顯的是其對傳統(tǒng)文化重新評估的懷疑精神和反封建、反侵略,主張民族獨立與自決的斗爭精神?!拔逅倪\動”期間,羅家倫先是起草了重要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后又以“毅”的筆名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五四運動”一詞首次出現(xiàn),羅家倫成為倡導五四精神的第一人。
1920年,羅家倫大學畢業(yè),遂赴美留學。但他的求學之路并未停留在美國,在后來的回憶中,羅家倫稱:“我們年輕時,在歐美各地是游學而非留學,在整個出國的四五年中,我們不會固定的在任何一所大學里做過長達一年的停留,依照我們預定的計劃,我們幾乎訪遍了歐洲所有著名的學府,也曾向許許多多大師級的學者當面請教。但是,一旦我們了解這所大學的傳統(tǒng)與特點,而且與當?shù)刂麑W人請教辯說,解決我們心里疑團后,我們隨即又去訪問另一所學府?!保忂x舞《龔選舞回憶》)留學期間,他共游歷過美、英、德、法四個國家,讀過六個學府,涉及文史哲、教育、民族地理、人類學等學科科目。毫無疑問,如此豐富的國內外求學經(jīng)歷拓寬了他的眼界,開闊了他的心胸,培養(yǎng)了他高瞻遠矚、宏觀把握事物的能力與恢宏大氣的胸懷氣魄,為他日后在主持中國高校事務時開展一系列科學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羅家倫回國后,擔任過各種公職,但教育始終是他的志趣與追求所在,他在教育事業(yè)中的貢獻最突出。
1926年,29歲的羅家倫躊躇滿志地回到了風雨飄搖的祖國。1928年,北洋軍閥覆滅,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直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管轄。作為蔣介石信任的知識分子,羅家倫出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短短兩年任職時間,他對清華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并卓有成效,為清華日后的發(fā)展留下了雄厚的資金儲備并為其進軍全國一流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由于政治的原因,各界對羅家倫擔任清華校長期間的表現(xiàn)有毀有譽,但毫無疑問,這段經(jīng)歷為其日后主持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預備了豐富的經(jīng)驗。
羅家倫于1932年8月26日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9月正式上任。此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之后,國難當頭,各地反日情緒高漲,處于首府南京的中央大學更是學潮迭起,加之,辦學經(jīng)費緊張,校長頻頻易人,教師索要欠薪,學校教務混亂,中大亂成了一鍋粥。羅家倫“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中大的混亂局面因羅家倫的到任而告終止。1932年10月17日,羅家倫就在中央大學“總理紀念周”發(fā)表了頗有影響的《中央大學的使命》就職演說,借“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這條路徑,他真正走進和融入這所大學。在這篇演說中,羅家倫詳細陳述了中央大學作為當時首府的國立大學所應當承擔的使命及中大的辦學方針與辦學目標。羅家倫的這番演講,既體現(xiàn)了他對中大未來的希冀與展望,又顯示出了他本人出任校長的遠大抱負與治校方略。羅家倫認為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危機是沒有一種“足以振起整個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他要求當時的中央大學擔負起“創(chuàng)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從而“成為復興民族大業(yè)的參謀本部”。在這樣的自覺意識之下,他提出了六字治校方略:“安定”、“充實”、“發(fā)展”?!鞍捕ā敝附虒W環(huán)境而言,充實指師資、課程、設備資金而言,中大只有在“安定”、“充實”的基礎上才能謀求更好的“發(fā)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他提出“誠、樸、雄、偉”四字校訓。所謂“誠”,就是對學問要有誠意,而非將其作為升官發(fā)財?shù)耐緩胶瞳@取文憑的工具;所謂“樸”,就是質樸和樸實的意思,即在學問上要做長期艱苦的努力;所謂“雄”,就是要從“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入手,一掃中華民族柔弱萎靡的頹風;所謂“偉”,就是崇高偉大的意思,要努力做出偉大的事業(yè)。在中大任職的十年,羅家倫始終以此為目標,為中大的騰飛、為民族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懈奮斗。
執(zhí)掌中央大學后,羅家倫首先著手解決的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他認為:“羅致良好教師,是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聘人是我最留心最慎重的一件事。撫躬自問,不曾把教學地位做過一個人情,縱然因此得罪人也是不管的”。因此,羅家倫整頓校務的第一步就是聘任優(yōu)秀師資。他一方面極力挽留原有良好的師資,另一方面繼承了在清華求賢若渴的風格,增聘名師、增添專門學者。中大一時名師薈萃,許多著名學者如經(jīng)濟學家馬寅初、農(nóng)學家梁希、藝術大師徐悲鴻、天文學家張鈺哲、建筑學家楊廷寶、美學家宗白華、醫(yī)學家蔡翹等皆聚其麾下。羅家倫認為教師應以專任為主,聘師原則為“凡可請其專任者,莫不請其?!保郧蠼處熞恍囊灰庠谥写笫谡n。在學校開設的科目中,專任教授所授課程占了四分之三,充分保證了教學質量和師資隊伍的穩(wěn)定。羅家倫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還體現(xiàn)在對教師切身利益的關心上。他從不拖欠教師薪水,有時經(jīng)費緊張,他甚至不惜挪用其他款項定期發(fā)薪,此舉在當時實屬不易。正因相繼采取的這一系列切實有效措施,使中央大學迅速呈現(xiàn)出群英薈萃的景象。
羅家倫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解決中央大學的學科和院系建設問題。中央大學原有文、理、法、工、農(nóng)、醫(yī)、商、教育8個學院。其中的醫(yī)、商兩院于1932年7月分別被劃出成為獨立的國立上海商學院和國立上海醫(yī)學院。因此,中大實設文、理、法、工、農(nóng)、教育等六個學院。羅家倫接手中大后,立即根據(jù)國家建設和學校發(fā)展需要,開始大刀闊斧進行院系調整和增設。一是創(chuàng)辦自動工程研究班,并于1938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航空工程系,從而培養(yǎng)我國最早一批航空工業(yè)專門人才;二是1935年5月再度創(chuàng)辦醫(yī)學院,6月又主辦國立牙科學校;三是先后添設或恢復了心理學系、化學工程組和畜牧獸醫(yī)專修科等;四是1938年將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的同時,又在該院增設了國文、英語、史地、數(shù)學、理化、體育和公民教育七系。至此,中央大學形成7院40余科的龐大規(guī)模,這樣的規(guī)模在當時的國內高校來說是絕無僅有的。
羅家倫所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提高教學和育人質量,羅家倫采取了如下幾項措施:一是大批聘請國內外優(yōu)秀教師并提供優(yōu)厚的待遇和穩(wěn)定的保障,從而使他們能夠安心授課。二是制訂了八條“整理學課大綱”,要求各院系據(jù)此擬訂課程,明確劃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建設若干核心課程,使學生集中時間和精力從事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三是規(guī)定學生修業(yè)年限至少須滿四年,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通過以上措施,中央大學的教育質量迅速獲得提高。
羅家倫在中央大學所做的第四件大事就是努力改善科研條件和促進學術繁榮。具體措施有:一是發(fā)行《國立中央大學叢刊》和《國立中央大學專篇》等兩種學術刊物,前者用于登載研究著述,后者則將特別有價值的著作專印成冊。二是努力謀求中大與社會事業(yè)和學術機構的合作,舉其要者有與美國洛氏基金會合作進行改良豬種及飲料等研究;與資源委員會合作進行滇邊地理考察;與衛(wèi)生署合作開展衛(wèi)生診療及實驗事務;與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合作進行水工試驗;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合作調查中學英文教材;與全國兒童實施委員會合作建立代辦兒童問題咨詢處等。
羅家倫在中央大學所做的第五件大事是制訂了學校行政工作的三條原則:一是厲行節(jié)約;二是力持廉潔;三是提高效能。經(jīng)過以上措施,中央大學節(jié)約了不少行政方面的經(jīng)費,而節(jié)省下來的這筆費用主要用于教學和科研設施的改善。從1932年到1937年,在羅家倫上任后的短短五年時間內,中大就先后建成或擴建了音樂教室、體育館、圖書館、牙醫(yī)院、生物館、南高院、東南院、學生宿舍和游泳池等大量校園設施,而且教學研究所需的圖書雜志、儀器設備、標本模型等亦大幅度增加。
1937年因抗戰(zhàn)爆發(fā),國立中央大學奉命遷往“中華民國”陪都重慶,這項艱巨任務正是由羅家倫所主導并圓滿完成的。應邀參加完廬山談話后,羅家倫立即返校并作遷校計劃,隨后在日軍的炮火炸彈中,羅家倫將在南京的中大全體師生眷屬及全部設備轉移到重慶并繼續(xù)上課,這種壯舉在中國教育史上可謂絕無僅有。1940年6月27日到7月4日,一個星期間校舍就被轟炸了三次,最后連羅家倫辦公室的瓦墻都沒了。但在夏日烈陽下,羅照常和同仁在只有一面墻壁的房子里辦公。在貧困匱乏的抗戰(zhàn)時期,羅家倫曾撰寫《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一文激勵中大師生:“我們抗戰(zhàn),是武力對武力,教育對教育,大學對大學;中央大學所對著的,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边@是多么有氣魄的壯士豪語。
除了以上所列舉的實業(yè)之外,羅家倫在中央大學期間還提出了不少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仍然頗有價值的思想和觀念。一是1935年4月,羅家倫在中央大學提出了“中國與近代化”的主題,指出了“一個國家,要能夠獨立存在于現(xiàn)在的世界上,就非經(jīng)過近代化不可”。其指出近代化具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用科學的方法以改造物質的環(huán)境;二是用科學的方法以支配社會的組織;三是用科學的方法以支配人的思想與生活。1936年9月至11月,羅家倫又為全校師生作了“近代文化概論”的系列演講,目的是希望對全校各院系師生起到啟迪性的作用。二是1938年初,羅家倫在一次演講中提出“新人生觀”的三點內涵:一是動的人生觀;二是創(chuàng)造的人生觀;三是大我的人生觀。后來又作了十五次系列演講,修訂成集,取名《新人生觀》,1942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以作為他“獻給有肩膊,有脊骨,有心胸,有眼光而又熱忱的中華兒女,尤其是青年”的禮物。這本書出版后僅僅五年之中,就先后再版了二十七次,成為全國青年熱愛的暢銷書。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它仍然在各地再版、發(fā)行。其中羅家倫所提倡的“理想”、“智慧”和“人格”三個力量,以及“道德的勇氣”、“知識的責任”、“運動家的風度”、“文化的修養(yǎng)”等觀念,至今仍是國人迫切需要培養(yǎng)的。
1935年羅家倫親自撰詞,由唐學詠作曲,完成南京中央大學的又一首校歌。詞曰:
國學堂堂,多士蹌蹌;勵學敦行,期副舉世所屬望。誠樸雄偉見學風,雍容肅穆在修養(yǎng)。退貨器識為先,真理是尚。完成民族復興大業(yè),增加人類知識總量。進取、發(fā)揚,擔負這責任在雙肩上。
這首校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者以匡濟天下的胸懷傾注于大學、學子,提出了殷切期望,表達了拳拳熱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為學校、為民族、為國家殫精竭慮的校長形象。2002年百年校慶時,南京大學將其中的“誠樸雄偉”和“勵學敦行”八個字確定為南大校訓,可見羅家倫所倡導的精神,并未隨時光的流逝而消亡。
[1]劉維開.羅家倫先生年譜[M].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6.
[2]陳春生.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羅家倫傳[M].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3]趙映林.“中大之父”羅家倫[J].文史雜志,2013(3).
[4]李雅娟.羅家倫與中央大學[J].云夢學刊,2009(5).
[5]蔣樹聲.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百年傳統(tǒng)與南大校訓[J].南京大學學報,2002(3).
[6]沈衛(wèi)威.現(xiàn)代大學的兩大學統(tǒng)——以民國時期的北京大學、東南大學與中央大學為主線考察[J].學術月刊,2010(1).
[7]牛力.民國時期大學治理中的北大與中大之爭——以羅家倫和南高學者為中心[J].學海,2014(6).
[8]許小青.從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以國家、政黨與社會為視角的考察(1919—1937)[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北京市職業(yè)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項目、北京水利水電學校立項課題“中職語文教學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