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艷 閆彩平 鄧鵬飛 管元香
32例子宮肉瘤的臨床特點與診療分析
左艷 閆彩平 鄧鵬飛 管元香
目的 探討子宮肉瘤的臨床特點和病理特征, 旨在提高該病的診治效果及改善預后。方法 對32例經病理檢查證實為子宮肉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和診治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16例;子宮平滑肌肉瘤10例;子宮癌肉瘤6例。32例子宮肉瘤部位:宮腔18例, 宮頸2例,肌壁間/漿膜下12例;子宮肉瘤病灶平均直徑(3.8±1.7)cm。病灶均以實性為主。全部患者均予以手術聯(lián)合化療, 患者術后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6.9%、90.6%、81.3%。結論 子宮肉瘤患者中間質肉瘤發(fā)生率較高, 且患者的MRI圖像存在一定的特異性, 需要予以重視, 在早期確診子宮肉瘤后應盡快予以手術聯(lián)合化療措施, 從而可改善患者的術后生存率和預后情況。
子宮肉瘤;病理特點;臨床特點;診斷, 治療
子宮肉瘤在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中較為少見, 其發(fā)病率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的0.8%~2.7%, 惡性程度較高, 且復發(fā)率可高達60%[1], 患者在病情早期就可能發(fā)生遠處轉移, 且預后較差, 該腫瘤主要來源于子宮平滑肌、肌層結締組織及子宮內膜間質。目前, 子宮肉瘤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 且有臨床調查稱, 子宮肉瘤的術前診斷率僅為35%, 且臨床誤診率也較高[2]。本文研究中對本院32例子宮肉瘤的臨床特點和病理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 旨在高子宮肉瘤的認識水平、確診率、治療效果及改善患者預后,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經病理檢查證實為子宮肉瘤患者32例, 年齡49~78歲, 中位年齡56.3歲, 其中絕經前14例, 約占43.8%, 絕經后18例, 約占56.2%。全部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下腹部包塊、陰道不規(guī)則流液、流血或月經量較多。全部患者既往均體健,并否認存在腫瘤病史。全部患者予以MRI檢查。
1.2 診治及隨訪 32例患者中, 10例由外院轉入并已確診為子宮肉瘤, 余22例患者中, 12例被誤診為子宮肌瘤, 8例患者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經診斷性刮宮確診為子宮肉瘤, 2例患者擬被診斷為盆腔包塊予以手術治療。全部患者均予以手術聯(lián)合化療措施。并在術后1年內每月復查1次, 2~5年之后每季度復查1次。5年以后每年復查1次。
2.1 子宮肉瘤患者病理結果 32例患者病理結果根據(jù)美國婦科腫瘤學組的組織學分類及臨床分期[3],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16例(Ⅰ期9例, Ⅱ期0例, Ⅲ期7例), 約占50.0%;子宮平滑肌肉瘤10例(Ⅰ期7例, Ⅱ期3例), 約占31.3%;子宮癌肉瘤6例(Ⅰ期2例, Ⅱ期2例, Ⅲ期2例), 約占18.8%。全部患者術前均予以CA125檢查, 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
2.2 MRI表現(xiàn) 32例子宮肉瘤患者中, 腫瘤部位:宮腔18例, 宮頸2例, 肌壁間/漿膜下12例;子宮肉瘤病灶直徑為2.4~8.1 cm, 平均直徑(4.5±1.9)cm。病灶均以實性為主, 全部患者MRI顯示子宮明顯增大, 且宮腔內出現(xiàn)不規(guī)則軟組織影,病灶信號不均勻。
2.3 治療方式及術后生存率 全部患者中, 10例患者由外院轉入, 并在本院行二次手術治療聯(lián)合化療, 余22例患者根據(jù)自身情況予以手術治療和化療。其中11例予以全子宮及雙或單附件切除術, 5例患者予以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切除+盆腔淋巴結切除術, 4例患者予以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切除術, 1例患者予以子宮肌瘤剔除術, 1例患者次廣泛全子宮+雙附件切除+大網膜切除術?;熕幬锊捎枚嗳岜刃恰h(huán)磷酰胺、順鉑、紫杉醇、氟尿嘧啶等, 通常聯(lián)合以上2~3種藥物進行化療。患者術后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6.9%(31/32)、90.6%(29/32)、81.3%(26/32)。
子宮肉瘤屬于女性生殖器中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之一,發(fā)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0歲左右處于絕經期的婦女, 因患者臨床臨床癥狀和體征無顯著異常, 所以, 早期診斷較為困難,且該腫瘤發(fā)展迅速, 易在早期發(fā)生轉移, 治療效果及預后較差[4]。因此, 提高子宮肉瘤的早期確診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
子宮肉瘤根據(jù)組織發(fā)生來源, 可分為子宮平滑肌肉瘤、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和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癌肉瘤)。且有文獻報道稱, 子宮平滑肌肉瘤最為多見, 約占子宮肉瘤發(fā)病率的40%[5]。而本文中所涉及的病例中,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16例, 占50.0%;子宮平滑肌肉瘤10例, 約占31.3%;子宮癌肉瘤6例, 占18.8%。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發(fā)病率最高,可能與本文病例較少有關。有學者研究稱, 子宮肉瘤通常發(fā)病于宮體, 而宮頸處子宮肉瘤少見[6], 本文中, 宮腔18例,肌壁間/漿膜下12例, 宮頸2例, 與上述文獻一致。
子宮肉瘤的病理組織學類型主要分3種:①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有高、低惡度兩種, 低惡度存在浸潤、轉移及復發(fā)等情況, 但生存率較高。而高惡度曾被文獻報道稱5年存活率<45.0%;②子宮平滑肌肉瘤:體積較大, 主要位于肌臂間, 有明顯的包膜, 偶可見出血壞死;③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息肉狀腫物, 腫瘤從內膜長出, 可見囊性變或出血壞死。但因子宮肉瘤和子宮內膜癌及子宮肌瘤等存在組織相關性, 因此在鑒別診斷上難度較大, 但結合患者的MRI檢查結果與患者的臨床特點,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宮肉瘤的確診率。
從本文病例結合文獻對子宮肉瘤的MRI表現(xiàn)作如下總結:①子宮內膜間質肉瘤:通常表現(xiàn)為囊實性腫塊, 直徑大多在5 cm以上[7], 并可見多發(fā)壁結節(jié), 且腫塊能夠沿著血管和鄰近組織擴散。②子宮平滑肌肉瘤:MRI圖像通常表現(xiàn)為與子宮分界模糊的團塊狀信號影, 無明顯特征, 或存在假包膜[8]。③子宮惡性中胚葉混合瘤:該類子宮肉瘤病灶信號不均勻且通常出現(xiàn)出血壞死。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聯(lián)合化療治療子宮肉瘤, 本文研究中, 通過采取手術聯(lián)合化療, 患者術后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6.9%、90.6%、81.3%, 生存率較以往文獻報道的結果相比較好。
綜上所述, 子宮肉瘤患者中間質肉瘤發(fā)生率較高, 且患者的MRI圖像存在一定的特異性, 需要予以重視, 在早期確診子宮肉瘤后應盡快予以手術聯(lián)合化療措施, 從而可改善患者的術后生存率和預后情況。
[1] 張國楠, 李超.關注子宮分碎術對早期子宮肉瘤預后的影響.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 2012, 21(5):329-331.
[2] 孫懿瑩, 鄭加霞.子宮肉瘤70例預后影響因素分析.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4, 30(20):3108-3111.
[3] 谷旸, 周欣.620例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臨床特征的系統(tǒng)評價.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2, 22(10):88-92.
[4] 張雷, 范林音.MRI對子宮肉瘤的診斷價值研究.腫瘤學雜志, 2013, 19(11):884-887.
[5] 張映竹, 高尚, 周欣, 等.子宮腺肉瘤伴富細胞型平滑肌瘤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13, 21(12):2788-2790.
[6] 周懷君.子宮肌瘤的診斷.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2, 4(3): 34-37.
[7] 張玲玲, 王茜, 劉言, 等.三種化療方案對子宮內膜間質肉瘤預后效果分析.中國性科學, 2014, 23(7):29-31.
[8] 徐紅梅, 曾敏.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臨床病理分析.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3, 29(14):2237-223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55
2015-01-13]
519000 珠海市人民醫(yī)院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