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輝
關于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臨床原因分析
成小輝
目的分析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后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 8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出現脛骨關節(jié)骨折處恢復效果不佳情況, 通過術后X線平片對恢復效果不佳的原因進行分析。結果 造成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四種:①在對X線平片進行判斷時, 因拍攝角度問題, 造成病情錯判的情況, 因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②在進行手術時, 選擇切口時為達到最佳位置, 使得手術中醫(yī)生的視野受限;③在對骨折處修復時, 植骨工作未達標, 導致軟骨下骨質因壓力變形;④內固定方式及器械選擇不當。二次手術后8例患者總優(yōu)良恢復率為87.50%。結論 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采用標準化工作方式, 最大限度避免術后復位不佳的情況發(fā)生, 提高患者治愈率。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復位;效果不佳;原因
人體腿部有一個支撐人體活動的重要關節(jié)——膝關節(jié),它是由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組成的, 而這兩個骨骼端接觸的位置在醫(yī)學上被稱為脛骨平臺[1-3]。這個結構是作為整個膝關節(jié)中主要負責負重的重要結構, 其一旦發(fā)生骨折情況, 就會使整個脛骨平臺在平衡內外作用力時產生障礙, 使關節(jié)內骨骼出現病變反應。而由于脛骨平臺周圍分別附著韌帶, 并且在中央脛骨上也有較差韌帶附著, 這也就使得在發(fā)生脛骨平臺骨折時會附帶產生韌帶或半月板的損傷, 在治療時需要醫(yī)療人員注意。
1.1 一般資料 本次分析的對象是2010年3月~2013年3月來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其中有8例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術后骨折復位效果不佳情況。其中男7例, 女1例, 平均年齡(30.78±8.26)歲。這8例患者中因車禍造成骨折5例, 因墜落造成骨折2例, 因負重造成骨折1例。其中骨折情況為開放性的有3例, 閉合性的有5例;患者韌帶及半月板損傷的有4例。經過醫(yī)生確診這8例患者均為脛骨平臺骨折, 按照Schatzker骨折等級分類標準, 其中Ⅵ型患者4例, Ⅴ型、Ⅳ型、Ⅲ型和Ⅱ型患者各有1例。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為回顧性分析方法,對8例術后骨折復位效果不佳的患者病歷進行詳細的分析,從中總結出造成骨折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
1.2.2 手術治療方法 本次分析的8例患者均在發(fā)現骨折復位效果不佳時采用了再次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第一步,選擇硬膜外麻醉方式為患者進行有效麻醉;第二步, 選取髕骨正中位置作為切口, 去縱向入刀方式切開皮膚;第三步,將原骨折部位暴露, 并實際探查患者骨折處復位情況, 根據患者實際復位情況對骨折進行重新復位, 在復位后進行關節(jié)面的平整工作。在本次分析中, 8例患者在進行二次脛骨平臺骨折復位時均采用植骨處理。對Ⅳ、Ⅴ、Ⅵ型骨折患者加裝內固定支架, 所選材料包括制成鋼板、螺栓以及螺釘等。另外, 在本次8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韌帶及半月板損傷, 在對脛骨平臺進行二次復位時對其韌帶及半月板進行了修復處理。8例患者在接受二次手術3 d后進行膝關節(jié)康復訓練, 術后2周內均進行石膏外固定處理, 術后1個月予以拆除, 并在不負重的情況下執(zhí)拐進行行走訓練, 并在3個月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相應的負重恢復鍛煉。
本次分析的8例患者中, 其二次手術的間隔均在2個月之內, 平均間隔時間(0.63±0.16)個月。有7例患者在首次手術后X線平片復查時出現脛骨平臺平整度不達標的情況,其中2例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 脛骨平臺骨折處位移情況加重;3例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脛骨平臺骨折處位移情況沒有明顯改善;1例患者在首次術后出現了膝蓋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情況, 經過關節(jié)鏡的復查后, 引發(fā)該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復位的骨折片因二次位移導致半月板前角活動受限。
在本次分析中, 共發(fā)現四種可導致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 分別為:①在對X線平片進行判斷時, 因拍攝角度問題, 造成病情錯判的情況, 因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②在進行手術時, 選擇切口時為達到最佳位置,使得手術中醫(yī)生的視野受限;③在對骨折處修復時, 植骨工作未達標, 導致軟骨下骨質因壓力變形;④內固定方式及器械選擇不當。
在患者進行二次手術后, 8例患者脛骨平臺骨折復位情況良好, 通過X線平片復查后沒有再次位移的情況發(fā)生。相關醫(yī)護人員在這8例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了隨訪, 平均隨訪時間為16個月。之后將患者的膝關節(jié)恢復情況進行了整理和匯總, 根據Merchant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 其中恢復效果優(yōu)秀的有3例, 恢復效果良好的有4例, 恢復效果中等的有1例, 患者膝關節(jié)總優(yōu)良恢復率為87.50%。
在臨床實際治療過程中, 能夠引發(fā)脛骨平臺骨折復位效果不佳的因素有很多種。近幾年來, 由于私家車輛越來越多,交通事故也呈現逐年增加的情況, 再加上其他因素導致骨折幾率的上升, 使得醫(yī)療機構骨外科每年接收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越來越多, 而對于這種病情的治療主要采用的是手術方法, 這也是近幾年來被醫(yī)學界逐漸認同的治療方式。但在手術后患者出現骨折處復位效果不佳情況也時有發(fā)生, 因此醫(yī)學界對這方面問題的關注度也在逐漸增加。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想要讓治療效果達到標準, 首先必須要滿足三大條件[4,5]:①手術人員具有專業(yè)的解剖復位技能;②手術后利用支撐設備對脛骨平臺進行有效內支撐;③對于塌陷的骨折進行復位時一定要采取植骨的方式進行修復。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 因醫(yī)生個人專業(yè)知識掌握度不夠以及對患者病情錯誤評估等情況都會導致復位效果不佳, 使得患者在術后恢復時很難達到滿意結果。目前, 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復位效果不佳的評判標準為骨折關節(jié)面位移超過0.3 cm, 一旦患者出現這種情況, 即被認定為復位效果不佳。其具體誘發(fā)原因如下:①醫(yī)生在對患者進行X線平片復查時,由于拍攝角度、影像重疊等原因導致判斷失誤, 將復位效果不佳的病例誤診為恢復良好, 使得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造成骨折位移加大;②在選擇切口時出現失誤。在本次分析的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為開放性骨折, 在首次手術時選擇采取傷口延長的方式作為切口;而5例閉合性骨折患者中有1例采取膝蓋關節(jié)外側入刀切口, 其結果顯示對關節(jié)骨折處暴露不夠, 醫(yī)生的視野受到一定阻礙;③植骨工作不足。對于骨折嚴重的患者必須采用術后植骨處理, 其中包括Ⅳ、Ⅴ、Ⅵ型骨折患者, 其脛骨平臺塌陷嚴重, 如果不采用植骨, 在手術后會出現二次塌陷的情況, 阻礙關節(jié)恢復;④內固定方法不當。在采用內固定時, 其固定方式選擇不當或固定螺釘過緊等情況都可以導致骨折處在活動時出現二次損傷。
[1] 肖宏韜.不同內固定方法在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對比.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2):36-37.
[2] 謝水華, 胡前芹, 吳軍.關節(jié)鏡輔助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臨床骨科雜志, 2011, 14(2):112-113.
[3] 趙快平, 熊波, 成明華.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分析及對策.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1, 26(12):71-72.
[4] 蔡國平, 熊敏, 劉德昌, 等.雙切口內外側支撐鋼板治療SchatzkerⅤ型脛骨平臺骨折.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0, 18(12): 79-80.
[5] 張春才.脛骨平臺骨折與Pilon骨折的診斷與治療.中國骨傷, 2010, 23(2):45-4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031
2014-12-08]
467000 解放軍第一五二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