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洪光
遼寧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為全面了解與掌握遼鐵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狀況,更好地貫徹實施終身體育、健康教育的觀念,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改革的發(fā)展,培養(yǎng)這一階段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與意識。本文擬對遼鐵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目的是通過課外體育活動這一切實可以的途徑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現(xiàn)代社會進入了電子科技時代,體力活動越來越少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擁有現(xiàn)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針對遼鐵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對于促進課外體育活動在職業(yè)技術學院多樣有序的開展是有著深遠意義的。
本文以遼鐵院課外體育活動為研究對象。
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利用網(wǎng)絡及在錦州市圖書館、遼鐵院圖書館等查閱相關文獻以及其他各類紙質文獻資料。通過對這些文獻資料的分類整理、分析、提取從而獲得本研究所需的資料;本人在征求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分別設計了教師和學生的調查問卷。并對隨機抽取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獲得較為完整的信息,并對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回收有效問卷;向學校主管體育工作的領導了解該校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思想及組織形式。就相關問題對學校體育教師進行了訪談;對現(xiàn)有的研究內(nèi)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收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數(shù)據(jù)審核,運用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4.1.1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分析
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nèi)驅力,是激勵學生從事某項活動的主觀因素。從表1可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是期望利用體育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同時也有一部分同學抱著學習運動技術和鍛煉身體的目的。
表1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
4.1.2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分析
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是單位時間內(nèi)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shù)。課外體育鍛煉的頻率能夠反應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的養(yǎng)成程度。由表2可以看出,學生每周鍛煉次數(shù)在1-2次占40.6%,鍛煉在3次以上的占47.9%。學生們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較高。
表2 學生自發(fā)參加課外活動的頻率統(tǒng)計n=165
4.1.3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分析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的比較積極,每次投入時間在30分鐘以下占11.5%、投入時間在30—45分鐘占15.2%,投入時間在45—60分鐘占21.2%,在一個小時以上的有52.1%,可以看出活動時間在45分鐘以上的比例很大。
表3 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每日持續(xù)時間統(tǒng)計n=165
4.1.4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選項的分析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籃球和足球這2個項目的選擇比較多的,男生喜歡對抗性強競技性較強的球類項目,女生更多比較喜歡參與身體接觸少,力量相對小的項目隔網(wǎng)的項目(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
4.1.5 教師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所需場地器材的認可度
表4可見,有57.7%的老師認為學校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完全能夠滿足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有42.3%老師認為不能夠滿足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
表4 教師對學校場地器材是否滿足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統(tǒng)計(N=26人)
教師對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滿意度,通過調查能看出沒有體育教師對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滿意,有34.4%的老師認為比較滿意,有23.1%人認為一般,認為不太滿意的占42.3%。
表5 教師對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滿意度統(tǒng)計(N=26)
盡管學校對于體育設施的經(jīng)濟投入是比較大的,但是就調查的結果來看,老師對學校體育場地器材滿意認可度不高。
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意識較強,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活動頻度比較高和活動時間充裕;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項目選擇集中在球類項目上,男生多選擇對抗性強的,女生多選擇對抗性弱且無身體直接接觸的項目;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場地器材認可度不高。
積極營造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氛圍,激發(fā)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中;完善學生體育設施。
[1]林鋒.廣州市中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以越秀區(qū)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476-80
[2]吉建秋,陳穎川,周強,侯桂明.休閑文化傳播對大學生閑暇體育行為的發(fā)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4(1):57-60.
[3]謝香道,黃勇.大學生運動休閑參與模式的調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5):97-98.
[4]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220-221.
[5]陳小蓉.學校學生課余體育的主要影響因素[J].中國學校體育,2000(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