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王茂華
語文課堂 別迷失了自己
吉林王茂華
隨手翻閱幾本關于語文教學改革方面的書籍,便會發(fā)現(xiàn)有關教學模式的文章、課題比比皆是。不知從何時起,教學模式似乎成了所有教師衡定教學的“既定標準”,于是,很多教師便迫不及待地“拿來我用”,以致于態(tài)度極其虔誠、認真。事實上,教學模式真的就有如此的魔力嗎?
前段時間,學校開展了規(guī)模較大的“教研月”活動,為使課堂達到預期效果,更為了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老師們可謂想盡了種種辦法,各顯其能。一位語文教師在講授《 孔乙己 》一課時,便采用了時下很流行的“朗讀——分析”教學模式。但見課堂上老師深情動容的朗讀,學生真摯入情的研讀不僅使師生完全沉浸在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當中,而且似乎所有的教師也被這種氛圍所感染。無疑這節(jié)課上得非常成功。老師教學有法,學生學有所得,既體現(xiàn)了教改思路,有提升了學生的能力?!敖萄性隆敝螅》晡乙惨v這篇文章,于是,我便想起了那位老師的教學模式,心想,何不也嘗試著用“朗讀——分析”的教法來完成這篇文章呢?可一堂課下來,結果卻令我和我的學生大失所望,整堂課氣氛平淡,味同嚼蠟,更別說走進文本、走進作者了。當下有學生甚至直言不諱地問:“老師,你怎么不用咱們的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了?這節(jié)課我們不適應。”
課后,我對自己的這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別人成功的教學模式 并不見得適用于每一位教師、每一班學生,正如醫(yī)生看病要對癥下藥一樣。那些成功的教學模式,我們不能簡單、機械地照搬、模仿,而應根據(jù)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將其吸納、內(nèi)化,提煉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再加以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高效,才能使師生受益,否則,便會東施效顰,不倫不類。
曾幾何時,無論是語文教研課、示范課,還是觀摩課、匯報課,很多語文教師都特別注重、講究教學的固定程式,即教學模式,甚至沒有模式也非得弄出個模式。在他們看來,好像在 課堂上只有體現(xiàn)了教學模式,才能達到一種境界,才能得到同行、領導的認可。于是乎,朗讀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模式、合作教學模式、角色教學模式等等,應運而生。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一時間,各種教學模式爭芳斗艷,鋪天蓋地,讓人耳目一新,應接不暇。
誠然,有些教學模式的確包含著其獨特的教學思想,模式中的教學策略也有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特別是對于一些年輕教師來說,恰當借鑒和運用了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上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另一面,一些教師不加思考,不深入研究文本,不研究學生,為了省時、省事,簡單地“套用”、“拿來”、“復制”,往往會使自己的課堂陷入窘境,不僅讓學生感到茫然,也迷失了自我。究其原因,教學模式是針對特定的教師、特定的學生的,它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不是一個公式。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文化底蘊、教學風格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學習方法不同,你非得用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能行得通嗎?打個比方,同時教練,但籃球教練和游泳教練的訓練方法、訓練體系能一樣嗎?即使單單是籃球教練,他面對的是12個(或更多)隊員,訓練起來,也不能“一刀切”吧。所以,語文教師要模仿、借鑒別人的教學模式,應先分析好自身的情況,分析好自己的學生的情況,提煉出適合自己的一種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別人的東西沒學會,自己的東西也弄丟了,豈不悲催?
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存在,并且讓許多教師趨之若鶩,為之不斷探索,不懈研究,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不管哪一種教學模式,我們一方面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全盤肯定。語文教師要擦亮慧眼,若想在語文教學領域有所突破,有所建樹,決不能“為了模式而模式”,而應在廣泛學習、借鑒吸納的基礎上,探究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
(作者單位:白山市撫松縣北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