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曉雯 武寧
村委會主任與村民合謀套取征地補償款如何定性
文◎武曉雯 武寧
[案情]2014年底,某村委會主任馬某在協(xié)助鎮(zhèn)街道辦事處做環(huán)城公路征地工作過程中,將其弟媳李某的0.68畝土地丈量后上報征地補償辦公室。后來,馬某經(jīng)詢問李某得知該地已置換給他人,二人遂合謀以李某的名義簽訂土地補償協(xié)議并向政府領取0.68畝土地征地補償款27540元,后馬某分得15540元,李某分得12000元。
馬某、李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兩行為人構成侵占罪的共犯。第二種意見認為,馬某成立貪污罪,李某成立詐騙罪。第三種意見認為,兩行為人構成詐騙罪的共犯。
[速解]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理由是:
(一)馬某和李某的行為并不構成侵占罪的共犯
馬某、李某事前并沒有合法占有補償款,簡言之,并非將合法占有據(jù)為己有。侵占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將自己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據(jù)為己有。根據(jù)張明楷教授的觀點,“代為保管”是指受委托而占有,即基于委托關系對他人財物具有事實上或者法律上的支配力的狀態(tài)。易言之,包括事實上的占有與法律上的占有。本案中,首先可以排除行為人對征地補償款事實上的占有。而法律上的占有,是指行為人雖然沒有事實上占有財物,但在法律上對財物具有支配力。具體到本案,虛報0.68畝土地并不必然使行為人對27540元征地補償款在法律上具有支配力,因為還需要自愿去簽訂征地補償協(xié)議、政府部門打款等后續(xù)行為。綜上,馬某在發(fā)現(xiàn)李某的0.68畝土地已經(jīng)置換給他人后,兩行為人產(chǎn)生了占有故意,但卻不存在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占有,只有在履行相關手續(xù)后,才能取得征地補償款。因此,認為成立侵占罪的觀點并不妥當。
(二)馬某和李某的行為也不構成貪污罪的共犯
我國《刑法》第382規(guī)定的貪污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本案中的馬某雖然具有準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但他在實施套取行為時并沒有利用職務之便,任何權利人都可以按照丈量結果去領取補償款,而非特定身份之人。也許有人認為,馬某正是基于其準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才獲得丈量土地的權力。但本案的實行行為是馬某與李某合謀騙取補償款的行為,馬某丈量土地的行為并非實行行為,其在丈量土地時也并未產(chǎn)生騙取補償款的故意。因此,不符合貪污罪的成立要件。
(三)馬某和李某構成詐騙罪的共犯
我國《刑法》第266條規(guī)定的詐騙罪,是指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使被害人產(chǎn)生錯誤認識,并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chǎn)處分。詐騙罪具有以下特征:行為人主觀上是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行為人實施了詐騙行為,至于詐騙財物是歸自己揮霍享用,還是轉歸第三人,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該罪的客觀行為構造為: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被害人產(chǎn)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chǎn)→行為人或第三者取得財產(chǎn)→被害人遭受財產(chǎn)損失。具體到本案,馬某在丈量土地時并沒有套取征地補償款的主觀故意,而是在了解真相后與李某合謀并以李某的名義去領取了征地補償款,其行為特征更符合詐騙罪的犯罪構成。馬某準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以及協(xié)助政府丈量土地的行為造成了涉嫌貪污的假象,但是本案的核心在于馬某實施套取征地補償款的過程中沒有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之便,另外其在協(xié)助政府丈量土地時并沒有產(chǎn)生占有的故意。在李某的土地已經(jīng)置換給他人,實際沒有土地的情況下,馬某和李某合謀后,實施一系列欺騙行為,騙取了政府的土地補償款,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犯罪構成,故二人構成詐騙罪的共犯。
清華大學刑法學博士研究生[100083];河南省新蔡縣人民檢察院[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