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青少年法制教育:困境與轉型

        2015-01-30 06:42:13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普法憲法法治

        ■ 張 華

        (中國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北京 100005)

        青少年法制教育:困境與轉型

        ■ 張 華

        (中國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北京 100005)

        青少年法制教育肇始于改革開放之初民主與法制的恢復和重建,是全民普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和青少年違法犯罪居高不下的應對之舉??傮w來看,開展了近三十年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成效甚微,自上而下的“運動式”普法在運行邏輯與現實基礎之間的差異妨礙了教育的順利開展。同時,由于制度懸空,一些機制性問題和矛盾長期存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一直處于上熱下冷的困境,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青少年法制教育迫切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和調整,全面實現從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的戰(zhàn)略性轉變。

        青少年法制教育 普法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堅持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努力推進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建設。而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法制教育早已成為耳熟能詳的話題。從學術研究到街談巷議,從官方文件到新聞話語,青少年法制教育經常被提及,可以說是由來已久,老生常談。總體來看,和許多政治主導的青少年活動一樣,青少年法制教育被視為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并在齊抓共管機制下,以學校教育為重點,目標清晰,措施明確,形成了積極的氛圍和共識,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效甚微且長期未有改觀已是不爭的事實。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要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特別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卑凑者@個目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現行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顯然不能承受使命之重,迫切需要進行重新審視,及時做出戰(zhàn)略調整。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發(fā)展及現狀

        青少年法制教育起步于社會轉型和國家治理轉型背景下的民主與法制的恢復和重建,是全民普法的政治要求,也是改革開放之初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和青少年違法犯罪居高不下的應對之舉,具有很強的時代色彩。

        1.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緣起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好多年實際上沒有法,沒有遵循的東西。”[1]針對“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壞的情況,1978年12月,鄧小平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盵2]這個論斷成為“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理論起點,并直接催生了大規(guī)模的立法活動。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7部法律,標志著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開始邁入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新階段。

        有了法律,能否貫徹落實、如何貫徹落實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80年鄧小平強調:“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3]1981年,遼寧省本溪市發(fā)生一起事件,有個姓楊的年輕人想吃驢肉,就拿刀在別人的驢身上割下幾塊肉。事后楊某在公安局大呼冤枉:一沒殺人二沒放火,怎么吃肉也犯法?其實,這種啼笑皆非的事件并非偶然,當時許多人對法律的理解僅限于殺人償命,法律知識一片空白。受此觸動,本溪市委、市政府組織開展了以學習《刑法》《刑事訴訟法》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到1983年,該市犯罪率下降到萬分之八,犯罪案件總數下降了二分之一[4]。法制宣傳教育收到了明顯成效,引起了司法部的關注。

        當時,全國范圍內還沒有開展經?;?、制度化、系統(tǒng)化的法制教育,公民更是缺乏知法守法的自覺性。對此,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要在全體人民中間反復進行法制的宣傳教育,從小學起各級學校都要設置有關法制教育的課程,努力使每個公民都知法守法。”1984年6月,全國法制宣傳工作現場會在本溪市召開,司法部部長鄒瑜提出要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用5年的時間在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軍人、學生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中宣部和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guī)劃》;11月2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專門通過了《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隨著全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總體戰(zhàn)略的部署,以為期5年的普法為肇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全國范圍內拉開了帷幕。

        2.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歷史實踐

        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時期,“對他們進行法制教育,使他們從小懂得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樹立起牢固的法制觀念,養(yǎng)成自覺遵紀守法的習慣,并勇于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對于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當前社會上的青少年犯罪比較突出這一事實,也表明了向青少年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5]為鞏固5年普法的工作成果,1991年起開始實施了第二個五年規(guī)劃,隨著規(guī)劃的主題由“全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上升為“法制宣傳教育”,這項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軌道,至今已經進入第六個五年規(guī)劃。期間,關于法制宣傳教育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內容和方法等先后發(fā)生了一些調整,但普及法律常識的基本要求始終沒有改變,由于“普法”的概念已經家喻戶曉,這個稱謂也就得以保留下來。

        青少年法制教育源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明確提出,普法的重點對象第一是各級干部,第二是青少年。自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至今,青少年始終被列為法制教育的重點對象,并在“六五”規(guī)劃中與領導干部一道成為重中之重,成為人們通常所說的“一個源頭”和“一個龍頭”?!耙晃濉币?guī)劃把青少年列為重點對象主要有兩個考慮:一是通過法制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法制觀念,推動一代新人健康成長;二是通過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扭轉和遏制比較突出的青少年犯罪問題。而從具體實踐來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點對象又以在校學生為主,學校肩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

        作為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戰(zhàn)場,學校被賦予了明確的任務。“一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大、中、小學要根據不同對象和不同要求設置有關法制教育課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二五”規(guī)劃提出,大、中、小學校要進一步完善法制教育體系,實現法制教育系統(tǒng)化;“三五”規(guī)劃提出,大、中、小學校要把法制教育列為必修課,做到教學有大綱,學習有教材,任課有教師,課時有保證;“四五”規(guī)劃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保證普法任務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完成;“五五”規(guī)劃提出要開展“法律進學?!被顒?,發(fā)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落實法制教育教材、課時和師資;“六五”規(guī)劃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進一步明確法制教育的定位和目標,完善內容和體系,創(chuàng)新方法和途徑,深入推進中小學校法制教育課時、教材、師資、經費“四落實”,實現學校法制教育的系統(tǒng)化、科學化。30年來,以青少年學生為重點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作為全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啟蒙掃盲、完善教育體系、明確條件保障、落實責任要求、發(fā)揮主渠道作用、優(yōu)化目標定位等不同階段的努力,在青少年學生中間普及和傳播了法律知識,為民主法制建設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根源

        盡管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點對象,但“青少年普法工作的效果一直不理想”[6],從刑法角度出發(fā)的預防犯罪教育,以及簡單的條文灌輸在幫助青少年領會法律精神方面收效甚微。2013年,教育部等制定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認為“從總體上看,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夠明確、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教育內容不夠系統(tǒng)、保障條件不夠有力等問題,直接影響了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效果”。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由于受主觀認識以及減負等因素的影響,時至今日,各類學校都遠未達到普法規(guī)劃的要求,制度懸空的現象十分普遍。從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成效評估的角度來看,這“四個不夠”好像既是問題,又是原因,但實際上并不是問題的重點所在。而在部門政策分割的情況下,由司法部門主導和推動的法制教育能否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順利推進,似乎本身也是一個問題,但這些都不足以揭示問題的根源。

        1.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歷史語境考察

        圍繞上述問題,近年來的大量分析和反思大都沒有走出“四個不夠”的認識范圍,總有隔靴搔癢之感,顯得蒼白無力。在新的歷史形勢下,要打破認識的僵局,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追根溯源,從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發(fā)展邏輯入手,對其運行軌跡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具體到方法的使用上,就要深入分析青少年法制教育實施的歷史語境,發(fā)掘目標任務與客觀事實之間的差異,以便破解困局。

        改革開放初期,“文革”后遺癥在社會上開始顯現,“許多地方公共場所秩序混亂,群眾失去安全感,社會反映強烈,嚴峻的刑事犯罪形勢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構成了直接的挑戰(zhàn)和威脅,也對執(zhí)政黨和國家的政治合法性構成了挑戰(zhàn)。”[7]針對當時的情況,1983年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嚴打”活動,很快就遏制住了違法犯罪活動的蔓延。在首次“嚴打”之后,鄧小平提出,要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現在這么多青年人犯罪,無法無天,沒有顧忌,一個原因是文化素質太低。所以,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上也要進行這個教育?!盵8]正是在“嚴打”的特定背景下,全民普法活動開始啟動。

        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提出,普法的對象是工人、農(牧、漁)民、知識分子、干部、學生、軍人、其他勞動者和城鎮(zhèn)居民中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普法的基本內容包括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試行)、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兵役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及其他與廣大公民有密切關系的法律常識,要求“把這項工作,同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以及其他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打好堅實的基礎”。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中也明確提出:“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必須將法律交給廣大人民掌握,使廣大人民知法、守法,樹立法制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同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作斗爭,保障公民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當時全國各類在校學生近兩億人,占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因此學校被作為普法的重要陣地。可見,普法是一項自上而下的高度組織化的群眾活動,普法對象、普法內容、普法形式的選擇和不斷調整,以及指令性部署、政治性動員、階段性目標、全民性參與等特點,映射出普法活動明顯的“運動式”治理邏輯,青少年法制教育自然也就帶有歷史局限性。

        2.“運動式”普法的困境

        通過法律技術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是法制的工具性價值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改革開放以后,建設政治、治國政治取代了革命政治、運動政治,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退出了社會政治舞臺,但以運動形式處理和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思維和方式仍然慣性地存在。運動式治理以意識形態(tài)宣傳和政治動員為手段,具有強烈的非常態(tài)和非理性色彩。普法作為一種大規(guī)模的政治社會化運動,就是通過政治理念與政治話語的灌輸,實現對社會成員行為的規(guī)范和對社會的控制。但由于“運動式”普法從一開始就是自上而下的全民性群眾活動,其運行邏輯與現實基礎并不完全吻合,導致社會上產生了將普法誤解為“政治運動”的觀點。機制上的問題和矛盾,使得價值層面的實現必然會存在缺陷與弊端。事實也正是如此,普法活動的實施基本上都沿用以往的“運動式”教育,工作計劃上下一樣,實施方案左右一樣,活動方式前后一樣,但學習內容卻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切割和斷裂,只講統(tǒng)一性,缺乏針對性,沒有連續(xù)性,照搬照抄,單調老套,重形式和程序,輕內容和成效,結果脫離了現實法律生活,無法觸動思想和靈魂,難以引起共鳴。

        回顧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置身于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背景之中,在全民普法的框架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展開,并且實現了從普及法律常識到系統(tǒng)的法制教育工作目標設定的跨越,但“運動式”普法歸根結底是對傳統(tǒng)社會調控方式的延續(xù),在社會轉型的變革時期,必然存在因制度環(huán)境的適應性問題而導致效率低下的可能。實際上,這種模式難以持續(xù),早就走到了盡頭,“三五”規(guī)劃結束后司法部門內部就出現了分歧。司法部相關負責人對此直言不諱,坦言在起草“四五”規(guī)劃之初,就有過大膽的討論——“要不要制定第四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規(guī)劃”[9]。實踐證明,這種治理方式不僅容易產生形式主義,而且會在社會心理上形成厭倦和逆反,無法影響和引導受眾的法律心理,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在這種困境中,學校青少年法制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普法活動雖然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但青少年法制教育自身的諸多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作為重要教育陣地的第一課堂的大綱、教材、師資、課時無法落實,具有高度組織保障的學校法制教育始終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問題和障礙,第二課堂更是良莠不齊,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一直處于“上面熱、中間溫、下面冷”的境地。

        不僅如此,由于“運動式”普法欠缺成本收益的考量,普法效果除了用印發(fā)多少冊知識讀本、編輯多少份簡報材料、舉辦多少次知識競賽、組織多少次集體參觀等數據來反映外,基本上依賴于相關部門的自我表揚與自我批評,難以客觀評價。當然,也有人試圖把青少年犯罪比例的降低與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聯(lián)系起來,但青少年犯罪多年來在高位徘徊,根本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運動式”普法往往局限于法律條文,法律背后的精神被具體條款所湮沒,從實際功效來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青少年發(fā)展的多元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好像總是在外圍徘徊,因為抓不住根本,也就很難真正深入人心,在意義認知和具體實踐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張力。

        三、實現向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全面轉型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需要法治提供可靠保障。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事關全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特別強調,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是對法制的超越,“青少年法制教育”必須及時調整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軌道上來,遵循和體現“法治”的要求。

        1.把握“法治”的實質

        法治是制度和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來看,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通常認為,法治是在繼承古希臘和羅馬遺產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而作為一種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思想,則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產物。11世紀,教皇格利哥里七世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斗爭引發(fā)了歐洲中世紀史上的全面政教沖突,也促進了教會法、城市法等各種法律的蓬勃發(fā)展。到中世紀晚期,君主專制主義國家在王權與教權分離的世俗化過程中,通過包括復興羅馬法在內的立法活動,實現了法律發(fā)展對王權統(tǒng)治的有效鞏固,法律形式主義的演進使在法律之上治理國家成為重要取向。在之后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中,人文主義與基督新教促進了私權等法律思想的發(fā)展。17世紀初,英國王座法院首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與國王詹姆斯一世之間的精彩對話觸及了現代法治的基本內涵——法律至上。基督新教思想家薩繆爾·盧瑟福則在《法律與君王》中明確提出,英國國王也要服從上帝的律法,并對人民這一權力的源頭負責。經過西方啟蒙運動的洗禮,法治也因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國家觀念而在內涵上得到進一步豐富,并成為資產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重要途徑,“主權在民”、政府“有限權力”、“法律為王”等思想得以廣泛傳播,逐步建立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并最終形成現代西方法治體系。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人們對法治的描述莫衷一是,盡管有不同的表達,但內涵大體相當。從西方法治的源頭來看,亞里士多德的人性論和認識論的理論基礎,決定了法治的價值取向,孕育了特定的法治精神,其中既具有法律至上、普遍性的形式程序,也體現出人權、民主、自由、平等的實質價值,而以追求法治的實質價值原則為起點,以確立法治的形式程序原則為終點,近代法治思想上升到了“法治主義”的高度。在這個過程中,反宗教蒙昧的世俗法律的成長得益于基督教信仰支持的奇特關系,推動法律獲取了意料之外的超驗價值或者說是宗教信仰價值,從而使法治具備了因其神圣性而深入人心的力量。

        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之中,法治的模式也并非一成不變,法治的概念始終被時代所追問。在詹寧斯眼中,“法治的含義如同一匹桀驁不馴的烈馬”[10]。但毋庸諱言,盡管中國古代也有“以法治國”、“使法擇人”、“使法量功”等治理理念,以及所謂的申韓式法治、諸葛式法治、包青天式法治等具體形式,甚至是法治與德治、禮治的對立,然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法治指的是源自先秦的法家學派的治國理論,與西方法治概念或現代法治概念貌合神離,只有法制而根本談不上法治。法治最為強調憲法和法律是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并且是一個實踐的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要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發(fā)展,可以合理借鑒國外法治經驗,但決不是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的簡單復制。所以,明確法治概念的演變,有助于把握法治的內涵,避免出現因取舍不當而導致的方向性錯誤。

        2.全面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

        《決定》強調,“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11]。由于政府推動型的法制教育模式存在著天然的功能性缺陷,對普法的爭論和質疑以及由此產生的被動厭倦的思想情緒在短期內都不會自動消失,以普法為內容和形式并演進而成的法治教育也就因此而成為嶄新的課題。青少年法治教育已經注定不能在昨天普法的軌道上繼續(xù)滑行,亟需進行重新定位并進行相應的戰(zhàn)略調整。

        一是遵循法治精神,以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為要求來看待和衡量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fā)展。要完成從“青少年法制教育”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定位拓展,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最為根本,也最為艱巨,需要升華法治理念,培養(yǎng)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法治精神的基石和形成路徑關鍵就在于法治信仰的形成?!爸挥袑ξ覀兛上嘈诺臇|西進行徹底的考察和檢驗,才更有益于培養(yǎng)和建立我們對它的信念,反過來,信仰的脆弱和動搖則來自于對它缺乏充分的理解?!盵12]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實踐中,應該堅持宣傳法律知識與傳播法治理念的有機結合,幫助廣大青少年了解法治建設的內在機理,全面增強法律意識,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同時引導青少年克服天真的幻想,深刻認識“有法律不等于就有法治,法律越多也不等于法治越完善”[13],從而真正把握法治的本質和精髓。由于歷史的慣性,在中國,人治和法治的較量是長期的,這不僅因為中國有著幾千年的人治歷史,也不僅因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決定著人治的因素更多一些,還在于權力在孳生腐敗的同時也在孳生人治[14]。因此,在具體實踐中,還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意識,打消一蹴而就的念頭,同時警惕普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法制文學庸俗化問題,深刻認識法治教育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二是堅持憲法至上,以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貫徹實施來看待和衡量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fā)展。以憲法為統(tǒng)帥,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多層次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依法治國提供了制度依據。相比之下,處于核心地位的憲法宣傳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尚未形成維護憲法權威的社會自覺和內在動力?!叭尕瀼貙嵤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15]憲法設定了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來源,為公民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提供了最為可靠的根本性保證。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憲法精神為統(tǒng)領,把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放在首要位置,強化“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的觀念,自覺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維護憲法實施。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國家憲法日”的主題教育功能,積極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把“國家憲法日”列為法定假日,克服普法對象人為圈層化的狹隘,增強對憲法的法治文化的認同,把貌似抽象的憲法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真正使憲法深入人心,更好地樹立憲法觀念、弘揚憲法精神。

        三是完善公民教育,以培育全民對法治的真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來看待和衡量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fā)展。切實落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從國民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制定具有層次性、完整性、科學性的教材,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法治教育元素,充分發(fā)揮教育部門應有的主導作用以及共青團組織的教育職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以往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進了校門進不了課堂”的頑疾。通過對法治價值內涵的學習,教育青少年學生真正認識和把握法治的普遍性、至上性原則以及法治對保障民主所具有的根本作用,正確認識權利和義務,在學生自治、杜絕“中國式過馬路”等具體實踐中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精神,約束和限制權力的任性,自覺實現由知法、守法向用法、護法的轉變。要堅持“受者本位”,利用法治與德治相互補充的特點,增強青少年學生對法治的道德價值的認同,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把青少年法治教育從制度設定轉變?yōu)閮r值教育的生動實踐,使法治成為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培養(yǎng)尚德守法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孟德斯鳩、托克維爾等所強調的良好風習。同時,充分發(fā)揮法治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中的保障作用,用法治精神來支撐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學校公民教育的基本框架,形成公民教育的“新常態(tài)”。

        對于法治教育,習近平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法治也并不體現于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盵16]從本質上講,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重大的時代命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今天,著力培養(yǎng)與之相適應的法治理想、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等法治精神,尤為重要和緊迫,而這正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時代使命。

        [1][2][3]《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146-147、254頁。

        [4]《〈遼寧法制報〉創(chuàng)刊前后的故事(上)》,載《遼寧法制報》,2014年9月29日。

        [5]鄒 瑜:《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草案)〉的說明》,載《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1985年第6期。

        [6]張永和:《社會中的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頁。

        [7]唐皇鳳:《常態(tài)社會與運動式治理——中國社會治安治理中的“嚴打”政策研究》,載《開放時代》,2007年第3期。

        [8]《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63頁。

        [9]《行政力量進退兩難,全民普法如何繼續(xù)》,載《南方周末》,2003年6月19日。

        [10]W·Ivor·詹寧斯:《法與憲法》,龔祥瑞 侯 健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42頁。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

        [12]約翰·托蘭德:《基督教并不神秘》,張繼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2頁。

        [13][14]《洪范評論》(第1卷第1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頁。

        [15]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

        [16]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頁。

        (責任編輯:劉向寧)

        2015-04-21

        張 華,中國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法學博士,西南大學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團建理論與青年發(fā)展。

        猜你喜歡
        普法憲法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憲法伴我們成長
        《憲法伴我們成長》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普法
        普法
        普法
        普法
        成人黄色片久久久大全|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免费看|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p|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桃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护士| 国产免费三级av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最全精品自拍视频在线|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只精品99品免费久23|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看|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传媒在线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深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毛片|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麻豆影视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女同精品久久女同|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偷拍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男人的天堂一区| 中文天堂国产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