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瀛苗[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他者”的丑陋化與被拒絕
⊙吳瀛苗[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在海外華文文學中,異質文化的對話與碰撞作為作家們的書寫源泉呈現(xiàn)出多角度的輻射。叢甦將其筆下的黑人形象放置在弱肉強食的美國社會背景中,與同處底層的中國人相互映襯。二者所呈現(xiàn)的異族交往被異族文化和身份特征阻斷,表現(xiàn)出欺壓與被欺壓、自我放蕩與自怨自艾的對立。叢甦的黑人書寫深刻地突顯出對“他者”的丑陋化以及被拒絕的批判意識。
形象學 黑人形象 叢甦 他者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R·OGorman Anderson)將“民族”界定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他強調:“事實上,所有比成員之間有著面對面接觸的原始村落更大(或許連這種村落也包括在內)的一切共同體都是想象?!雹賹Υ?,在作為“想象的共同體”的美國中,叢的小說集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留美華人在這個異邦場域中辛酸困苦的生存境遇。在異質文化的碰撞下,黑人在叢筆下因為其膚色鐵灰和言行放蕩無度,使得中國人在“異族交往”中受到極大的精神傷害和生活欺辱。彼此追尋理解而不得,只能成為對立的“他者”互看。黑人的“丑陋”,不僅在于其有異于中國人的膚色,更是其言行上的欺辱給中國人造成了精神傷害和身體傷害。黑人的“被拒絕”又凸顯出二者在美國所尊崇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社會中,也無法達到融合和理解,甚至走向無言的隔絕和沖突。
中國人身處美國,黑人這一種族的存在作為他者形象,不僅是形象的塑造者(通過觀看者中國人的觀看)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是被形塑者自我化了的。他者形象從來都不是他者現(xiàn)實的客觀呈現(xiàn),其作為形象本身則始終具有濃烈的意識形態(tài)或烏托邦色彩。在與黑人的異族交往中,對異族黑人的想象反映出的是自身的文化視角和尺度,這些形象雖來自異族,但經過作家叢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心理選擇、過濾、內化而成,反襯出中國文化對異族文化的詮釋和想象。
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后,美國黑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得到一些提高,盡管在教育、收入等方面有了一些改善,但仍遠遠落后于白人。③種族主義的陰影仍舊籠罩著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人和黑人在美國同樣身處底層,但許多黑人常以偷巧或搶劫、賣淫為生,在中國人面前?,F(xiàn)出挑釁、欺詐和侮辱的交往態(tài)度。在美國所包含的多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下,中國人(東方人)不僅被白人剔除在他們的語言和種族優(yōu)越的語境下,而且還要經受住黑人的人格侮辱和無理的敲詐。無論是《百老匯上》《窄街》,還是《野宴》都表明了中國人在海外所經受的雙重苦難,也更加沉重地揭示出他們在夾縫中生存的可悲。
在不同作家的境外書寫中,華人與黑人的異族交往,總是華人為發(fā)聲者,而黑人則是被觀看、被評判的另類存在。黑人的“失語”位置,恰如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所詮釋的:“黑人這一概念就像是馬戲團中失去身軀的頭顱的道具。在我的周圍到處是哈哈鏡,當他們(白人)走近我時,他們只看到了我的周圍環(huán)境,只看到他們自己、或者是他們自己幻想中的碎片——他們看到了所有的東西,唯獨沒有看到我?!雹芷鋵嵅还苁前兹诉€是華人,在膚色和文化的隔閡下,面對黑人必然有著不平等的身份認同,從而阻隔二者的交往和溝通。在叢的境外書寫中,針對華人與黑人異族交往的篇章甚多,但她立足于彼此形象的相互“塑形”,以文化差異造成形象誤讀,膚色差異造成交往隔閡,使得異族交往成為一種人為沖突,在同一空間里相互印證彼此的悲涼處境。
一方面,華人世界拒絕了與黑人對話的可能,如《窄街》中,即使是從事非法活動的唐人街華人通尼·李在提及黑人時也會表現(xiàn)出不屑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黑人在面對中國人時也反映出試圖去理解而不得的窘境,比如在《咱這半輩子》中,本來“假結婚”是凸顯出異族交往的良好途徑,但是功利性和文化隔閡造成的誤解卻讓雙方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變得敵?對和仇恨。最后只能演變成沖突和尷尬。
中國人到了海外,在格格不入的異族文化主流中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而美國白人和黑人對待亞洲黃種人,永遠不可能從心里接納他們來到自己的主流世界中,而是強勢地將他們定位于“他者”或“客體”。這樣互為“他者”的不平等的價值觀,使得中國人無法徹底走進異族文化,而他們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對祖國的思念、對身份認同的渴望,也會影響著他們在美國的立足。
異質文化語境中海外華人的內心始終伴隨著“尋根”與“失根”的彷徨與困惑,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他們的社區(qū)和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在斑斕的異域文化中,華人移民充滿著對歷史軌跡的回顧和新世界留給他們的悲歡。文本中,華人移民在文化因素、語言符號甚至是生命欲望上的矛盾也因黑人形象無處不在的介入而無法褪去。然而,在美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白人群體卻在叢的境外書寫中成為缺席者。結合互文相照,可以看出叢自身對種族文明論的內化,所以她的書寫中顯現(xiàn)出的“生根意識”與當?shù)匕兹宋幕嗳荻a生的“本土化”特性,一直試圖推動華人移民完成“身份認同”的使命。
最后,從美國白人與黑人關系上看,“在內戰(zhàn)與重建后美國白人對于黑人形象的扭曲和‘妖魔化’的根源首先在于白人的種族意識和由此導致的白人至上主義。雖然有其經濟和政治因素,然而,如果沒有白人的種族意識和種族主義,黑人形象就不會永遠被模式化,黑人就永遠不會被禁錮于美國社會的底層?!雹輩驳碾p族性和多地域經歷使她在美國成為了雙文化或多重文化人。實際上,她在日常的體驗中往往都會面臨文化共存和文化選擇的問題?;蛟S可以說,“移民者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人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文化認同所決定的,由自己主觀愿望驅使走向異邦的移民,在經歷基本生存并初步站穩(wěn)腳跟之后,一般都力圖融入所在國的主流社會中。從國家概念上,移民可以認同居住國,以加入該國國籍的方式成為某一國的公民,成為國籍意義上的外國人。在價值觀念上,他或她可以認同居住過文化中的諸多層面,尤其是那些自己傳統(tǒng)文化中的弊端在所在國法制和公民權利的社會規(guī)章中得到遏制的成分。”⑥叢融入美國文化后,所帶有的文化特性也在強勢的美國經濟發(fā)展下,顯露出對美國白人的身份地位、文化語境等認同感,對黑人的丑陋化與拒絕意識,也就變成理所當然。
①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椒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 姬虹:《種族主義陰影下的美國黑人現(xiàn)狀》,《國際觀察(社會與文化版)》2002年第2期。
④ [美]拉爾夫·艾里森:《隱身人》,紐約出版社1952年版。
⑤ 張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國文學與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⑥ 肖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5年版。
作 者:吳瀛苗,暨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