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委“曲”向誰訴
——談“曲”與“屈”
早在2002年有人就指出“委曲求全”不應(yīng)該寫作“委屈求全”(見《人民日報》2002年12月24日第12版《回顧與預(yù)告》),然而這樣的錯誤直到現(xiàn)在也未杜絕,請看下例:
①只得委屈求全,唯命是從,氣受了不少。[《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2月9日]
②王小鳳只好委屈求全,答應(yīng)了林軍的荒唐要求。(《江南時報》2006年8月31日)
還有將本該用“委屈”的卻用了“委曲”,如:
③面對升學(xué)的指揮棒,家長其實很委曲、很無奈。(《人民日報》2006年5月23日)
④心中的委曲和辛酸不知該怎么說才好。(《江南時報》2005年12月8日)
⑤我記得他有幾次非常委曲地對我說。(《華南新聞》2005年6月21日)
以上各例,不只是一個寫錯字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對構(gòu)成“委曲”的“曲”與構(gòu)成“委屈”的“屈”這兩個語素字的意義不了解。
“曲”是象形字。用作形容詞構(gòu)詞成分,指彎曲(跟“直”相對)之狀,引申指不公正、不正確,如“曲徑”“曲線”“曲折”“歪曲”“曲解”“是非曲直”;也用作動詞,表示“使……彎”的意思,如“曲背彎腰”“曲著腿”;還用作名詞構(gòu)詞成分,指彎曲或偏僻的地方,如“河曲”“鄉(xiāng)曲”。
“屈”是形聲字。本義指尾巴盤曲于身后,引申泛指彎曲、盤曲(跟“伸”相對),如“屈曲”“能屈能伸”“屈指可數(shù)”“屈膝投降”;還引申指屈服、冤枉、理虧,如“屈從”“堅貞不屈”“受屈”“冤屈”“理屈詞窮”?!扒敝挥米鲃釉~,不用作形容詞或名詞。
“曲”與“屈”都有表示彎曲的意思,但是“曲”是作為形容詞表示彎曲意思的,多用來形容事物的形狀不直;“屈”是作為動詞表示彎曲意思的,多用來表示彎曲的動作。以它們?yōu)檎Z素構(gòu)成的“委曲”與“委屈”這兩個詞的區(qū)別是:用作動詞時,“委曲”指勉強遷就,表達的是一種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如“委曲從俗”;“委屈”指使人委屈,表示一種心情。由此可知,上述“委曲求全”不該寫作“委屈求全”,心中“委屈”也不該寫作“委曲”。由于這兩個字在彎曲義上的相通,往往有人把“蜷曲”誤寫成“蜷屈”,如人民網(wǎng)2005年5月31日有篇《蘇州,向天堂告別!》的文章就有一例:“此時回首拙政園,它正蜷屈一隅,顯得分外寂廖與瘦弱?!逼鋵?,在現(xiàn)代漢語里“屈”表示彎曲時是一個單用的動詞,進入構(gòu)詞時多表示委屈、受屈或理虧的意思,所以在使用含“屈”字的復(fù)合詞時,特別需要正確把握。
“毋”的誤用
——談“毋”與“勿”
街上許多飯店都張貼有“請勿自帶酒水”的告示。一日小王同家人去附近飯莊吃飯,走進大堂,一眼就看見這種告示,但不同的是將“勿”寫成了“毋”。雖然眼生,但忙于就餐,也沒有來得及想對還是不對?;氐郊抑?,就問父親道:“爸,‘毋和‘勿有什么不同呀?”父親告訴他說:“這兩個字都是對動作行為表示否定的意義,用‘毋有禁止或勸阻的意思,大多用在文言詞語中;用‘勿也表示禁止,語氣比較重,但沒有勸告義?!?/p>
小王聽了父親的一番解釋后,似乎明白了,但為了進一步搞清楚,他又查閱了詞典。原來“毋”的本義為禁止或勸阻,相當(dāng)于“不要”“不可”,又可以表示“無”或“沒有”,如“毋妄言”“寧缺毋濫”。“勿”的本義是指云的形色,借用作副詞,表示禁止,相當(dāng)于“不要”“不”。后來“勿”表云色的意義消失,專用作副詞了;表形色之義則由“物”字來表示??梢?,“毋”與“勿”都有勸阻或禁止義,所以在古漢語中用法相同,如“毋教猱升木”“毋忘夫子之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除了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的文言詞語和一些固定短語如成語中還多用“毋”外,一般多用“勿”,如“請勿入內(nèi)”“請勿打擾”中的“勿”就不要寫作“毋”。但固定短語或成語“寧缺毋濫”“毋庸諱言”中仍用“毋”,不能換作“勿”。endprint
語文世界(初中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