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結直腸腫物患者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術的應用
劉立杰張雙李平付占昭畢然靳甜
(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秦皇島市第一醫(yī)院,河北秦皇島066000)
〔關鍵詞〕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結直腸腫物;穿刺;活檢
第一作者:劉立杰(1985-),女,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腫瘤放化療及細胞生物免疫治療研究。
老年結直腸腫物患者在臨床工作中常見,多由結直腸鏡檢查取病理定性。由于部分腫物位置深或腫物較小,結直腸鏡不易獲取病理,且部分老年患者不接受此檢查〔1〕。CT引導下經皮結直腸腫物穿刺活檢術可獲得病理學診斷,為我科創(chuàng)新性診斷方法,目前國內外尚未發(fā)現相關報道。本研究回顧性分析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技術對結直腸腫物穿刺活檢的準確性、安全性及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回顧性總結2009年11月至2014年11月26例行CT引導下結直腸腫物穿刺活檢術的患者,年齡62~78歲,中位年齡65歲。患結腸腫物14例,直腸腫物12例,直徑0.8~5 cm,多發(fā)病灶4例。病灶距腹壁的距離9.3~11.5 cm。穿刺術前要求患者空腹大于6 h,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均在正常范圍內。
1.2主要機械及設備定位CT機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 Prospeed S Fast螺旋CT?;顧z針采用美國Angiotech 18G軟組織活檢針。一次性穿刺包、自制導絲定位標、自制直腸塞或陰道塞(避孕套+紗布)、角度尺及10%甲醛固定液等。
1.3操作方法
1.3.1術前準備術者仔細閱讀患者腹盆腔CT片,特別注意結直腸腫物與大血管及腸管、膀胱、前列腺、子宮、陰道等重要結構的關系。訓練患者平靜呼吸和平靜呼氣后屏氣。
1.3.2穿刺定位一般根據腫物位置以及與腹壁距離采用仰臥位或俯臥位,告知患者保持此姿勢,囑平靜呼吸。行CT掃描確定腫物所在平面,明確穿刺靶區(qū),層厚一般選擇3 mm,選擇顯示病灶的最大切面為穿刺層面,選擇距病灶最近的皮膚為穿刺點,確定能安全穿至腫物的最短途徑作為穿刺路線,注意避開大血管及腸管、膀胱、前列腺、子宮、陰道等其他重要結構,必要時放置陰道塞或直腸塞以顯示并固定病灶位置。測量穿刺角度及深度,標出穿刺點,貼自制鉛導絲定位標,再行CT掃描,確定穿刺點,每次掃描時囑患者于平靜呼氣末屏氣,以防腹式呼吸運動引起穿刺靶區(qū)位置移動。
1.3.3操作過程對穿刺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暴露穿刺點。用2%利多卡因3~5 ml局部麻醉,囑患者平靜呼氣后屏氣,使用美國Angiotech 18G軟組織活檢針沿角度尺按預設穿刺角度及深度直接穿刺到病灶邊緣,行CT掃描觀察,掃描范圍包括穿刺針道上下數個層面,確定針尖所在位置,根據掃描圖像調整至預設穿刺路線,迅速進針達穿刺靶區(qū),連接60 ml注射器,在負壓狀態(tài)下迅速提插穿刺針多點取材,取材滿意后將穿刺針退至皮外,穿刺點壓迫止血2 min,針孔貼敷料,獲得的病理組織以10%甲醛溶液固定行組織學檢查。
1.3.4術后觀察術后常規(guī)CT掃描觀察有無異常。囑患者臥床休息6 h,并監(jiān)測脈搏、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記錄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病變位置、活檢所用時間(從麻醉起至活檢結束拔出穿刺針所用時間)、活檢時患者體位、活檢后有無并發(fā)癥發(fā)生及聯系方式。對穿刺患者術后1 d、術后2 w電話隨訪,了解并發(fā)癥情況及病理學檢查結果。
1.4結果26例患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其中25例獲得病理學診斷,1例未能定性,病理活檢陽性率96.15%(25/26),其中結腸癌8例,直腸癌7例,直腸平滑肌瘤2例,直腸腺瘤2例,結腸腺瘤3例,結腸惡性淋巴瘤2例,直腸膀胱陷凹膿腫1例,腸道間質瘤1例。26例組織活檢針平均進針深度為9.3 cm。整個手術操作時間15~35 min,平均24 min,留置穿刺針于結直腸腫物內時間為1~2 min。經短期隨訪觀察,穿刺主要并發(fā)癥為輕度穿刺道出血,發(fā)生率3.85%(1/26),未作特殊處理自行好轉,無感染、穿孔等其他并發(fā)癥,未損傷血管、腸管、膀胱、前列腺、子宮、陰道等重要組織。
2討論
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發(fā)現時已屬于中晚期〔2〕。結直腸腫物通過影像學檢查一般能發(fā)現,但定性困難,多由結直腸鏡檢查取病理。然而部分腫物位置深在或腫物較小,結直腸鏡不易獲取病理。由于結腸較長,且乙狀結腸腸管游離、肛腸內皺襞多,易于結圈而插鏡通過困難,結腸脾曲和肝曲這兩個拐彎角度常不足90°,內鏡通過也有一定難度,檢查過程中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脹痛,有出血或穿孔風險。且結直腸鏡檢查有禁忌證,腸鏡需提前3 d行腸道準備,老年人身體條件差,易合并心腦血管、糖尿病等內科系統(tǒng)疾病,部分患者不接受此檢查。加之醫(yī)師在適應證掌握、操作上的差異,常使一些常見病、特別是惡性腫瘤漏診或誤診〔3〕。Bowles等〔4〕對英國68個內鏡中心的9 223例調查發(fā)現,結腸鏡檢查有正常發(fā)現的僅為42.1%。
CT引導穿刺活檢術是利用CT掃描體表定位,引導穿刺針經皮穿刺獲取病理的一種介入技術。B超、MR對于肺部、腹部腸管等含氣部位探查能力差,超聲對骨骼及顱內病變也無引導能力,X線分辨力不足,重疊多,限制了其應用。與之相比,CT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具有成像快速、定位精確等優(yōu)點,能最大限度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穿刺過程的安全性,在臨床工作中意義重大〔5,6〕。
CT引導下穿刺活檢技術多采用細針或粗針穿刺,細針穿刺取材相對較少,且因細胞學檢查脫離了組織形態(tài),很難準確鑒別腫瘤良惡性,導致診斷陽性率低〔7,8〕。Park等〔9〕研究發(fā)現粗針穿刺在區(qū)分良惡性腫瘤方面明顯優(yōu)于二次細針穿刺檢查并且能給出更清楚的結果。本研究采用美國Angiotech 18G粗活檢針,取材較多,可較好地滿足病理學診斷的需要,有效地提高診斷正確率〔10〕。
本文顯示CT引導下經皮結直腸腫物穿刺活檢術有定位準確、操作簡便、陽性率高、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克服了常規(guī)X線定位的不準確性和超聲檢查受腸道氣體的干擾,且痛苦較小,實用性較強,為老年結直腸腫物患者帶來新的選擇。
雖然CT引導下經皮結直腸穿刺活檢具有其優(yōu)越性,但是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對于病灶直徑<1 cm者,定位和穿刺有一定困難,獲取的標本可能在病變的壞死區(qū)或邊緣區(qū),活檢過程出現針尖錯位、穿過病灶等,均會出現假陰性結果。目前該項技術尚屬于徒手盲穿技術,須憑借穿刺醫(yī)生對腫塊所在位置的記憶,大概確定出穿刺目標和進針路徑,主要由術者主觀掌握,穿刺活檢的技巧、經驗、熟練性和人員合作對準確性、安全性有很大影響,反復穿刺更容易引起出血等并發(fā)癥。
為提高準確性、安全性,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前仔細閱讀既往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評價患者可行性及操作風險。②每次掃描時囑患者于平靜呼氣末屏氣,以防腹式呼吸運動引起穿刺靶區(qū)位置移動。③過小病灶取材時應使用旋針抽吸方法,避免過度提插穿刺針使之脫離靶目標。④直腸陰道間小病灶穿刺取材時術前應放置陰道塞或直腸塞,以顯示并固定病灶位置。
3參考文獻
1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3〔J〕.CA Cancer J Clin,2013;63(1):11-30.
2Cheng L,Eng C,Nieman LZ,etal.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by anatomic site and disease st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6 to 2005〔J〕.Am J Clin Oncol,2011;34(6):573-80.
3Ransohoff DF.Have we oversold colonoscopy〔J〕?Gastroenterology,2005;129(6):1815-9.
4Bowles CJ,Leicester R,Romaya C,et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lonoscopy practice in the UK today:are we adequately prepared for national colorectal cancer tomorrow〔J〕?Gut,2004;53(2):277-83.
5湯慧中.甲狀腺結節(jié)的CT及MRI診斷進展〔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19-21.
6王少雷,于波,張雷,等.CT引導下經皮腹部穿刺技術的臨床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11):1801-3.
7董濤,金偉,劉福國,等.超聲引導粗細針穿刺腹膜活檢在不明原因腹水診斷中的價值比較〔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0;33(25):67-8.
8張晴,季秀珍,何英,等.超聲引導粗針活檢及觸診下細針活檢對頸部腫塊的診斷對比觀察〔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1;19(7):1329-30.
9Park KT,Ahn SH,Mo JH,etal.Role of cole of core needle biopsy and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 in management of indeterminate thyroid nodules〔J〕.Head Neck,2011;33(2):160-5.
10張廣,邊學海,張純海,等.超聲引導下粗針組織活檢對甲狀腺結節(jié)診斷的意義〔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8):815-8.
〔2015-07-19修回〕
(編輯苑云杰/曹夢園)
通訊作者:張雙(1982-),男,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科疾病診治及基礎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5.3;R445.3;R81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590-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