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艷
(山西省浮山縣中醫(yī)院,042600)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藥物治療體系,集理、法、方、藥于一體,其經(jīng)方的魅力在于臨床療效。多年來,筆者應(yīng)用經(jīng)方,獲效奇佳,現(xiàn)舉例如下。
患者某,女,52歲,2006年4月19日初診?;颊?年前因腹脹、腹痛,白帶增多,診斷為盆腔炎,給予抗生素等治療。治療后,白帶正常,但患者仍有腹脹,嚴(yán)重時腹痛,其腹脹進食、午后加重,晨起輕,脹至患者不能吃晚飯。如進晚餐后,腹脹致患者晚上不能入睡,痛苦不堪。6年來,多方求醫(yī),醫(yī)治無效。患者自以為患了不治之癥,整日憂思郁悶。就診時訴:腹脹、腹痛,3年來不能進晚餐。查體:面色萎黃,精神委靡,形體消瘦,舌質(zhì)淡,體胖,邊有齒痕,苔白潤,脈虛弱,據(jù)患者癥狀、舌象、脈象,考慮患者系脾虛氣滯。方選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味:厚樸20g,半夏9g,人參6g,烏藥10g,香附15g,陳皮12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枳殼15g,柴胡12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10g。5劑,水煎服,日1劑。
2006年5月3日復(fù)診:患者服藥后,腹脹、腹痛明顯減輕,進食好轉(zhuǎn)。查體:面色萎黃,精神佳,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弱。仍考慮脾虛氣滯。處方如下:厚樸15g,半夏6g,人參6g,黃芩9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枳殼15g,柴胡12g,木香6g,炒白術(shù)6g,炙甘草6g,生姜10g。并囑其忌油膩,服5劑后,2009年見患者時,面色紅潤,神清氣爽,生活自理,病情無復(fù)發(fā)。
按:《傷寒論》原文66條曰:“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卑l(fā)汗太過,傷害脾氣。脾司運化轉(zhuǎn)輸而主腹,脾虛運轉(zhuǎn)無力,使氣機壅滯,則腹脹滿。本例患者系久病傷脾,致脾虛,長期憂思郁悶致氣滯,病機為脾虛氣滯。治療以厚樸下氣寬中消滿,生姜辛苦散飲和胃,半夏化痰,人參、甘草甘溫補益脾氣而助運化。另加延胡索、川楝子、陳皮、香附等加強理氣之功。且行氣消滿之藥大于健脾益氣之藥,藥證相符,療效滿意。
患者某,女,60歲,2012年2月19日初診?;颊咦杂啄懶。嗄陙硪恢笔?、多夢、心悸?;颊叻喾N藥物后,均有不良反應(yīng),特別是服降壓藥后,因為血壓高不得不服,非常痛苦。曾因胸悶、心悸在某院住院治療。診斷為:心血管神經(jīng)癥。西醫(yī)治療效果差。出院后一直口服地西泮,受驚嚇或緊張后患者病情加重,病情發(fā)作時胸悶、心悸 口干、口渴、喜冷飲、頭暈、全身乏力、心煩不能臥。就診時,患者呼吸急促,面色紅,情緒不寧,訴說病情時悲傷欲哭。查體: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微。據(jù)患者四診給予百合地黃湯加味:生地黃18g,百合15g,天花粉12g,生牡蠣12g。3劑,水煎,頻服。
2013年3月4日二診:患者服藥后心煩、口渴、胸悶均減輕,失眠較前好轉(zhuǎn),服降壓藥后無不良反應(yīng),仍有心悸。查體: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考慮患者心氣虛。前方加炙甘草18g,5劑,水煎服,日1劑。
2013年3月19日三診:患者服藥后仍有睡眠差,頭暈。給予:生地黃18g,百合30g,天花粉12g,生牡蠣15g,炙甘草18g,天麻12g,草決明15g,夜交藤30g,炒酸棗仁30g。7劑,水煎服,日1劑。后隨訪訴服藥后病情無復(fù)發(fā),生活正常。
按:此例患者與《金匱要略》中百合病相似?!坝巢荒苁?,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能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瓜蔞牡蠣散方”。該例患者雖癥狀多樣,但其病機為“心肺陰虛內(nèi)熱”,治療以百合養(yǎng)陰清熱,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生地黃益心營、清血熱;天花粉(瓜蔞根)清解肺熱、生津止渴;牡蠣咸寒引熱下行。諸藥合用,補其陰之不足,以調(diào)整陽之偏盛,即所謂“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
患者某,女,47歲,2012年4月11日初診。患者40d前因雙側(cè)頸部淋巴結(jié)紅腫,疼痛,發(fā)熱,入住我院,診斷為頸部淋巴結(jié)炎,發(fā)熱、疼痛消失后出院。出院后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復(fù)發(fā),給予口服異煙肼,靜脈點滴青霉素,每次800萬U,每日1次,共靜點20d,無效。就診時患者訴雙側(cè)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疼痛,并伴有頭暈,咽痛,聲音嘶啞,盜汗,心煩,口渴。查體:雙側(cè)淋巴結(jié)腫大,質(zhì)地硬,舌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辨證為熱病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予竹葉石膏湯加減,處方如下:竹葉6g,石膏15g,人參15g,麥冬12g,半夏12g,知母15g,連翹15g,生地黃10g,粳米15g。5劑,水煎服,日1劑。
2012年4月16日復(fù)診:上述癥狀均減輕,訴有頭暈,雙下肢無力,咽干,舌質(zhì)紅,白薄白,脈細(xì)數(shù)。處方如下:竹葉10g,石膏15g,人參10g,麥冬12g,貝母12g,知母15g,連翹15g,生地黃10g,粳米10g。5劑,水煎服。2012年10月隨診淋巴結(jié)腫大無復(fù)發(fā),無不適癥狀,工作生活正常。
按:《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北緱l治療熱病后期,大熱已去,余熱未盡,氣陰兩傷。該例患者表現(xiàn)符合此湯證病變。竹葉、石膏清熱除煩;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以補正虛;粳米和中;半夏降逆止吐,調(diào)和胃氣;加貝母軟堅散結(jié);知母清熱。
患者某,女,52歲,2011年5月18日初診。發(fā)作性眩暈5年。發(fā)作時眩暈,視物旋轉(zhuǎn),惡心,嘔吐,心悸,氣短,曾多次住院,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西醫(yī)治療效果差,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患者就診時精神不振,面色萎黃,語聲低微,少氣懶言,自訴活動后眩暈加重,閉目不能睜,心悸、胸悶、氣短,惡心、嘔吐、口渴,不欲飲水,患者要求中藥治療。查體:舌體胖,質(zhì)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水滑,脈虛而無力。辨證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液,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蒙閉清竅,發(fā)為眩暈,治以溫陽化水,健脾利水。處方如下:茯苓30g,桂枝12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10g,半夏9g,生姜9g。3劑,水煎,頻服
2011年5月22日二診:患者眩暈明顯減輕,惡心,嘔吐消失,但仍有心悸,口渴稍減,渴喜熱飲。查體:舌體胖,質(zhì)淡,邊有齒痕,脈弦。給予:茯苓30g,桂枝12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10g,炒山藥15g,黨參15g,生姜9g。5劑,水煎服,日1劑。
2011年5月29日三診:患者眩暈消失,無心悸,胸悶。查體;舌質(zhì)淡,體稍胖,苔薄白。給予:茯苓15g,桂枝12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10g,炒山藥15g,黨參15g,炒薏苡仁10g。7劑病愈。2013年6月陪其丈夫就診時,面色紅潤,精神佳,工作生活正常。
按:《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患者與此病因雖不同,但其病機均為心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中醫(yī)認(rèn)為,“脾虛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竅被水氣蒙閉發(fā)為眩暈。重用茯苓利水健脾,治水邪上逆;桂枝溫陽降沖,助氣化以行水;白術(shù)、甘草補脾和中以制水;山藥、黨參、薏苡仁加強補脾之力。因患者首診時惡心、嘔吐,故二診時加半夏、生姜止嘔,令其頻服,以減輕嘔吐發(fā)作。證藥相符,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