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揚 馬春峰
(河南省舞陽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漯河 462400)
胃大部切除術與膽囊結石形成機制的分析
楊世揚 馬春峰
(河南省舞陽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漯河 462400)
目的 探討胃大部切除術與膽囊結石的形成機制。方法 抽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行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B超檢查和CT檢查,觀察是否存在結石。結果 胃大部切除術后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為16.7%(5/30),行胃大部切除術后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比自然人群高出很多,發(fā)病率約為10%。30例患者中5例膽囊結石患者均行膽囊切除術,術后均得到痊愈。結論 經研究,機械排空障礙、體液分泌因素、神經損傷因素、膽汁中腸肝循環(huán)、膽道逆行因素等都可能是形成胃大部切除術后膽囊結石形成的原因,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為膽囊結石的形成提供了機會。
胃大部切除術;膽囊結石;形成機制
膽囊結石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膽固醇性結石或者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型結石。發(fā)病人群中女性數量多于男性,隨著人年齡的不斷增長,性別差異也逐漸減少,所以就老年人來說,不同性別人群的發(fā)病率是基本相等的。近年來隨著老年人發(fā)病率的逐漸增高,其自然發(fā)病率已經趨于10%。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共選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行胃大部切除術患者,胃大部切除術患者中出現膽囊結石的共有5例(15%),其中男3例,女2例,所選患者年齡在32~69歲,平均年齡為51歲。行胃大部切除術患者進食油膩性食物之后,均出現右上腹不適甚至隱痛的現象;其中有2例存在上腹部隱痛的現象,2例伴發(fā)上腹部隱痛,1例伴惡心、嘔吐。共有胃癌1例,胃潰瘍合并穿孔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例。手術方式:BillrothI式手術共有20例,2例發(fā)生膽囊結石,經計算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為10%;BillrothII式手術共有18例,有4例發(fā)生膽囊結石,經計算其發(fā)病率為22%。結石性質表現方面:2例患者表現為膽固醇結石,2例患者表現為膽色素結石,1例患者表現為混合性結石;結石發(fā)病情況方面,3例患者結石為單發(fā)性,2例患者結石為多發(fā)性。
1.2方法:診斷:所有30例患者在術前均行B超檢查,檢查中未發(fā)現膽囊結石。患者手術時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陽性。所有患者中共有8例經腹部觸診可觸及膽囊腫大且有觸痛感。30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行B超檢查顯示膽囊腫大、壁厚、粗糙,經口服膽囊對比劑顯示患者膽囊出現充盈虧損現象,其中5例經上腹CT顯示膽囊內出現結石。治療:5例均行膽囊切除術,其中共有1例行擇期手術,4例行限期手術,手術中2例軟組織輕度粘連,2例中度粘連,1重度粘連。經手術后均恢復順利,并不存在膽漏等并發(fā)癥。
胃大部切除術后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為16.7%(5/30),本次研究中行胃大部切除術后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與未做胃部手術的自然人群相比明顯高出很多,發(fā)病率約為10%。本次研究中所選的30例患者中,出現膽囊結石的5例患者均行膽囊切除術,術后均得到痊愈。
本次研究中共選擇30例患者,術后發(fā)現膽囊結石的患者有5例,與非胃大部切除術者相比要高出很多,就其發(fā)病機制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3.1機械排空障礙:胃大部切除術中會切除患者2/3的胃,手術之后胃的容積變小,這直接導致了患者攝食量的減小,所以消化脂肪時需要的膽汁量變少,但是事實上肝臟合成的膽汁量并沒有相應的減少,這種情況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生成膽汁的量相對過剩,與手術之前相比,膽囊內貯存的膽汁過剩,多余的膽汁就會被膽囊濃縮,經過濃縮之后膽囊之內膽固醇的濃度就會相對升高,主要呈現一種飽和或者過度飽和的狀態(tài)。
3.2體液分泌因素:因為胃大部切除術患者胃的大部分都被切除了,原有主細胞、具有分泌功能的壁細胞等都大量減少,所以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的量下降許多,膽囊收縮素(CCK)等激素也相應減少,因為膽囊收縮素量的多少會受到食物及胃酸對十二指腸的刺激,所以膽囊收縮素量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1]?;颊咝蠦illrothII手術之后,或者進行全胃切除術之后,胃內的物質就不會經過十二指腸,直接進入到空腸,這將會對CCK的釋放產生嚴重的影響,最終的結果就是形成膽囊排空性障礙、膽道內壓升高、Oddi括約肌痙攣等,膽囊內的膽汁排空發(fā)生延緩,最終導致膽囊內的膽汁濃縮、瘀滯、黏度增加,為膽囊結石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條件。
3.3神經損傷因素:首先,胃大部切除術會誤傷膽支,十二指腸、膽管、膽囊平滑肌的運動收縮等功能會隨之減退,膽囊中膽總管的運送功能也會隨之減慢;因為受到Oddi括約肌交感神經的影響,膽囊處于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tài),興奮中伴有緊張感,這時膽汁排出的過程中會受到一定阻礙,這樣內存的膽汁量會變多,膽固醇會相應濃縮,最終形成膽固醇結石。其次,胃大部切除術后腸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會發(fā)生一定的改變。BillrothII式手術中會切斷胃與十二指腸,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腸神經系統(tǒng)功能受到損傷,膽汁排泄出現障礙,Oddi括約肌出現運動障礙,出現膽汁淤積,最終形成結石。
3.4膽汁中腸肝循環(huán)因素:經過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的胃腸道會得到重建,原有的胃腸道生理解剖結構發(fā)生改變。與手術前相比,腸內食糜團明顯減少,對膽汁的腸肝循環(huán)造成嚴重的影響,腸道之內消化食物之后剩余膽汁的量比以前增大,產生更多的膽汁重復吸收,膽囊的再貯存量逐漸增多,最終形成膽囊結石[2]。
3.5膽道逆行感染:患者經過胃大部切除術后,胃壁細胞的數目與以前相比明顯減少。胃酸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殺滅十二指腸中的細菌,但是經過胃大部切除術之后這種功能逐漸降低甚至喪失。未經殺滅的細菌會使膽囊中的膽固醇和膽紅素析出變成沉淀,膽汁的成分會因此發(fā)生改變,其黏度會明顯升高,極易出現沉淀,最終出現結石。因為BillrothII式手術會將胃與十二指腸切斷,Oddi括約肌的運動障礙會隨之出現,這對于膽汁排泄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不僅如此,還為十二指腸膽汁的反流感染提供了條件,手術之后患者更容易出現膽道逆行感染,最終出現膽囊結石。
3.6神經和其他因素:行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的交感神經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較迷走神經開始增強,患者的機體代謝發(fā)生紊亂,直接導致了患者免疫力的降低。高血壓、肥胖即妊娠等因素都會導致高膽固醇血癥。作為一種更膽汁合成的主要原料,隨著膽固醇含量的逐漸增加,肝臟合成膽汁的量會隨之增加,最終形成結石。除此之外,就發(fā)病率高低來說,女性比男性的發(fā)病率要高,這與女性肥胖人數多有關,女性肥胖的人數較多,因為受到女性激素的影響,膽囊的收縮能力與膽汁的成分密切相關[3]。與此同時,雌激素與膽固醇代謝關系也十分密切,雌激素的存在可以使膽固醇內源性合成的速度加快,還可以使膽汁酸腸肝循環(huán)得到相應的減慢,膽汁中的膽固醇環(huán)梁會因此得到升高,進而形成膽固醇結晶,最終出現結石。
3.7胃切除手術方式:胃的切除范圍會對患者膽囊結石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經過胃切除手術后,膽囊結石的發(fā)生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全胃切除最高,最低的是BillrothI式手術。
3.8膽汁中的瘦素:從臨床上來說,血清瘦素與膽結石具有非常明顯的相關性。首先,膽囊壁上的受體會與膽汁中的瘦素相結合,幫助膽囊壁毛細血管中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演變成血栓,一旦出現血管痙攣,很容易會出現膽囊壁炎癥[4]。其次,在囊壁炎癥修復的過程中,瘦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與成纖維細胞共同發(fā)生作用,非常容易形成細小的瘢痕組織,這些瘢痕組織是囊壁運動功能降低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此同時,周圍神經組織中的細胞也會受到損傷,使神經傳導發(fā)聲阻滯現象,進而使膽囊的運動功能受到嚴重損傷。最后,瘦素也是轉變膽汁成分的重要因素,促進膽固醇過飽和膽汁的形成。通過上述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膽結石。
3.9疾病預防:患者經過胃大部切除術后,與自然人群相比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要高很多,膽囊結石的形成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至今為止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5]。從預防的角度來說,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在手術類型的選擇上應加以注意,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術,手術中將肝膽支保留。每半年做1次膽囊B超檢查。合理調節(jié)飲食,日常飲食中注意多食酸類食物,低脂肪飲食。
[1]劉小虎,余宏鑄.胃切除術與術后患者膽囊結石發(fā)生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2,12(5):627.
[2]李永良,劉國泉.胃癌術后膽囊結石形成的相關因素及預防[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38(29):125.
[3]張文進,趙冀安.胃切除術后膽囊結石發(fā)病特征及形成機制[J].河北醫(yī)藥,2011,15(17):2596.
R656.6+1
B
1671-8194(2015)25-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