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恬
揭開“玉米低價之謎”
◇趙恬
俗話說谷賤傷農,2015年的玉米行情的確傷了不少農戶的心??!那么問題來了,玉米價格到底為什么那么低?
2008年國家玉米收儲機制開始實施,每年的臨儲底價及收儲量呈現(xiàn)遞增趨勢,在保障農戶利益的同時,其弊端也漸漸浮出水面。2015年度更是以8 279萬t的臨儲玉米收購量收尾,2013/14年度收儲總量也是高達6 919萬t。連續(xù)兩年的大規(guī)模收購,導致國家臨儲玉米庫存高企。玉米庫存過剩,打破了以往市場供需平衡的結構,直接造成供應過剩、價格持續(xù)下跌的結果。
2015年的糧食收購價格較2014年有所下調,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準)為2.0元/kg,相鄰等級之間差價在0.04元/kg,比2014年臨儲價格每千克最多調低了0.26元。其實早在政策發(fā)布之前,新季玉米臨儲收購底價調整的消息就被傳得沸沸揚揚,政策一公布,各方對玉米市場的悲觀情緒進一步加深。
自2008年國家執(zhí)行臨儲政策以來,首次下調了收購底價。2015年的收儲政策與往年一個明顯不同是要將霉變嚴控在2%以內,同時公布時間較2014年提前兩個多月,且啟動時間比往年提前20 d左右。這樣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烘干能力,盡量減少玉米霉變,也有利于農民收獲后及時賣糧。
2015年國外進口風刮得那叫一個狂!特別是玉米市場。打壓玉米市場不可不提的另一雙“黑手”,就是進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大量入市。近年來,因臨儲政策支撐,玉米價格可謂水漲船高。作為重要的飼料原料,為了降低成本,各大企業(yè)不得不購買價格低廉的進口玉米或高粱、大麥等作物替代玉米。
據了解,高粱在畜禽料中可以實現(xiàn)100%的替代玉米。同時,進口高粱、大麥并不像玉米那樣存在進口配額限制,因此2015年進口量大幅增長。對于供應過剩的玉米市場來講,龐大的進口谷物是導致國內玉米價格持續(xù)走軟的一大重要原因。
對于2015年的玉米乃至整個飼料市場來講,用“需求才是王道”這句話來形容是再貼切不過了。不論是玉米連年增產、臨儲庫存過剩,還是進口替代品打入國內市場等利空影響因素,說到底,還是需求消費不給力所致。
從我國現(xiàn)階段的生豬養(yǎng)殖形勢來看,自2013年12月開始,豬價就開始進入漫長的下行通道。盡管豬價在2015年3月開啟連續(xù)上漲模式,生豬存欄數量偏低引起豬價上漲,而對玉米需求量卻是持續(xù)減少趨勢。豬價上漲的確可以帶動養(yǎng)殖戶(場)的補欄積極性,但不論是補欄母豬或者仔豬,對未來生豬存欄的增長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存欄量企穩(wěn)至飼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轉導時間。玉米的另一消費終端是深加工行業(yè)。2015年以來,玉米深加工行業(yè)虧損情況不斷擴大,部分企業(yè)處于停產或暫停部分生產線狀態(tài),玉米庫存消化緩慢。盡管生豬存欄有所恢復,深加工行業(yè)在新政策補貼加碼的帶動下,能夠帶動一定玉米消費。
俗語有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玉米在下游需求消費的恢復周期還需較長時日,玉米價格仍將有一段低迷之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