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成
一、問題提出:為何要用思維地圖進行概念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1.兩大滯后制約概念生成
(1)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滯后于概念生成需要。皮亞杰認為,初中兒童,思維從具體運演階段向形式運演階段發(fā)展,且以形象思維為主[1]。初中物理的概念比較抽象、嚴謹、深刻。個體的思維發(fā)展滯后于概念生成所需的思維能力層次。
(2)物理概念教學方式滯后于個體學習方式改變。隨著動漫、視頻的日益普及,學習進入讀圖時代,個體側重于通過圖形、圖像等形象的方式進行學習和思考。而目前的概念教學,依然停留于“使詞語脫離材料”[2]的傳統(tǒng)抽象歸納方式,滯后于學習方式的改變。
兩大滯后,給概念生成帶來困難。
2.思維地圖對兩大滯后的克服
思維地圖通過圖形顯示,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間形成可視化的思維鏈條,既提供了形象支持以調出有關經驗,又進一步推動經驗的抽象歸納,有助于“理解感性知覺材料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一種邏輯結構”[3],將“個體的經驗”和“純粹的邏輯”緊緊連接起來,充分發(fā)揮兩種思維長處,使概念生成“從經驗開始,又終結于經驗”[3],大大降低建構難度。
二、何為思維地圖的概念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思維地圖(Thinking Maps)由美國的David Hyerle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是繼概念圖和思維導圖后出現的又一種可視化學習輔助工具。用思維地圖進行物理概念生成的可視化表征,是根據語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原理,按照人天然的思維習慣,用圖形的形式,直接畫出概念建構的思考過程,促進對概念的建構理解和直觀把握。在這里,所畫的圖形扮演“視覺組織者”[4]的角色,提供視覺支撐,推動思維逐步深入。常見的思維地圖有:圓圈圖、起泡圖、雙起泡圖、樹型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和橋型圖等八種類型(見表1[5]),對應于物理概念的八種基本建構過程。
三、如何用思維地圖進行概念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1.流程圖與概念指向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物理概念越抽象,所需思維指向性越強。思路混亂,無法沿著需要的方向推進,是造成生成困難的主要原因。用流程圖,把思考過程一步一步畫下,思維能在上一步的基礎上自然向下延伸,步步推進,可提高思維指向性,形成完整生成鏈條。
如浮力的產生,可畫出流程圖(圖1),從浸入液體的位置著手,把思維歸束到“壓強、壓力、壓力差”這一指向路徑,步步向前,最后生成“浮力”是向上的“壓力之差”[6],水到渠成。
2.橋型圖與概念形象性、類比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1)類比性生成表征。類比是概念建構的重要方法??档抡f:“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指引我們前進?!备拍罱虒W中,類比往往流于表面,停在一事一物上,如用“水壓”類比“電壓”、用“水路”類比“電路”等。深層次類比應是方法的類比:通過類比掌握方法的“相似性”,賦予個體建構概念的新途徑,去跨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法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法”的“中介途徑”,直接產生“更為簡捷的推理”[7],如圖2關于浮力是“向上的托力”,可用“手向上托”來類比“水向上托”。把兩者畫在橋的兩邊,相似性赫然突顯,立即為人洞察:水能產生托力,其大小可等效于手的托力,可用間接測量。這樣不但透徹地把握“水托力”的內涵,且能從方法的層面理解類比本質(本案例涉及的是等效替代法的遷移),個體經歷了一場“視覺思維”,直觀快捷,豁然開朗,產生“巔峰體驗”(馬斯洛)。
(2)形象性生成表征。以看得見的“手向上托”類比看不見的“水向上托”,突出了“形象性”;以“手上托”的過程類比“水的上托”的過程,具有動態(tài)性;以“手上托彈簧示數減小”類比“水上托彈簧示數也減小”,具有錢學森所謂的“具象(托)——抽象(彈力減小)”相融合的“二維性”。此三者,正是物理形象思維的顯著特征[8]。用橋型圖類比,訓練了形象思維。有意突出這點,能使抽象與形象思維互動交融,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產生。
3.起泡圖與概念完整性、抽象性和反思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1)完整性生成表征。物理概念往往包含眾多要素,構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遺漏某一要素,便無法完整生成。教材對浮力概念教學,整整編排了兩節(jié)課,要素繁多且抽象性高,需要調動記憶和思維的方方面面,初學者要完整建構,難度很大。用起泡圖(圖3)把其要素——定義、描述、本質、測量,完全展現出來,可快速掌握其完整構成。一目了然,而且落在最佳的記憶范疇(7±2個組塊[9])。
(2)抽象性生成表征。填寫起泡圖,采用“關鍵詞”法,是“在一定精度范圍內足夠真實但又近似地反映出”[8]概念的本質,是種抽象的再歸納。
(3)反思性表征。如一概念需用4個氣泡才能完整表征,若這回想出3個方面,便提醒著去重構遺落的要素??梢暬膱D式起了“線索”的喚醒作用[10],喚醒“與學習匹配時”[10]的“有效記憶提取”[10],表現出思維的反思性特征。
4.圓圈圖和概念鑒別性、根源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1)鑒別性生成表征。愛因斯坦認為物理概念的內涵是“失去了普通語言中所含有的含糊性質,從而獲得了嚴格的定義”[11]。沒有提取出這種“本質的特征”,便難以分離出核心要素,造成相近概念的混淆。
如“飄浮”和“懸浮”這兩個概念,用語言不易區(qū)分。用圓圈圖將各自核心要素——“浸入”與“浸沒”圈出,從外圍要素——“物體”、“停在液體”分離開來,可一眼看出本質的區(qū)別,問題迎刃而解。圓圈圖發(fā)揮了鑒別功能。
(2)根源性生成表征。值得思考的是,“飄浮”與“懸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為何卻造成巨大的困擾?進一步圈劃“浸沒”發(fā)現,其核心是“浸入”!“浸沒”總是跟“浸入”緊緊連接,密不可分!這便是原因。把重點放在浸沒與浸入的區(qū)分上,便突破了整個教學。
圓圈圖界定出概念邊界,揭示了深層聯(lián)系,具有“脫離語境條件的結構組合”和“意義組合”[12],是其他語用學(哈貝馬斯)表征(符號、詞、句子)無法代替的,同時還指明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具有根源性的意義。
5.雙起泡圖與概念辨析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飄浮”與“懸浮”,還可用雙起泡圖加以辨析(圖5):先用畫出懸浮與飄浮氣泡圖,再把2個相同點畫在兩者之間,來強化共性特征;把3個不同點畫在兩邊,進行差異化突顯,符合信息加工論原理,在“環(huán)境中的新事物或新變化”進行“選擇性知覺”重組,去“打破”“心智的瓶頸”[13],產生了深刻的辨析行為,是一種認知的精加工,有利于形成長期記憶。
6.樹型圖與概念同化性、順應性、并列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奧蘇伯爾把概念學習分成為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學習。樹型圖通過位置排列,將概念放入不同“層次”,準確表達出位次關系。通過位次傳遞,可直觀掌握概念遷移脈絡,提高生成的效益。
(1)同化性生成表征。下位概念學習。在力概念系里,浮力從屬于彈力,居于第四位次。通過樹型圖的位次傳遞,可把第一位次“力”的性質直接遷移給第四位次的“浮力”(圖6)。如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需用三要素才能完整描述,那么“浮力”也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需用三要素才能完整描述。遷移起來直觀快速,毫不費力。
(2)順應性生成表征。上位概念學習。用樹型圖抽取下位概念的共同特征,可實現向上遷移。如“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便可如此進行向上遷移?!安煌矬w在同種液體中,受到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同一物體在不同液體里,受到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抽出的共同特征是——“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這歸納出“處于結構中的較高水平”[14]的上位概念(圖7)。用樹型圖顯化出具體的抽取行為,個體經歷了遷移過程,擺脫“浮力”的各種具體常見時空范疇(康德),也就“擺脫常見的時間和空間形式的規(guī)約”[15],概念的生成就有了更深的“脫域”理解。
(3)并列性生成表征。并列概念學習。并列概念是“是包含了很多共同標準屬性的相似觀念”[14]。用樹型圖把兩者“共同標準屬性”表征出來,能快速進行并列遷移。如“液體的浮力”與“氣體的浮力”,是兩個并列概念,浮力的方向,可用樹型圖能直接進行相應的并列遷移(圖8)。
7.括號圖與概念體系結構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布魯納認為學習最重要的任務是建起學科的基本結構。初學者難以自覺應用浮力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就是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學科結構。原因是教材相關的內容照章節(jié)編排,較為松散,內在的邏輯不易發(fā)現,個體難以把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貫串起來,實現結構整體化,以致形成建構主義所謂的“結構不良問題”(I11-Struetured Problem)[16]。
用括號圖(圖9)進行兩級梳理,通過“浮力的產生原因”把前兩節(jié)(《認識浮力》[6]、《阿基米德原理》[6])聯(lián)系起來,再通過“浮力的大小”把后兩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與沉》[6])聯(lián)結起來,概念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便突出顯示出來,形成邏輯性強、聯(lián)系緊密、結構良好的概念體系。
可見,用括號圖對章節(jié)內概念進行梳理(一級或多級),實際上是搭起“手腳架”,通過“在處理復雜問題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從而支持學習者在學習場中的學習”[17],來揭示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把相關的內容整合到同一認知范疇,建構出一體化的“良結構”(建構主義),避免形成詹姆遜所謂的“碎片化”的“拼貼”[18]式的“殘余零散的東西”[19],提高了學科結構的整體構成水平。
8.復流程圖與概念因果性、創(chuàng)造性生成的可視化表征
(1)因果性生成表征。揭示因果性是物理學的根本任務。牛頓說:“自然哲學的內涵是去發(fā)現大自然的架構及其運作……因而推導出事物的因果”[20],愛因斯坦拒絕量子力學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這理論“把因果律完全廢除了”[20]。物理概念生成的過程就是揭示因果關系的過程,面臨較大的困難是,因果關系難以厘清,特別是一果多因時,對應關系往往不夠明朗。用復流程圖進行分析,可借助圖形,逐一揭示出對應的因果關系,抽取出內在的普遍性,為概念建構掃平障礙。同時,個體親歷因果性的揭示與再現,更直接切入到概念的深層內涵,把握到問題的本質。
如浮力與什么因素有關便可通過復式流程圖(圖10),直接看出因果關系,直觀生成——浮力跟浸入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體積有關,跟浸沒深度無關。
(2)創(chuàng)造性生成表征。用復流程圖進行因果性分析,結果不斷得以呈現,內在的原因得以不斷揭示,思維也不斷得以拓展,顯示出發(fā)散型的特征。概念生成的過程是一種不斷探索的過程,是一種發(fā)現學習(布魯納),是有意義的學習(奧蘇貝爾),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這種“呈現性”、“發(fā)現性”、“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個體學習,正是實施了“創(chuàng)造性教育”[21]。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意義尤為重大。
參考文獻
[1] 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維果斯基.維果斯基教育論著.余震球,選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4] 索莎.腦與學習.“認知神經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5] 王世存,王后雄.使用思維地圖優(yōu)化化學教學.教學與管理,2012(6).
[6]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組.物理(八年級).上海:上??萍汲霭嫔?,2012.
[7] 王溢然,張耀久.類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 田世昆,胡衛(wèi)平.物理思維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9] 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0] 朱瀅.實驗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1] 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周肇威,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12] 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 喬納森.學習環(huán)境的理論基礎.鄭太年,任友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4] 德里思科爾.學習心理學.王小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5] 王晉.論“脫域”視野下的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5).
[16] Namsoo Shin,David H. Jonassen,Steven Me Gee. Predietors of Well-Struetuxed And I11-Struetured Problem Solving in an Astronomy Simulation.Joum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3(l).
[17] 喬納森.學習環(huán)境的理論基礎.鄭太年,任友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8] 陳莉.碎片化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19]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0] 柯爾.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丘宏義,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
[21] 林崇德.教育與發(fā)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