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飛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淺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王宜飛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邏輯是以研究推理為中心的,推理由判斷組成,構成判斷的細胞則是概念;所以,弄清概念的問題成為了研究推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概念的諸多問題中,其內涵與外延的相關理論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討論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定義、虛概念有無內涵與外延。
邏輯;概念;內涵;外延;虛概念
普通邏輯中,關于“概念”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關注,特別是內涵與外延的問題,在學術界存有廣泛爭議。其中,關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定義就莫衷一是;還有對于虛概念有無內涵與外延人們也各執(zhí)己見。
關于概念內涵的定義,即什么是概念的問題上人們的看法就不盡相同。對概念內涵的定義的表述大致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一、概念的內涵就是對象的內容;二、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的東西;三、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對象共同屬性的總和;四、概念內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東西。在這些表述中,排除第一種認為概念內涵就是概念的內容之外,其它的都承認了概念內涵確切是反映對象屬性的。這樣我們就不禁有以下的問題:概念的內涵反映的究竟是對象的本質屬性還是特有屬性或是共同屬性?
仔細推敲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在力圖表達同一種涵義,即概念的內涵就是對象本身具有的區(qū)分其他事物的某種東西。但對象的特有屬性、本質屬性、共同屬性是不是都精確、嚴格地表述了這一涵義。我們就以分析事物的屬性以解決這一問題,對象屬性總的說可以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任何事物都有許多的屬性,在事物的諸多屬性中,有些屬性是某個或某類事物所特有的,決定該事物的本質,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為它自己,并把這種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開來。這種事物的基本屬性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它是事物本質的規(guī)定性。例如人的本質屬性就是“會制造并使用生產工具”,這就把人與其他所有的動物區(qū)別開來;相反,那些不使某一或某類事物成其為自身的屬性就是非本質屬性,如“黃皮膚、黑眼睛”就不是人的本質屬性。那么特有屬性或共同屬性是否就是本質屬性呢?本質屬性一定是對象所共有的,相反,對象事物的共同屬性則不一定是其本質的規(guī)定。例如“人”,“雙腳、直立行走”是人類所共有的屬性,但不難發(fā)現(xiàn)不是人的本質屬性。另外,本質屬性與特有屬性也有一定的差別,本質屬性是事物之所以成為自身的獨有的規(guī)定性,它是特有屬性的集合;而特有屬性則是指某類事物普遍地必然地具有而別的事物都不具有的屬性。所以,他們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非全然相同。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認為前面的幾種觀點在表述上都欠佳,他們都沒有精確、嚴格的表述出概念內涵的定義。結合先前的分析,我認為概念的內涵就是反映對象自身所特有的、區(qū)分于其它一切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有屬性的思維形態(tài)。
如果說概念的內涵表達的是“概念是什么”的問題,那么概念的外延則是說明“概念指稱什么”的問題。時至今日,除了虛概念有無外延存在爭議以外,大家都認可實概念是有確切的外延的。對于概念外延的定義上,除了上世紀還有人說是概念所指的是個體外,今天大家也基本上統(tǒng)一認為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指稱的對象組成的類或是概念所指的事物構成的集合。
但是對于概念外延究竟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還是是對事物在量上的反映仍然各抒己見,我認為概念的外延就是對客觀事物自身的反映,而不是對它在量上的絕對反映。正如前面的定義那樣,我們說概念的外延就是一概念所指稱的事物構成的一集合,這更多的是說事物構成的這一集合體,而不強調構成集合的事物分子的量的問題?;蛘邠Q句話說,當我們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它每一個分子組成的那一類事物,我們把它作為了一個整體對待。所以,不應該說外延反映的是對象的量,它就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
首先就是虛概念的定義問題,什么是虛概念,顧名思義,與實概念相對,在客觀世界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實體,它僅僅存在于我們的主觀思維中,是人們構想出來的。不管怎么樣,它也是概念,是概念就會涉及到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分別說明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問題。
關于虛概念有無內涵的問題,存有兩種不同意見,持虛概念沒有內涵的人們認為“虛概念是人們主觀地把與現(xiàn)實不相干的東西糅合在一起得來的,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歪曲反映,他們根本不反映事物的特征與本質”,相反,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虛概念有內涵,因為它也表述了對象的含義、特征,哪怕最終糅合出來的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的,但根據(jù)這種描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對象是什么”。兩種觀點都承認了虛概念是對現(xiàn)實世界、客觀世界的歪曲反映,我認為后一種觀點更站得住腳。首先,從概念的內涵的定義看,只要一概念表述了對象所特有的本質屬性就說此概念具有內涵,不妨舉兩個個虛概念實例看,“上帝”和“神仙”,從人們對他們的描述“上帝是萬能的,神仙是無所不能的”中我們可以知道、清楚的明白“上帝”、“神仙”是什么,不會認為其它的什么東西和他相同。從概念內涵的定義可知,這已經明確地規(guī)定了“上帝”和“神仙”的特有屬性和本質屬性。其次,虛概念“對可客觀世界歪曲的反映”的特征并不影響它是具有內涵的,因為當我們說一概念的內涵的時候我們只看它是否反映對象的特有的本質屬性,不用考慮他的客觀現(xiàn)實,即沒有要求它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所以,我認為虛概念是有確切的內涵的。
相對虛概念有無內涵而言,虛概念有無外延的問題似乎沒有那么清楚,因為當討論實概念的外延的時候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實體,但是如“上帝”的虛概念是人們主觀杜撰的,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它的存在,所以絕大多數(shù)的人就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客體,虛概念談不上有外延”;相反,另外一部分人認為“虛概念也是概念,也理所應當有外延,即使現(xiàn)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至少可以說他的外延為零”;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虛概念不僅有外延,同實概念一樣,其外延不為零,例如“神仙”的外延比“上帝”要多”。相比這三種觀點,我贊同最后一種說法,即虛概念有外延且外延不為空。同樣,我們回到外延的定義中,外延就是其所指向的對象構成的集合體。在這里,沒有要求概念指向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中實實在在有的,并不是要在現(xiàn)實中找到與之匹配的客體;當我們說“神仙”有外延時,也不能否定它外延的數(shù)量,人們定義“神仙”時就明確了外延不為空,如果在承認虛概念外延的存在基礎上說全部虛概念外延為空,那么就如前面所說,怎么理解“上帝”與“神仙”外延都為空,換句話說,“神仙”與“上帝”一樣多怎么理解呢?所以,虛概念有外延,外延不為空。
[1]何向東.邏輯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楊樹森.邏輯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3]張友誼.普通邏輯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1。
[4]袁正校.邏輯學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5]人大哲學教研室.邏輯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王金娥.也談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0,16。
[7]金建國.關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問題[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81,02。
G642
:A
:1671-864X(2015)09-0072-02
王宜飛(1987-),男,貴州遵義人,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邏輯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學邏輯與邏輯哲學。